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海上傭兵: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 網店鏈接: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2917687.html

 

讀了《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台灣衛城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兩本關於歷史的書,一本是《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一本是這本《海上傭兵》,但或許是因為書名引起的爭議,和對應今日中共和新彊的關係,所以前者得到關注的較大。但我覺得這本《海上傭兵》其實頗為有趣,而且和我們自身的場域更近。

作者鄭維中是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這本書的英文原書名是《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十七世紀的東亞歷史其實非常有趣,因為國際關係已經出現,而且互相影響,但也因為如此,所以各國的民族主義教科書都沒有辦法把這一段歷史講得很清楚。簡單來說,當時的國際局勢是,一方面,日本,滿州女真,大明王朝,和蒙古察合爾部在爭奪華夷制序和朝貢貿易的"天朝"地位,和朝鮮則夾在各方之間處於尷尬的處境。日本豐臣秀吉在結果戰國時代的亂世建立中央集權之後,就遠征朝鮮和大明爭奪"天朝"之位,但明朝不同意,雙方在朝鮮國土上打了慘烈的一戰,也讓滿州女真看破明朝的虛實。後來的德川幕府比較平和一些,願意和明朝共享"天朝"之位,但明朝還是不同意,但琉球實際上已經落入日本的控制之中。

另一方面,西方殖民列強的勢力也開始出現在亞洲,而且互相彼此競爭,荷蘭在巴逹維亞(今雅加達)和台灣,葡萄牙在澳門和馬六甲,西班牙在馬尼拉,(1580年到1640年,因皇室姻親,葡萄牙是西班牙的一部分)。另外,還有東南亞的地方強權,那時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在柔佛王朝,亞齊蘇丹國,和馬六甲葡萄牙的三角戰爭時期。北方是強大的暹羅,勢力範圍深入馬來半島北部。越南則分為北朝昇龍和南朝廣南,柬埔寨的處境和朝鮮類似,在暹羅和越南南朝廣南之間試圖求存。

"中國"和日本是兩大內需巿場,西方殖民列強都努力嘗試進入,但"中國"和日本幕府當時都是在"鎖國"狀態。雖然說是"鎖國",但貿易需求仍在,也以各種形式在發生,所以易為少數特權者所壟斷。

本書的主角鄭氏家族就是在這個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發跡。本書採用了大量的荷蘭史料,所以稱鄭芝龍為"一官",鄭成功為"國姓爺"。在某個程度上,我們可以視鄭氏家族為現代華人的先驅。他們的生存依賴的是獨立的武力,國際貿易,以及和"夷人"打交道的能力。他們"離散"的中心和根據地其實是福建,他們對"天朝"其實沒有太多忠誠度,當大明軍隊施行米禁造成福建饑荒時,鄭芝龍可以攻擊明軍以解家鄕之危,在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又樂於接受大明朝廷的册封,以便宜行事。鄭氏家族長時間都以"中國商人"和其保護者自居,但和日本關係也不錯,所以可以試圖壟斷和荷蘭人以及東南亞的貿易。

鄭成功透過國際貿易來維持他對中國戰區的武力介入,但他的目的和民族主義史觀所說的"反清復明"不同,他一直都希望以戰逼和,以換取福建獨立的地位,希望可以比照朝鮮事例,可惜順治帝不允許,(鄭經在台灣對康熙也曾提出過同樣要求)。而他遠征台灣打荷蘭人,也和民族情結沒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大陸戰局失利,怕士兵叛變,所以乾脆直接帶去台灣。熱蘭遮城一戰也很慘烈,和荷軍相比,鄭軍死傷慘重。但鄭成功又還是有他華人的民族情結的,當西班牙在馬尼拉屠華時,他聞訊大怒,本來要出征馬尼拉問罪,但他就離奇地死了。鄭經也打過馬尼拉的念頭,可惜後來被三藩之亂轉移了注意力。

鄭氏家族的衰落也來自於,當清帝國,日本,荷蘭,暹羅,(以及受到荷蘭人保護的巴達維亞華商),可以繞過他們直接貿易,在台灣的他們就失去了貿易獨佔的地位,就無利可圖,收入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比covid還慘)。而且鄭軍人口太多,(超過五十萬人),台灣生產的糧食不夠支持,錢還得都拿去和暹羅買米。中國傳統史觀對外交和貿易的描述其實甚少,很多政治和軍事行動之前,其實打的是貿易戰,而政治和軍事上的失敗,其實來自貿易和經濟的失敗,而這很多時候和國際情勢有關,不一定在地方政權甚至帝國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歷史沒有如果,但鄭氏家族沒有能夠建立一個長久得到東亞天朝秩序和西方國際社會都對其承認的海洋性華人獨立國家是可惜的,(雖然鄭氏家族對其軍民和台灣的原住民都很殘暴),那會開啟歷史的很多可能,甚至減輕清帝國晚年面對西方列強時的頹勢。而透過閱讀這段歷史,也讓我們意識到,華人的海洋性,還有待開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