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1893-1952)
(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808035.html )
季風帶文化今日出版了新加坡學者莊嘉穎的《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1893-1952)》,這是季風帶在台灣出版的第八本書。作者莊嘉穎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這本書的英文原書曾獲2014年國際研究協會最佳書獎得獎研究著作,中文版由季風帶文化總編輯鄺健銘翻譯,本書亦得到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美國聖母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許田波專序推介。
本書試圖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主權國家"的"建國"歷程,井提出新論述。廣義上的"國家"有許多型態,從殖民地,附庸國,邦聯到主權國家等,可以由三個角度來檢視這些國家型態,包括領土自治(可以管理自己的疆域),外部自治(可以管理自己的外交事務),和中央集權,而"主權國家",在這三個方面,都取得最大的成就和展現。
一個國家如何走上主權國家的建國之路,傳統上有三個理論,第一是意識形態論,即民族主義興起,共同體的意識形成。第二是制度承諾論,即主權國家的建立有利於保護特定階層的利益,如商人(資本主義國家),農民(共產主義國家)等。第三是國家鬥爭論,即主權國家的形成來自資本和武力的累積,力強者勝。這三個理論都是從國家的內部來看建國問題,而無論在什麼場域,民族主義者都特別喜歡在主權國家建立之後若干年,重寫主權國家的"建國史",在建國的結果歸功於"先賢先烈"的努力,廣大"愛國"群眾的支持,付出"流血"和"汗水"所換來,而在這樣的官方論述裡,"外國勢力",不是"萬惡的殖民者",就是"破壞祖國統一和團結的敵人"。
本書提出一個完全不同的顛覆論述,從外部和國際政治觀點,提出"建國",其實是外國勢力的協助,和列強均勢下的結果。各列強面對相對弱小的國家/場域時,首先考慮到的是自身在該場域的利益,井衡量介入該場域的機會成本,若評估機會成本低,會積極介入,摧毀或控制本土的中央政權,試圖壟斷該場域的利益,阻擋其他列強進入;反之,若評估機會成本高,則傾向不介入,支持該場域的本土中央政權,打擊地方勢力,以期望在本土中央政權的主持下,與其他列強公平地共享該場域的利益。
作為理論的驗證,本書檢視了中國,泰國,和印尼,這三個國家在1893-1952年走向主權國家的歷史,"外國勢力"在這個過程中,起了什麼關鍵的作用。其中,中國作為最大和最複雜的場域,自然佔了本書的最大篇幅,看各國列強在那個時代如何評估和介入中國問題,也是本書的菁華所在。泰國和印尼的部份,對了解東南亞的歷史,也有很多啟發。
季風帶的理念是"跨域",透過對不同場域的比較,可以讓我們反思自身場域所面對的問題。國家的形態是流動的,而不是必然的,殖民地和附庸國可以建國成為主權國家,主權國家也可以受到外力侵入而淪為殖民地或附庸國。"建國"問題不止是建立一個新的主權國家的問題,也是維持實質主權國家之獨立的問題,因此對於任何場域來說,這個問題是重要而且必須一直不斷地去面對的。而本書告訴我們,要能夠建立或維持主權國家形式,關鍵不在於散播民族主義思想或共同體意識,(中國和印尼建國在民族主義思想興起多年之後,泰國早在民族主義思想興起之前就已建國,可見有沒有民族主義和建國的結果兩者沒有必然關聯),而在於能否維持各列強在場域內均勢均等,即各列強都認為介入的機會成本高,(不能有列強認為高,有列強認為低,那個認為低的就會成侵略者,或所有列強都認為介入成本低,那這個國家就會被分裂),那就會尊重本土的中央政權,那主權國家的形式就會建立或維持,因此能夠洞悉國際局勢和做外交努力,比在社會內部做意識形態鬥爭,對建國的結果有更大的實質幫助。
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帶給讀者對思考"建國"問題,有新的洞見和角度。我個人非常喜歡,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在這裡推介給大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