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與亞洲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87896.html )
在《海上傭兵》之後,可以讀《東印度公司與亞洲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這是台灣八旗文化在2018年出版的書,這本書的原文是日文,作者是羽田正,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是伊斯蘭史專家。
這本書基本上可以視為《海上傭兵》的背景閱讀,從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來談亞洲大航海時代的故事。
故事從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達伽瑪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開始。在那個時代,歐亞的陸路交通基本上為幾個伊斯蘭陸上帝國所控制,包括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伊朗的薩法維帝國,和印度的蒙兀兒帝國。所以歐洲人只好往海洋發展,其中一個很積極的王國就是葡萄牙。
達伽瑪找到去印度的航線後,航海就成為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因為每次去一趟載回亞洲的物產,不只可以支付航海的成本,還可以大賺一筆,因為其取得亞洲物產的成本,比走歐亞陸路要穿越伊斯蘭勢力範圍還低,所以可以說是"人出得去,貨進得來,葡萄牙發大財",葡萄牙人甚至誇口,"從此威尼斯人只能去捕魚"。
達伽瑪在傳統航海史上多被視為一個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但其本人其實頗為殘暴,到了印度洋之後,就到處攻擊穆斯林的海港,殺害穆斯林商人,搶走他們的商品,因為對葡萄牙人天主教徒來說,穆斯林不過是異教徒,死不足惜。葡萄牙人憑著武力在印度洋到東南亞沿海各處建立據點,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擊潰和佔領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和柔佛王朝和亞齊蘇丹國的三角戰爭。而那時的印度洋原本是自由的海,因為蒙兀兒帝國等是陸上帝國,沒有"海權"的概念,所以穆斯林商人可以自由航行和交易,海上和沿海的事情帝國不管,所以葡萄牙人的暴行在帝國皇帝眼裡也不過是沿海的小紛爭。
但是在東亞海域就並非如此,因為朝貢貿易的關係,明王朝對海上的事情可是很有意見,所以葡萄牙人在東亞海上佔不到什麼便宜,最後只好在澳門落腳,明朝皇帝最後也就"恩賜"他們留在那。
葡萄牙試圖壟斷印度洋的貿易,實際上他們沒有這樣的國力和海軍實力,但在經過數十年後,他們的做法引起了其他歐洲海權的國家注意,如英國和荷蘭這兩個新教國家。荷蘭和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是死敵,打了一場多年的獨立戰爭,才成立荷蘭共和國,而葡萄牙在十六世紀末成為西班牙的一部份,所以也一併被討厭。除了陸上的戰爭之外,荷蘭也要在海洋有所作為,而對海上貿易有興趣的資本家和精英,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叫東印度,指的是好望角以東,對比西印度其實是美洲大陸的意思,而英國也成立了自己的東印度公司。在那個時代,做貿易就是要搞壟斷,所以東印度公司向政府/國家取得特許經營權,搞亞洲到自己國內的航線貿易。所以讀民族主義歷史時,荷蘭人/英國人常被寫成萬惡的西方殖民者,但站在西方史觀來說,這只是一家私人企業而己,就好比今日我們看臉書/麥當勞是萬惡的美帝文化侵略者,但對美國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家很有錢的公司。
東印度公司的船其實是商船,但只要配上二十門大砲,武力就超越穆斯林的船。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運作之後,就努力賺錢和找葡萄牙人麻煩。在那個時代,上船出海當水手,雖然有機會賺錢發達和可以吃到肉,(那時代吃肉難得),但死亡率是很高的,出海一趟每十人會有一人死亡,(因為船難或疾病或武力衝突),所以會上船的很多都是社會邊緣人,或亡命之徒,或有前科者,加上不知道自己明天會不會死於非命,可以想像這些人的做事風格不會太文明,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各地殺人實多。當時的東南亞的人口和現在不同,以比例來說比世界其他地方少很多,全世界五億多人口,整個東南亞只有一千五百萬人,日本有兩千多萬人,蒙兀兒帝國和明帝國都有上億人,葡萄牙一百萬人,荷蘭一百五十萬,英國超過四百萬。東南亞因為人口少,所以武力低,而且打仗是為了抓俘虜,所以荷蘭人抓到人就殺掉的做法讓東南亞人覺得很驚悚,(嚴格地說應該是南島而己,那時暹羅和越南都很強大)。
但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荷蘭或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海域遇上中國或日本的船,在武力上都不佔優勢,東洋的航海技術其實和西方差不多,如《海上傭兵》所述,鄭氏家族的水師完全是不懼怕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所以荷蘭人在東亞就很乖,因此可以發現日本或台灣史觀對荷蘭人的書寫就很正面,和東南亞有很大的不同。(但也要注意的是,東印度公司其實是私人企業,所以其雇員不一定都是本國人,但歷史的帳都算在那個國家頭上)
歐洲殖民者來到東方,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宗教的問題。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新教徒只想努力搞資本主義賺錢,但葡萄牙人是天主教徒,就很努力在傳教。伊斯蘭帝國對異教徒一般是很寬容的,(某個程度或許也是因為伊斯蘭社會對基督教很有抵抗力),所以沒什麼問題,但在東亞,無論是日本還是明/清帝國,都對傳教之事感到反感而有所限制。日本在戰國時代因為分裂,所以葡萄牙人可以自由進入傳教,那時日本至少有數十萬天主教徒。但等到德川幕府控制全國後,就開始查禁天主教,(相關內容可見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近年有被改編成電影,地表最強老爸和第二代蜘蛛人演葡萄牙傳教士)。為了控制貿易和避免宗教思想傳播,所以清帝國和日本都只開放特定港口和歐洲人進行貿易,清帝國開放廣州,日本開放長崎。
