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 網店鏈接: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3064483.html )
“羅興亞”可說是近十年的國際新聞中,相當重要的關鍵字。
羅興亞問題的根源,其實在亞洲後殖民新興民族國家並不罕見,在帝國殖民時代,在帝國的內部或跨越邊界,出現大量的人口移動,帝國殖民地政府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發明"和系統化各族群,以便利帝國管理。各族群雖然被帝國剝削,但都忠於帝國在帝國統治之下至少相安無事。二戰後第三世界各地民族主義興起,西方各殖民帝國撤走之後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但新興民族國家的彊域卻多是根據帝國的遺跡來確立,留在彊域內的多數民族掌握了政治的話語權和歷史的詮釋權,而且多相信"單一國家,單一民族"的模式,少數民族往往成為受壓迫的對象,所謂新國家的成立,只是換了個統治者,而且以前和自己平起平坐者,當了主子以後,對自己的壓迫比以往殖民地時代更劇烈。
以上的叙事相信對馬來西亞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在台灣,若將蔣介石國民黨政權視為一個殖民政權,在中華民國台灣化後,族群衝突是一個政治上顯見的問題,即使是我同世代的台灣人,省籍和家庭背景還是相當大程度地影響一個人在社會的際遇和政治傾向。
近日掛名推薦了台灣馬可孛羅出版的《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這本書的原文書名其實也很有意思,是《Myanmar’s Enemy Within: Buddhist Violence and Making of a Muslim Other》,我直譯就是"緬甸內部的公敵:佛教徒的暴力和穆斯林的他者化",原文書出版於2017年,作者Francis Wade是年輕世代的獨立記者,擁有UCL高學歷,文章散見於《衛報》和《華盛頓郵報》等英美主流媒體,意識形態應是比較偏自由左派的,這是他的第一本書。整本書以非虛構和第一人稱視角的寫法,將羅興亞問題的來龍去脈寫得還算清楚。
緬甸的羅興亞問題,不幸地是族群衝突最糟糕的情況。受到壓迫的少數民族不會坐以待斃,也會以暴力的方式回擊,或向境外和自己的"同類者"求援,如這個例子裡的穆斯林世界。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暴力,當對自身族群的認同高於對共同社會的認同,則會帶來更多的猜忌和不信任。最後演變成兩種極端民族主義的互相傷害,而雙方往往都只會記得"自己人"的壓迫記憶,和遭受到的暴力對待,而自身對他者的暴力都以"自衛"之名被合理化,當已流了太多的血,理解和原諒已是不可能。
發生在緬甸的事也打破"佛教是溫和的宗教"的神話,當宗教牽涉上民族,根本就是暴力的溫床,沒有任何宗教例外。另一個被打破的神話是"民主英雄的道德",那些反抗極權的民主鬥士,當自己想要掌握權力時,基於對選舉的"務實"考量,多不敢讉責多數民族的暴力,無視少數族群被迫害的事實,最終自己也失去了民主鬥士的道德制高點,埋下極權回歸的種子。
民族主義也和父權意識很有關係,如書內所述,女性的身體和子宮,往往被民族主義者視為群體的所有物,和他者交往結婚生兒育女者,會被視為"民族的叛徒",因為"資敵"增加了"敵人的人口",主張自由戀愛者和女性主義者,也會受到猛烈的攻擊。
閱讀這本書一方面是希望緬甸的羅興亞問題可以好轉,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自身的提醒,不要讓自身場域的族群關係惡化到那種程度。
只有包容和多元的社會才是堅強和有韌性的,極端民族主義只會帶來暴力和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