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在Netflix上看了《Rise of Empires: Ottoman》,覺得很好看,主要是說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故事,這是一部劇情式紀錄片,演員演一演打一打到一半會有專家學者出來說他們的觀點,和那段歷史發生了什麼事情,導演是土耳其人,但西方和土耳其的專家學者都有,算是有做到平衡觀點。

看完之後,我還特別去找了台灣馬可孛羅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來讀。作者Roger Crowley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曾在伊斯坦堡任教。

15世紀,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基督教文明在東方的飛地,拜占廷帝國已經名存實亡,君士坦丁堡四周都是鄂圖曼帝國的勢力範圍。君士坦丁堡在十三世紀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和洗劫之後,榮光就大不如前,無論在軍事或財政上都有很大困難。在宗教上除了伊斯蘭的威脅之外,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會和西方羅馬天主教會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當然包括十字軍東征那次血海深仇)。

這使得君士坦丁堡在各方面都十分孤立,但君士坦丁堡作為一座千年古城,有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一千年前建的三層城牆防禦工事,而且被海所包圍,只有一邊面向陸地,城內的補給可以從海路取得,所以易守難攻。除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共經歷了二十三次圍城但都成功擊退敵軍。

年輕的穆罕默德二世在即位成為蘇丹之後,即開始著手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準備,他希望奪下君士坦丁堡作為他帝國的首都,也藉此建立個人的威望。

穆罕默德二世集結了八萬大軍,大部份是穆斯林,但也有其帝國所控制的基督徒士兵。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手上卻只有七千人,("拜占庭帝國"其實是後世稱呼,其皇帝還是自稱"羅馬皇帝"),人都不夠站滿三層城牆防禦工事,所以其實只守在外牆。他唯一的援軍是熱那亞傭兵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帶來的七百名武裝士兵。

伊斯蘭的傳統是,在開戰之前必須給敵人投降的機會,如果敵人選擇投降,則其身家性命必須得到保護,若敵人拒絕投降,則破城之後,穆斯林士兵可以洗劫三日。穆罕默德二世也依傳統給了君士坦丁十一世投降的機會,並且答應讓他繼續統治拜占庭帝國其餘地區,(其實也沒有剩多少),如伯羅奔尼撒半島,(現希臘的南部)。

但君士坦丁十一世無法投降,因為他身上背著帝國上千年的歷史和傳統,前人如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大帝,和查斯帝尼等英雄都坐在他的肩膀上,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壓力,他只能選擇戰鬥。

攻城戰十分慘烈,穆罕默德二世很有軍事上的才能,做了很多準備。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使用大砲攻城,(那個年代的大砲當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那基本上原理差不多,就是點了火藥之後會有石彈飛出),把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轟得七零八落。除了大砲之外,還使用了挖地道攻城法,和可以移動的高樓,士兵可以站在上面向城牆上的守軍射箭,(類似中國古代"井蘭"的東西,如果你有玩三國志就知道我在說什麼),其目的是掩護地面上的士兵,將城牆前的護城河填平。

防守方朱斯蒂尼亞尼也很有守城的技能。每當城牆被轟破,朱斯蒂尼亞尼就讓其士兵趕快用碎石和泥土堆起來,諷剌的是這樣的"土牆"因為有縫隙,比堅實的城牆更可以吸收砲彈的衝擊了,所以後來大砲就沒什麼用了,(要記得當年那個砲彈只是沉重的金屬或石頭而已,不會爆炸的)。朱斯蒂尼亞尼的手下有個蘇格蘭人叫做格蘭特,很擅於地道的防守,他會在地面上放一大桶水來觀察地底的活動,然後挖自己的地道反制,把"希臘火"(那個年代的汽油彈)丟進敵人的地道裡,鄂圖曼的士兵就被活活燒死。面對可以移動的高樓,朱斯蒂尼亞尼也是用火箭對付,高樓是木材做的,不防火,一著火上頭的士兵就死傷慘重。

攻城戰的勝負最後還是決定在海戰上,之前二十三次圍城失敗,多是因為沒有準備海軍,穆罕默德二世吸取教訓,準備了七十多艘戰船。君士坦丁堡海上的腹地叫做金角灣,君士坦丁堡和其對面的加拉達(熱那亞的殖民地)之間拉起了一條巨大的鐡鍊,所以敵船無法進入。穆罕默德二世想出了一個天才的方法,將七十多艘戰船拉到陸地上經從加拉達後方的山丘運到金角灣的另一端下海,等到君士坦丁堡的守軍發現的時候,七十多艘戰船已經在腹地裡了,這使得守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分兵防守海牆,無法只專注在陸牆上,原本人數已經很少的守軍現在更加薄弱。

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朱斯蒂尼亞尼最終堅持了一個多月,但西方的援軍遲遲沒有出現,(除了四艘熱那亞帆船送來糧食,武器和兵員)。鄂圖曼這方也死傷慘重,但穆罕默德二世拒絕撤軍,因為他知道這將影響他的威信和統治。君士坦丁堡最終在5月29日被攻破,朱斯蒂尼亞尼在戰鬥中負傷而離開了戰場,守軍在他離開後士氣渙散和潰不成軍,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絕逃跑,在巷戰中戰死,維持了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的尊嚴。

破城之後,鄂圖曼的士兵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但因為破壞太大,只一天的時間就被穆罕默德二世阻止,客觀來說,那個年代的穆斯林士兵比基督徒士兵文明得多。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拜占庭帝國的剩餘區域在之後的十年之內被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帝國正式滅亡。東正教的中心後轉移到俄羅斯,因此莫斯科也被稱為"第三羅馬",這段歷史也解釋了俄羅斯和土耳其至今的緊張關係。

穆罕默德二世理想中的帝國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因此他對異教徒相當寬容,(但他對自己人卻是很殘忍,殺死了襁褓中的弟弟,以確保王位不受威脅,開啟了後世蘇丹殺兄屠弟的傳統。也處死了他父親的老臣錢達爾勒·哈利勒帕夏,也避免這些勢力強大的政治家族威脅到王權),東正教被允許繼續在帝國內存在,希臘人也可以在帝國內生活和出任公職,直到十九世紀希臘民族主義興起和發生反帝國的獨立革命。

(稍微解釋一下"希臘"和"羅馬"的關係,羅馬帝國佔領希臘以後,其文化很快就希臘化了,但"希臘人"一詞在中世紀是貶義,所以希臘人一直都自稱為"羅馬人",到近代才改過來。)

東正教勢力如俄羅斯和後來獨立的希臘王國/共和國一直都希望可以光復君士坦丁堡,但數百年來未能如願。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給基督教世界帶來很大的震撼,從此歐洲門戶大開,伊斯蘭的"東方"成為一個直接的威脅,基督教和"西方"的概念,則從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基督教知識和人員的西移,造就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而強大的鄂圖曼帝國阻擋了西方去亞洲的路,迫使西方往海洋發展,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在十五世紀,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在各方面都落後和弱於東方的伊斯蘭文明和遠東的東亞文明,數百年後,西方卻在歷經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之後大幅度超越伊斯蘭文明和東亞文明,或許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神的旨意"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