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 網店鏈接: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3011875.html

 

美中關係和台灣局勢是現在最熱的國際議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在Bloomberg論壇對此談了快半個小時。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也居然有篇關於中華膠的文章,談中共外宣如何對東南亞華人進行統戰。台灣近幾個月也有好幾本關於中美競爭的書出版。

讀了台灣春山出版的《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作者David Shambaugh是當代中國研究和亞洲國際關係的權威,被視為美國的"中國通"和"亞洲通"。這本書是他居住在新加坡期間寫成,主要談美國與中國與東南亞互動的近代史,東南亞各國如何處理與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以及美國與中國如何在東南亞的競爭。

以二十萬字的厚度而言算是還不錯的整理,但整本書還是充斥美國視角,從東南亞在地角度來看有點隔靴搔癢。行文間常常流露出一種美國人的天真,如作者對冷戰時期美國扶植的東南亞政權的暴行,如印尼蘇哈多軍政府對華人的大規模屠殺,太過於輕描淡寫帶過。作者認為東南亞各國對美國不友善是因為美國太重視民主和人權,東南亞各國政府和媒體應該要對美國多做正面表述,都有種自以為是的帝國主義姿態,諷剌的是正好反證為什麼美國在東南亞如此不受歡迎。根本問題其實是美國對東南亞一點都不了解,卻又總有種美國應該值得更好對待的委屈。美國常期望東南亞各國照著美國的方式做,而完全忽略東南亞的族群語文和宗教關係,比美國複雜得太多。

作者雖然高舉美國的民主和人權價值,但有趣的是作者對李光耀可是充滿好評。台灣社會常說新加坡"親中",但在作者書裡,新加坡可是在越南之後第二親美的東南亞國家。現實是東南亞各國包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內,都盡力在兩強之間取得一種戰略平衡,以維持自己國家的主權獨立。平衡做得比較差的如柬埔寨,就會淪為中國的附庸,雖然這也是歷史上面對越南的壓力而促成的後果。這幾個月東南亞一直有召喚美國的聲音,如在新加坡從李顯龍到黃永宏,都一直強調美國對區域穩定和繁榮的重要性,可見中國在經貿和南海軍事上的過度擴張,已讓東南亞認為迫切需要另一個強權的存在維持區域均勢。

美國其實需要更有自信一些,在東南亞,漫威電影的票房還是比《長津湖》這種民族主義爛片好得多。美國除了自身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之外,需要多在經貿和文化上著力,才能真正地重返亞洲,進入亞洲。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這本書的設定讀者主要還是美國人,若能引起美國對東南亞的討論和關注,也是正面的事。華文讀者可視為重要的參考,但對其中的美國視角甚至偏見應該要有所保留,畢竟從歷史文化上而言,華人理應要比美國人對東南亞更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