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評論

 邊緣評論:吾土吾民邊緣評論:文化漫步

 (《吾土吾民》網店鏈接: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2365526.html

 (《文化漫步》網店鏈接: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2365525.html

 

讀了安煥然的《邊緣評論》,馬來西亞三三出版。

安煥然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歷史系,現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副校長,中文系教授。"安煥然"這個名字我從很年輕時就知道了,時常看到他的文章,但本人倒是這一年多才開始有機會接觸。

《邊緣評論》分為兩冊,一本《吾土吾民》,一本《文化漫步》,是作者二十多年來在《星洲日報》專欄的精選,兩本加起來六百多頁,很有厚度和份量,概括的主題包括東亞情懷(台灣,香港,日本),中國通史,馬華文化,人物側寫,大學教育,歷史教育,辯論比賽(因作者有指導帶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公民社會,馬來西亞當代政治等,大概就是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知識分子會關心的範疇。

傳統上相比起文學創作和學術論述,文壇其實不大看得起專欄寫作,但我覺得以馬來西亞之現實環境,專欄寫作可能更重要有更大的意義,因為這是唯一可以接觸到社會大眾的方式,專欄寫得好,可以提供社會大眾很多文化養份,和思想上的衝擊,也替很多文化人事,留下文字的記錄。我喜歡安煥然專欄文字的地方在於,作者是歷史專業,常常可以透過歷史借鏡,把很多事情說得很清楚。我常覺得一個社會的好壞,和歷史素養成正比,如果一個社會對歷史只有金魚的記憶,那政治必然崩壞。

安煥然文字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稱之為"留台返馬馬華體",在我父母的文字上也找得到,但在台馬華的作家看不到,就是很喜歡用問號或驚嘆號作為句子的結尾,然後前面加一個語助詞,比如"XXXXXX吧!",讀起來會覺得句子和句子之間,或段落和段落之前,好像少了一些字。這種"留台返馬馬華體",應該也算是民國留台的遺產,在以後的世代應該就看不到了。

為什麼叫"邊緣"評論,作者在序中做了很好的註解,當時作者在台灣念成功大學,本土意識興起,強烈批判大中華思維,結果成大民主牆事件時,台灣本土學生卻臭罵僑生是"國民黨的狗",作者那時血氣方剛,寫了生平第一張大字報反駁。這種兩邊不是人的"邊緣"處境,在將近三十年後,也被移植到馬來西亞的政治處境,數十年來批判和對抗巫統和國陣的霸權,結果只因為批判希盟政治精英的墮落,和馬哈迪主義的復辟,結果又反過來被罵"馬華狗",無獨有偶,被罵"狗",好像無可避免地是一種"邊緣"的象徵。

我年輕一點時也很在意邊緣這回事,總覺得人參當如武田信玄上洛,擊潰織田信長,天下布武,化邊緣為中心,才算圓滿。後來老了一點,覺得邊緣其實是一種blessing,邊緣有邊緣的好,保持一點距離,在邊緣,才看得看清楚。再老一點時覺得,其實無所謂邊緣無所謂中心,不管在什麼位置,自在就好,珍惜腳踏著的土地,耕作久了,自然會長出它應有的文化之樹。

我在安煥然這兩本書中讀到很多對土地的感情,對理想的堅持,經過509前後的紛擾,懷疑和困惑,在這本書裡我讀到很多感動,有種充滿血了還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清爽,所以在這裡將這兩本書與大家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