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讀了李歐梵的《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這本書是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所開的一門課,所謂"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其實就是談六個作者/作品,面向之一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記》談英雄意義;面向之二讀韓愈〈原道〉談政教道統,即韓愈作為新儒家的起源;面向之三讀蘇軾〈赤壁賦〉談抒情傳統;面向之四讀馮夢龍〈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談情慾;面向之五讀蒲松齡《聊齋誌異》談中國人之尚鬼,(對比日本人嚮往神道);面向之六讀魯迅〈阿Q正傳〉談中國現代與傳統文學的分際與連續。
所以所謂"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可能其實比較接近""中國文學傳統的六個面向",李歐梵自己是做現代文學專業的,(台灣中研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也試著替"傳統"提出新的面向,書內除了他和學生的問答,也請來一些中國的中國文學教授做分享。
我自己是讀李歐梵的文章長大的,小時候老爸常訂《亞洲周刊》,李歐梵在裡頭有寫專欄文章,後來我在花蹤見過李歐梵本人一次。那時的《亞洲周刊》雖然也是統媒,但還算是民主統派,有一定的跨域視野,不似今日這麼大中華至上。
針對書裡的內容倒也沒有特別的想法,算是很好的複習,可以靜靜聽完課但也不會想多發問的感覺。最後一章談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指出中國的文學史其實不過也就百年出頭歷史,倒讓我體會到,華文知識分子,其實內心都有種"建構的欲望",當年五四之後一堆人急著建構"中國"而生出一堆"大師",到今日陳芳明建構"台灣",黃錦樹建構"馬華",很多反傳統者都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傳統,但建立新傳統這件事情其實很不傳統主義,這是五四之後華文知識分子走不出的困境和迴圈。
"建構"本身當然只是"行動"的一種,沒有什麼是非或對錯,但依地方和國族而建構出來的XX傳統,到底是促進了世人對多元主義的嚮往,還是更受困於本位主義之內,恐怕才是關鍵之處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