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先生 Mr. Adult

 


看到大人先生Mr. Adult這一書名時,原以為就只是字面上的、和英文一樣的那個意思,以為作者是想表達:經歷了各種成長痛後主角終於成為一位合格的大人。然而,作者寫道:「我身體住著一個高中生」,又在全書正文的最後一段寫道「我二十八歲。我失戀了。我仍然像十八歲時一樣的痛,時間沒有讓我變得更堅強,每一天我都抱著疑問醒過來。」主角到了大人的年紀卻好像沒成為更耐痛、更强大的大人,依舊開著輕浮的玩笑、渴求全世界都喜歡自己、會想逃避、會因為失戀而失態。原來他始終無法成為大人,原來這個書名不是一個描述,而是一個有待完成的目標。

全書有四輯,前兩輯是作者近年來的作品,後兩輯則是更久以前就寫好的。第一輯說的是男同志之間的故事,主角和同志朋友(A.K.A. Drama Queen)之間的對話與故事辛辣活潑又有點哀傷,同時向你坦誠他們在愛情和友情上的小小心機。第二輯是關於旅行與成長,從用一條陌生内褲來學會成長的彈性,到摸清内心對於變換的迷戀。第三輯偏向展示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個人哲學,教你KTV和操場正確的打開方式,夾雜著和家人親昵的抱怨,也有死亡和炭的氣味。第四輯則是更往個人内心深處挖掘,並且以最後的<下一個日常>做結尾,大概是想說明:即使受過的傷再深也總會翻頁,即使還沒摸清「大人」是怎麽一回事也可以走向下一個日子。

第二輯的<大人的行李箱>中,最喜歡這一段文字:

檢視我們的行李箱,看見的不是自己的生活,往往是我們對生活的想象。想象日子可能會經歷的,可能需要,可能罹患,可能發生......醫藥沐浴,穿關配戴,一點隱疾,一些審美,幾種心機,萬般計較,明擺放是我們需要的,暗中顯現是我們以為要的,其實都是擺脫不掉的。

首先,是喜歡他看待行李的視角。無論是為了工作或遊玩,我們總是希望旅程中不要有絲毫差錯,即使有差錯身上也要有可以應對的工具,同時我們也希望裝扮滿分。於是在鏡前試了一套又一套,把這個那個丟進行李箱。自以為是自己選擇了這些,實則是在内心的焦慮與自尊(或好勝?)下必拿不可,最後再來斤斤計較,擔心行李一不小心超過限定重量。

其次,是喜歡作者遊戲文字的方式。他在行文間常常使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方式,也押韻和諧音,技法的運用巧妙有趣,引人入勝。另外,作者經常將兩種意義相反的詞匯連接在一起,兩個詞的前方再加上一個「最」,像是拉起一個薄膜,將這個概念的兩種極端緊緊包覆,陌生化後竟產生有一種協調的美。

這段日子我多次心生疑惑,要怎麽成為「大人」?這世界上是不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人」,或者其實它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定義?這個時間點上看到這本書,看這位Drama Queen嬉笑怒駡,看他孤獨地愛、愛得孤獨,看他一再移動一再釋懷,好像也開始接受自己到了這個年齡卻沒能成為想象中的「大人」的事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