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82649.html )
讀了《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台灣衛城於2018年出版。
作者德里克(Arif Dirlik),(1940-2017)是著名全球後殖民理論學者,他的背景很有趣,他其實是土耳其人,在美國留學和做學術工作,主攻中國研究,三十年前曾到台灣學習中文,後來也到台大和成大訪問過,這本書算是他的遺作。
這本書其實是他五篇演講稿的結集,最後再加上一篇訪談。第一篇談全球現代性與殖民,第二章是台灣與殖民主義,第三是如何從"China”製造出現代"中國",第四是孔子學院與中共霸權,第五是全球現代性的文化與政治困境。
第二,三,四,都是我們現在已經很熟悉的內容,但這對搞不清楚狀況和對中共存有幻想的西方讀者應該很有幫助,而且作者其實很早就提出這些問題。第一章和第五章談到的是當今世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第三世界以"文化多元"之名,對西方進步普世價值與現代性的拒絕。
德里克清楚指出,自康德以來,西方在進入現代的過程中,"啟蒙"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在"啟蒙"之中,一個重要的價值是自由,而且這個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不是消費的自由,既被允許以理性思辨的方式,去處理任何包括政治的問題。即使是薩伊德等當年在批判西方霸權時,也沒有拒絕"啟蒙"的價值,但現在許多第三世界社會,在全球資本主義改善日常生活的品質後,卻認為"啟蒙"旳過程不過是西方產物,而以"保有自己的文化"為名,而反現代。這樣的例子處處可見,比如中國壓迫少數民族打壓人權說成是中國特色治理,伊斯蘭打壓女性和少數性別傾向者說成是伊斯蘭模式,而即使在民主體制國家,只要牽涉到民族或國族的情緖,往往也無法理性討論。
德里克很兇地批判說第三世界知識份子常常被高估,很多其實是法西斯主義者。德里克對凱末爾的評價很高,認為他終結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讓土耳其走入政教分離的現代社會很不容易,但也批評凱末爾後來成為無法被批評的符號。而土耳其在多年之後又重新擁抱狂熱伊斯蘭主義,因為左派知識份子自視太高抱持著知識優越感而不願意走入群眾,結果接觸和影響群眾的都是那些宗教狂熱右翼。
我覺得德里克很明確地將問題點到明處,而在我們這個世代,困難之處在知道問題以後,下一步是應該要如何處理和怎麼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