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09036.html )
前陣子讀完了台灣聯經出版的《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覺得非常好看。
簡單地說,這套書試圖修正常見的單一線性朝代史觀,而將"中國"分成三個不同的脈絡來談,分別是第一本的"中原",(從夏商周,秦漢,魏晉到隋唐),第二本的"江南",(楚,與"中央古國國制"對立的南方勢力,六朝到南宋),第三本的"草原",(拓跋,突厥,契丹,沙陀,西夏,女真到大蒙古時代),因此有三個完全不同的視角,三者互相影響也互為主體。
相比起前三本的大歷史,第四本單獨一本談明代,是這套書裡唯一的斷代史,顯然編者群認為明代非常重要,因為那是"中華帝國"的雛型,將上述三個不同的"中國"歸於一統,其影響一直流傳至今。如果我們以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的發展,非常簡單地說,基本上就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南移,造成"中原"南渡,"中原"也就成為"江南"的包袱,同時,南移了的"草原"也不停地中原化,這樣的南北二路並行,造成了"中原"概念的擴張。
除了上述三個"中國"脈絡之外,有被本書提起但可惜沒有單獨成册的,是"海洋"的中國,從日本的遣唐史,朝鮮半島的新羅,與南洋和穆斯林世界的往來,倭寇,鄭氏台灣,到近代的香港,台灣,東南亞,日本到西洋,而這是與我們最切身相關的。一直到南宋時期,"中國"都是一個海洋性非常強的場域,南宋其實是一個海洋強權也熱衷於國際貿易。但這個趨勢在明代開始被逆轉,非常諷剌地,打著"中原"旗號的"江南"一統了各個脈絡的"中國"建立中華帝國,卻造成海洋性的被抑制,海洋中國基本上被這個帝國排除在外。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海洋性會造成帝國內部的不穩定,二是只有在封關鎖國的情況下,"天朝"的朝廷才能透過朝貢達成貿易上的壟斷,建立以中華為中心的國際朝貢秩序。
如果我們將視野移回當代,招魂和繼承明清的PRC,一心要收服香港和台灣,對世界華人進行統戰,就是在"中原""江南"""草原"之後,再要進一步將"海洋"納入中國的概念之內,這是明清時未能達成的功業。反之,海洋場域的華人則一直在抗拒這點,因為"江南""和"草原"在中原化後接連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海洋性"成為對大中華中心最後的扺抗。
生於亞洲,我認為閱讀和熟悉中國歷史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和打疫苗的概念差不多,只有閱讀和熟悉中國歷史,才能夠對大中華民族主義史觀免疫,避免自己陷入相關思想的陷阱。《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應該是我讀過最接近我自己的中國史觀又寫得很好的,所以必須在這裡推一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