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s where we are
讀了王賡武的回憶錄《Home is where we are》,我讀的是英文版,後來又翻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中文版,去確認一些相關名詞的翻譯。
這是第二集,延續第一本《Home is not here》的故事,講述他原本在南京念英國文學,因為國共內戰開打,而回到馬來亞之後的事。
他年輕在中國時覺得"Home is not here",因此他人生的命題是"Where is (my/our) home?"。
和第一集一樣,內容主要講述他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關於他涉及到的政治和歷史事件,並沒有太多著墨,大都點到為止。所以中文版直接被定位成這是一個“愛的故事”,這一集因為關於家庭,所以是和他的妻子林娉婷合著,很多篇幅是林所寫,提供了林的經驗的觀點。
雖然沒有寫出來的比寫出來的還要多,而且王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學者不喜歡政治,但王確實是一個活在歷史中心的人物。如果說余英時的一生是關乎“中國”,王賡武的一生就是關乎“華人”。
王賡武的父親王宓文是民國的信徒,1949中華民國在大陸亡國了之後,認同才轉為馬來亞認同, 曾擔任寬柔獨中的校長。
王賡武的妻子林娉婷和台灣也有些淵源,她的大伯林番王是台灣第一個非國民黨籍的基隆市長。林的父母感情不好,父親長期住在台灣,另有家庭,母親則一直住在新加坡,母親說如果林是男生她就不會讓林去台灣探望她的父親,因為中華民國莫名其妙把所有華人都當成自己國民,會抓年輕人去當兵。
王賡武在新加坡念馬大時有個大學同學叫馬哈迪,馬哈迪那時就覺得馬大內這些學生政治團體只是在玩扮家家酒,(他馬來文原說法是main main sahaja),他那時已經在巫統裡扮演很活躍的角色。有趣的是王賡武回憶錄裡這段對馬哈迪的敘述和《Malaysian Maverick》裡一模一樣。
王賡武在大學時是社會主義俱樂部的主席,但他忙著寫論文沒時間理,所以都讓他的學弟去弄。這個社團後來出了一本雜誌叫《Fajar》,被英國殖民政府對付,幫他們辯護的人權律師叫李光耀。
王賡武原來是主修英國文學,副修歷史和經濟,年輕時也寫詩,思考"馬來亞文學"應該是什麼樣的面貌,但當他意識到在這個新興國家不可能以英文為文學語言,他也不覺得自己會一輩子寫文學評論後,就將重心轉移到歷史上,作為自己的專業。因為研究中國歷史的緣故,因此他和西方的著名的漢學家,如孔飛力等,有了大量的交流和接觸。王賡武後來到移動到吉隆坡的馬大任教,發展這個新國家的歷史建構,但西方學界仍然視他為中國歷史的專家,認為他在那方面比較有貢獻,他後來便移動澳洲繼續做研究。
王賡武在年輕時相信民主政體和多元文化主義,他的國家認同是包含新加坡的馬來西亞,他認為民族主義雖然在反殖的過程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但他擔心政治人物會一直透過族群動員來獲得對自己的支持。馬來西亞在失去了新加坡後,也確實走上了狹隘民族主義的路線,東馬的地位也從邦降格為州。基於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支持,王賡武掛名為民政黨的創辦人之一,但他說和大學時期一樣,他對政治沒有直接的參與。王賡武後來明顯是轉為務實和保守的,(和那年代大多數的英文源流華人菁英類似),這可能出自於他對馬來西亞和政治的失望。王賡武很常被人引用他關於馬來亞華人認同的分類,(所謂ABC組,A:關心中國,B:低調遠離政治,C:忠誠於馬來亞),他在回憶錄說他後來對這個分類很不滿意,他對人和政治不再有把握,所以也只能放著這個論述讓它自己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是關於南大的報告。基於教育專業,王賡武希望南大成為國家的第三所大學,學生都是華文源流的菁英。波折之處在於,在寫報告的時候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的一部份,報告完成的時候新加坡已經獨立,王賡武已經是一個"外國人"。
王賡武一生都在移動,是個"華人"的典型。出生於印尼泗水,有個相信民國的父親,在怡保長大,在家念中文,在學校念英文,到中華民國南京念過大學,在新加坡的馬大畢業,到英國唸研究所,在澳洲做研究,在馬來亞,新加坡和香港都出任過大學的高層。
所以問王賡武是"什麼(國家的)人"應該是多餘的,王賡武和很多國家都很有關係,影響力並不限於一個國家,"華人"的存在本身就超越國家的邊界。王賡武認同過國家但那個國家(有新加坡的馬來西亞)已經不存在,王賡武求學和任教過的馬來亞大學已經不是他那個時代的馬來亞大學,(甚至可以說王賡武任教過的香港大學也不是他那個時代的香港大學),王賡武創辦過政黨但民政黨也不是他那時代的民政黨,王賡武在澳洲居過多年,但房地產後來因為自己在孩子都不住就賣了,王賡武有澳洲護照但似乎很少以"澳洲人"自居,(如同沒聽過余英時說自己是"美國人"一樣)。
或許這是"華人"的宿命,一生都在漂泊,和自己人生有關的一切事物最終都改變和面目全非了,只活在自己的記憶裡。
"華人"一詞其實對兩岸三地以外的人比較有意義,兩岸三地的人,或許對"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的身份更為敏感。華人或多或少都需要思考自身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與當地現代民族國家與多數群體的關係,但華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共同體,因其強烈的地域性,不同國家(甚至在馬來西亞不同州)的華人的歷史和特性都並不相同。
所以王賡武回憶錄的書名取得好,"華人"或許都曾經歷過"Home is not here"的困惑,然後有天頓悟。
Home is where we ar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