那時東印度公司交易的貨品,包括胡椒和香料,茶,還有棉織品和鹿皮。這些交易不止是發生在歐洲和亞洲之間,也發生在亞洲各處之間,比方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其實只要在中國,日本,東南亞三地跑來跑去就可以賺大錢,船不一定要回荷蘭。這本書裡有提到一些細節很有趣,比方說歐洲上流社會喜歡胡椒和香料不是因為好吃,而是相信其有藥性。歐洲一開始進口的荼有很大比例其實是綠茶,後來才一面倒地成為紅荼,形成我們今天以為歐洲人只喝紅茶的刻板印象。除了這些物產,最重要的交易品自然就是貴重金屬,在那個時代被拿來當作"錢"的東西,日本那時因出產白銀,所以一開始貿易非常活絡,但後來德川幕府因為白銀輸出太多,所以開始限制貿易量,使得東亞海域貿易重心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之間,(再也無法從日本取得白銀,這間接地也加速了鄭氏家族的敗亡,這在《海上傭兵》也有提及)。日本不輸出白銀之後,白銀就要從世界其他地方取得,如美洲的墨西哥。
在英國和荷蘭起步多年之後,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年代,也開始搞東印度公司,但和英國和荷蘭不同,法國的東印度公司主要是王室和政府出資的,不那麼私人,可以視為我們今日的"國營事業"。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荷蘭相比文明得多,不怎麼殺人,一開始的目標也是努力賺錢而己,和各地的本土勢力也是主要以貿易和簽約的方式進行合作,(這點看馬來亞史就知道了,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年,但晚至十八世紀才介入馬來半島事務,比荷蘭人晚了一百多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主要的競爭者是其他的歐洲人,而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讓英國人備受威脅,雙方最後展開印度的爭奪。起因是蒙兀兒帝國出現內亂,陸上帝國的穩定秩序出現動搖,讓法國東印度公司決定介入,那英國看到法國的"國營企業"介入印度,自然也不可能坐視不理。
最終的結果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法國逐出印度,而且在介入內亂之後"平亂有功",被蒙兀兒帝國皇帝賜予孟加拉的領地。這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現,搞殖民地直接收稅,比做海上貿易還好賺,從此東印度公司就變質了,開始當起各伊斯蘭蘇丹國的政治和軍事的"顧問"。我們在讀馬來亞史的時候,常有一個感覺,怎麼那時各州的蘇丹這麼笨,隨隨便便就因為內亂被英國人騙,但我們要知道這是現代民族主義史觀的錯覺,因為那在當時,伊斯蘭蘇丹國是沒有"國民"的概念的,只有"王權"的概念,所以任何人為王權服務,無論是歐洲人還是穆斯林,在蘇丹眼中是一視同仁的,都應該得到賞賜。問題只是在於,當這些蘇丹過於依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服務",他們後來都陷入沒有英國人的武力就無法控制國家的局面。(插題,了解伊斯蘭的政治傳統對我們了解今日馬來西亞的政治是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馬來西亞一方面君權和伊斯蘭性不容許被挑戰,但又可以維持多元社會,而且伊斯蘭主義者比馬來民族主義對母語教育更寬容,某個程度上,華人就是在帝國裡生活的異教徒,而如果不要帝國分而治之模式,要民族國家模式,那就要有被同化的心理準備)。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變質和坐大,給英國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高層和股東發大財,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殖民地的統治卻可以是非常糟糕,一點也不專業,如孟加拉大饑荒餓死六分之一的人口,又因為過度剝削和不合理稅制,造成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而經過一百多年,歐洲已經不同,近代國家的意識已經興起,(有部份是因為在大航海時代,船開始會掛國旗,顯示受到保護,攻擊等於攻擊國家,會受到國家報復,也因此有了"國"的概念),國民和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公共問題,英國也已經有民主議會。所以英國社會裡開始有很多人對東印度公司的做法看不下去,認為有損英國的國家利益,如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就批評東印度公司對貿易的壟斷,認為要國富民強,就要開展自由貿易。
(好奇或許有天臉書和谷歌也會如同東印度公司,被西方的自由主義者處理)
東印度公司和壟斷貿易的没落,意味著大英帝國和自由貿易的崛起。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結束前打了場鴉片戰爭,造成近代中國的開始。英國最終也接手了蒙兀兒帝國全境,以俗而治,統合了非伊斯蘭的次文化,稱之為"印度",所以如同近代"中國","印度"其實也是西方的發明。
印度廉價的棉織品,將英國的本土紡織業殺個片甲不留,促成技術革命和產業升級,也就是後人所謂的工業革命,帶領歐洲先於世界走入"現代。而作者精準地指出,在大航海時代,歐洲其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輸出亞洲和美洲,因此,歐洲能夠走入"現代",完全是因為美洲的貴金屬如白銀,和亞洲的物產,所形成的全球貿易的結果。
所以結論是,我們不應將"現代"視為歐洲的而有所排斥。只有看清了海洋史,我們才能自歐洲中心主義的優越感和第三世界反殖民族主義的悲情之間,將自己的思想解放出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