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09621.html ) 年紀越大對讀書的標準越嚴格,年輕的時候什麼書都看,現在覺得生命有限,有些書看了覺得寫得不是很好或不合自己品味也不會堅持一定要讀完,(但要讀完才能批評這個原則還是重要的)。 但在這裡想要介紹近期我讀過的好書之一,台灣聯經出版的《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作者魏簡是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國思想史教授。如果對"知識分子"這一個概念有興趣的話,這是一本必讀的書,作者魏簡延續布迪赫厄,傅柯和薩伊德的脈絡,對"知識分子"進行分類和剖析,並以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作為實例。 作者指出知識分子是屬於"公部門"(國家)和"私部門"(巿場)之外的"第三部門","公共知識分子"一詞有嚴重歧義,本書著重在討論"民間知識分子"或曰"草根知識分子",以與掌握知識資本和話語權但為統治者背書的"政權知識分子"區隔,"民間"的意思是"在人民之間",以中文的語境而言"民"正好與"官"相對,意味是體制外的,包括學術體制,因為知識分子其實是"統治階級裡的被統治者",他們總是被政治和資本干預,但他們也可以是"被統治階級裡的統治者"以帶領群眾對國家和巿場做出扺抗。"知識分子"可以分為"普遍知識分子"和"特殊知識分子",前者如作家和藝術家,後者則是特殊領域的學者如醫生和社會學家,但"批判性"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如果為政權服務前者只是"幕僚"後者只是"專家",傳統上前者一般高舉普世價值和啟蒙精神以獲得更多的光環和更有影響力,但在極權國家如中國,後者在專業知識的權威性反而成為他們抵抗國家介入的力量。 知識分子是透過公共話語來定義的,依賴於公共領域而存在。在過去三十年,因為科技大幅度地進步,公共領域也越來越多元,從大爆發的出版業,新型的實體公共空間如獨立書店,到不同的創作媒介如電影,網路和社群媒體越來越蓬勃發展,知識分子越來越可能以不同的方法去發聲和存在,但公共領域也可能因此板塊化和碎片化。基於以上的脈絡,本書討論了當代重要的中國知識份子,從作家,史學家,導演,維權律師,部落格到書店經營者皆有。 我以為討論"知識分子"對中國或華人社會為何重要,因為在西方,"政治""商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