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

 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

 

讀了台灣最近很紅的一本書《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台灣春山出版我覺得非常好

作者陳虹宇吳聰敏李怡庭陳旭昇都是台大經濟專業並得到現代央行副總裁陳南光作序推介,(所以央總裁楊金龍相當不爽)。

這不是一本大塊頭的學術著作而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與央行相關的經濟學概念然後批評台灣過去二十年的央行政策目標讀者顯然是社會大眾不用什麼經濟學專業也讀得懂因此某個程度上可以將其視為專業人士體制內對內溝通無效後公論的結果

簡單來說,台灣央行過去二十年的貨幣政策就是超低利率和想盡辦法壓力台幣率以阻止台幣升值借此來維持台灣的出口競爭力這樣做二十年後就產生巨大的後遺症就是低物價低勞動所得而台灣央行主流將此視為自己的德政",因為若換算購買力台灣一般民眾的生活好像還不錯,可以國內旅遊吃吃喝喝有點小確幸但在國際上,台灣人卻是越來越窮因為別的國家的物價和勞動所得都在成長造成台灣人有能力出國旅遊的人越來越少但出國工作者越來越多造成人才外流但因為平常經濟因素導致移動力不足所以國際視野乏,當要移動追求更多的所得時只好到語言和文化相近又充滿外宣販賣夢想的地方去,也就是中國

而雖然民生必需物價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但低利率和取得貨款容易卻造成房價節節高升勞動階更難買得起房低利率低匯率更使企業有三個不健康的情況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便宜的台幣維持出口優勢而不做產業升級二是有多餘的資金都拿去投資房地產而不是投入自己的專業因為這樣更好賺三是產生很多殭企業就是企業大量借來維持運作因為利率很低所以只要還得起利息,就算無法還本金也不會倒閉無法借由自由巿場讓其自然淘汰,大量的殭屍企業卡在那裡浪費了很多資源

而透過低利率低匯率央行累積了很多財富因為當國家社會產業和外國貿易賺到錢,自然狀態下台幣會升值但央行為了不讓台幣升就拿錢去買外來壓低台幣,這樣累積多年台灣央行成為全世界第六有錢的央行而前五名都是人口破億的大國而這些資產和外匯理論上都是台灣人民的錢,平均每人有二點七萬美元但全部被鎖在央行裡所以軍公教年金被砍,健保費一直漲中下階緊褲帶苦哈哈地過日子被政客操弄因分配問題互相攻伐,央行卻默默地發大財繼續累積財富

但台灣央行因為沒有成立主權基金再做更積極投資所以其資產報酬率只有3%多不及阿聯和新加坡的5%,(全世界最高是挪威的6%)。儘管如此,台灣央行每年還是靠台幣和外幣的利息差距獻中央政府9%的歲入成為最賺錢的國營企業",這也使央行和行政部門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共生關係無法獨立於行政權之外

經濟問題一向是複雜的但勞動所得過低房價過高資本重分配不均應該幾乎大多數人都有共識這是台灣社會面臨的嚴重困境這當然不全部是央行的責任但會造成這個結果和要修正這些問題無可否認地央行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本書的批評雖然台灣進入民主時代多年但央行仍充斥威權意識包括資訊不公開透明,和學術界不多交流不接受外界批評和先進民主國家的央行水準仍有顯著的差距從在本書出版之後,央行總裁楊金龍只引了一句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名言反擊,而不敢針對本書論點正面回應可見一

但央行的透明度和專業度應是可以被社會公開檢視的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是好的開始希望可以提升台灣社會相關的問題意識而產生正面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