Revolutionary Nativism: Fascism and Culture in China, 1925-1937
近日中共建黨百年,想在這裡分享一本英文好書的讀後心得,《Revolutionary Nativism: Fascism and Culture in China, 1925-1937》,中文直譯就是"革命的本土主義:法西斯和文化在中國》。作者Maggie Clinton是美國歷史學家,這本書是在2017年由杜克大學出版。如書名所述,本書主要討論法西斯主義在將近百年之前,也就是在1925-1937之間,是如何在中國興起,又如何影響了當時中國的文化場域。
因為二戰的因素,法西斯主義的德日意三國戰敗後,"法西斯"三字成為非常負面和敏感的詞,中國作為戰勝國,也自然不會再去承認和正視自身的法西斯主義,無論是PRC在大陸還是ROC在台灣都是如此。時光推回到一百年前,世界主要分成三個意識形態版塊,帝國主義和其下有限度的自由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弱肉強食的達爾文國際世界裡,中國的知識份子陷入巨大的危機和焦慮感,他們面臨國家和民族如何"生存"的難題,一方面在急於告別朝代式的封建社會後,他們又必須回答"現代中國"是什麼的問題。
法西斯主義在中國埋下種子是自孫文時代就開始,對孫文來說,"中國"應該是有邊界的,他認為漢人正是模糊了這個邊界,才會讓滿清統治兩百多年,所以他否定了中國傳統"天下"的概念,認為這是對"現代中國"有害的,雖然"驅逐韃虜"的概念後來被"五族共和"置換,但其"中華民族"裡其實都是漢人中心本位。孫文很明確地將"中國人"分成"先知先覺","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因此孫文非常相信中央集權的概念,中國人是有階級的,至少在知識和思想上,因為公權力應該為少數菁英所把持,讓廣大的中國人民服從。
但在孫文時代,"法西斯主義"的思想脈絡都還沒有很明確,在二三十年代,當法西斯主義漸漸地成為德國和意大利的主流之後,蔣介石也有了明確的學習和參考的對象。在國民黨史觀,1927到1937是南京政府執政中國的"黃金十年",但實際上來說,那是法西斯主義試圖統治中國的第一次嘗試。蔣介石的法西斯思想是很明確的,首先,他是"民族領袖",中國人必須遵從領袖的意志,異議分子會受到打壓,或被特務殺害。但對中國過去的古典思想和封建文化是全面否定,認為這會阻礙中國的進步,(這和他後來在台灣因對應文革而搞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立場相反),但需要建立"民族認同",也就需要建立"本土的中國新文化",以回答"中國是什麼"的問題,蔣介石的國民黨就挪用了中國傳統儒家的概念,強調"禮義廉恥",實際上是要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而這個社會秩序內的每個人都會為國家機器服務,以達到抵抗列強和外敵的目標,讓中國富強。因此當時的在大陸國民黨政府,一方面透過藍衣社和CC派等法西斯團體做文化擴散,一方面也運用國家和民間暴力在打擊不同意識形態者。可以參考當時的國民黨御用刊物,《汗血周刊》,實際上就是一本法西斯刊物,其中對"希特拉"(Hitler當時的譯稱)多有讚譽。
因此當時中共為什麼會作為國民黨意識形態上的死敵,是中共意圖破壞這個國民黨建立的社會秩序,而這會傷害蔣介石的富國強兵之路。在當時,思想過度左傾的青年會被丟入集中營改造和再教育,以重新成為能夠為中國社會正常作用的中國好公民,對國民黨政府來說,這個說法是人道和仁慈的,因為相比起德國納粹直接將猶太人用毒氣殺害,國民黨只是再教育,是對中國人民的愛護。
因此,二戰的中國戰場,其實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之別,只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兩個法西斯之戰,只是日本現代化地早,中國現代化地晚,兩國國力懸殊,而後者才會被視為弱勢。這也解釋為什麼在二戰剛結束,國共內戰開打初期,美國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沒有什麼好感,反而對中共抱有期待,因為那時共產主義還是西方的盟友,法西斯主義才是敵人,所以蔣介石也被美國抛棄。直到後來西方和蘇聯關係再度緊張,冷戰開始,麥卡錫主義興起,西方重新接受納粹遺族以對抗共產主義,已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和國民黨,才又重新為美國所保護。
蔣介石在中國建立的法西斯秩序,和蔣介石未能來得及處理的中國傳統封建社會,後來通通為中共和毛澤東的極左暴力所摧毀。在毛澤東死後,中共和中國知識份子面對廢墟般的一片大陸,又再次回到清帝國崩潰後的處境,需要處理國家民族在國際秩序如何生存,和"現代中國"是什麼的問題。因此若我們比較中共在改革開放之後至今的作為,可以發現和百年前的蔣介石國民黨在中國執政時是驚人的相似,這也解釋為什麼右傾後的中共,對於部份在台國民黨人,和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原國民黨支持者,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因為其意識形態是如此接近,只是換了一面旗而已。
從孫文,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民族",這是真正的主旋律,不管左派右派,能夠讓中華民族成為世界強權的才是好派。
而現代中文/華文的歷史,其實不過短短一百多年,現代華文開始被大量使用不久,法西斯主義就出現而且佔據主要位置,因此法西斯的根不止種在中國,更是滲透在所有使用華文的場域。而隨著時間拉長,古典中文的元素慢慢消失,現代華文益發淺薄,其暴力傾向更加強烈。比如我們可以觀察到現在華文語境充斥口號和標語,語文上的禮儀很多時候也徒具形式而無真正意義,如在社媒上常見很多人說"您"之後都是人身攻擊,因為而其他語文不同,現代華文的使用並沒有受到語文傳統的約束。
可以說在華文世界,自由主義的傳統是嚴重匱乏的,原本最有自由主義傳統的華文場域是英殖香港,因在歷史上其聚集了大量不願意被清帝國和"兩個中國"高壓統治的中國移民,但在香港的言論自由受到中共強力打壓社會高度極化之後,華文世界更是失去了自由主義重要的輸出地。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冷戰是現代化的後遺症,而新冷戰之所以會發生,正是因為現代化進入第二次的循環。不幸地是,中俄已經取代了德意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法西斯主義輸出國,而華文又是我們使用的第一語文。因為只有認識法西斯在中國和華文場域百年來的歷史,才能清楚認識到法西斯的威脅,避免成為法西斯陣營的一份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