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人型

 瑕疵人型

  (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82646.html

 

讀了林新惠的《瑕疵人型》。這本書得到好些台灣文壇中人好評推介,所以去找來看。

全書只有七萬多字,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分三輯十七篇,有些篇幅極短,有些長些。理論上好像是一本“科幻小說”,有些段落寫得很精彩。紀大偉的序已經將這本小說點到明處,“不大用典,不大科幻”。

我以為“科幻”的本質是迴異於現實,所以如果一年前有人寫本小說全球病毒大流行死了幾十萬人所有人動彈不得,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如果是今天寫,同樣的內容就變成寫實主義小說。

科幻與否取決於與現實之間互動的關係,文本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是“設定”。

所以不用典對“科幻”小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沒有典,很難判斷現實,也就無從判斷其科幻性。科幻小說的“設定”是關鍵,幾乎等同起手式,有些科幻小說甚至自己建構大量典故,如伊格言的《噬夢人》。

這本小說反其道而行之,應該是我讀過最無典的小說。幾乎沒有任何典故,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只有人物和情節,這讓讀者閱讀起來有一種不安全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本科幻小說啊),好像看一部沒有context的電影,只有畫面和某個角度的鏡頭,和很多的碎片。而且17篇好像也不是在同一個時空和設定下,有些離現實很近,有些離現實很遠。

讀者被迫去腦補那些空白之處,但無法確定那些腦補設定是否正確,只能跟著唯一的線索,也就是情節走下去,然後到了精彩高潮之處,“設定”才隨之出現,(因為情節的解釋),所以也沒有任何的設定是多餘的。

這是不是所謂後現代的感覺我不確定。唯一可以預設的還是這一切都是在台灣發生的。所以讀者必須使用自己現實裡台灣經驗去對照和參照,才能過濾出小說的“差異”和“設定”之處,也因此這部小說其實還是指涉台灣的現實。

這樣的設計,加上作者本人相當低調,在小說上其實接近排除了“作者論”的可能。所以若是以此為出發點,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理想的狀態是連推薦序,後記,致謝全部刪去,讓它以一個漂浮碎裂的文本方式存在,可能最接近藝術的形式。

當然,若如此處理,那閱讀的門檻又更高了,可能會賣得很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