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風:非左翼的馬華文學
( 網店鏈接: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2961777.html )
讀了林春美《蕉風:非左翼的馬華文學》,台灣時報出版。
這本書蠻好的,有興趣的臉友可以自己去找來讀。在這裡隨手寫一些書以外的想法。
如果要建構非左翼的馬華文學傳統,蕉風和其相關的作者和作品大概佔了大半。但在冷戰當年,受到中共影響的左翼現實主義文學才是主流,《蕉風》等非左翼其實是小眾。
這點和我們今日之處境類似。當年的左翼其實一點都不左,對社會民主主義的認知非常有限,本質上還是華人反殖民族主義的內涵,所以當中共右傾後,也順水推舟地附和以及呼應,成為我們今日看到的大中華主義者滿地的態勢。
《蕉風》當年訴諸的是本土化(所以叫蕉風),和純文藝,避免文學受到政治的干擾,後來後者漸漸大於前者,也引流了很多來自港台等其他華文文學場域的養分。
但這個本土的華文文學之路是走得艱辛的,因為在馬來右翼的國族構想裡,華文從來都是作為一個不受承認的他者存在。馬來社會在經過建國六十多年,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還是思想主流,所謂的馬來左派,無論是社會主義,自由主義,還是文化多元主義都是勢單力薄,作為一個多數裡的被壓迫少數,他們也無力關注馬華的少數文學問題。
所以就形成一種“我的本土不是你的本土”的困局,這種不被在地社會承認的苦悶,很容易轉換化為去尋求更大的華文場域的認同。
而在年輕世代,隨著國際和國內政經局勢的轉變,以後會更困難。數十年前單單只使用華文還可以在馬來西亞社會裡找到一片淨土,現在已經很難有什麼可以不使用馬來文和英文,又不受中國紅色資本影響的空間。
本來和南洋一直作為呼應的香港的局勢的惡化,也讓我們的處境更加孤立。
正面地想,只能希望現在是最壞的時候,等到疫情過去,全球的移動恢復正常時,包括華人和馬來人在內,各地民族主義右右極化的狀態,希望可以有些好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