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與「現代」近代中國文人之歐遊心影錄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83637.html 

 最近在讀著季風帶近期的出版品之一,《旅行與「現代」近代中國文人之歐遊心影錄》。必須說,這本書书有阅读上的门槛和所需的文学積累與素养。但同樣的,我個人認為,此书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与研究概念,卻是與各文化領域間是有“通性”的。

  而這個“通性”,我想放在各文化領域上來觀察和研究,大致都是相通的,但也絕不是絕對性的(當然此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成熟之處敬請包涵)。

  先說回此書,此書主要探討與研究的,是“中國”這一文化體,自晚清到民國時的動盪年代,當時那一批文學領域的才子們(書中主要探討的對象為,徐志摩,王獨清,王統照)因本著不一樣的原因,行旅到“歐州”這塊西方異域中。而在這期間,從他們的文學作品裡,(作者主要的參考文體是以詩這一文體來進行文學探討)所透露出自身內外的心情與切身感受,在受到異國風情的熏陶下,同時面對著時局的動蕩,不明朗與混亂的政治局勢,對“中國”這一原本封閉的文化體受到文化衝擊時的反思與懷疑。都是此書想要去探討的。

  因此,不能把此書當做是一般的“旅遊文學”,“遊記”觀看。這本書更著重於文人們在旅歐期間,除了與旅行中的所聞描繪引發出的相關創作,同樣也對在旅途中,與旅途不相關的創作同樣的進行探討與研究。然後再從文人行旅時期的作品裡,研究他們的心境和文學之間的轉變與進化,在不同的時空間裡,帶給文人們創作上的自然轉變與探索。

  再讓我說回先前談到的“通性”。這要從第一章第一節「緣起:晚清的境外行旅與詩界革新」中,作者著重的談到了幾個我個人認為構成此書的重要基本觀念,「行旅」,「世界」,「詩」與「詩界」。

    接下來,讓我試著把以上的基本觀念簡單串聯起來,方便觀者們理解。作者在書中有大量注釋了使用「行旅」這一詞彙的意義由來,這裡我不多說。我覺得讀者們在閱讀此書時,可以把「行旅」一詞理解成當時文人出走去歐洲的理想與動機,途中的“自我”的心理狀態,再到“超我”的對「世界」這一概念的開展與轉變,到「中國」到「天下」這一觀念的被擊碎。進而影響到文人自身的文學創作上,影響了文人們的「詩」與之後的文學革新與現代文學的進補養份。印證了梁啟超提出的與「詩界」與「世界」的共通與相輔相成。「詩界」也需要“哥倫布”與“瑪賽朗”的拓展與新資源對“中國”這一文化體的注入進行轉變與革新。而梁啟超指出的最終方向即求之於歐洲」。

  而最後再說回我之前提到的“通性”這一概念,以此書開篇章節談到的基本觀念。在各文化領域藝術间的流動與邊界想像的发展与开拓,在舊有且固化的表現形式上如何注入新的元素,創造更多的表現形式?我想我們或許可以從印象畫派的莫內觀察起,到梵谷的朗朗星空,以及由東方絲綢之路傳過來的在西方眼中的“東方神秘主義”豐富西方繪畫;流行音樂裡黑人音樂從奴隸園裡的祈禱福音,再到混雜暴力的街頭巷子內,強力節奏的嘻哈音樂如今能登頂在當今主流音樂。搖滾音樂從初期的跳舞音樂如何轉變至吶喊與叛逆?

    我想,在文化領域上的開拓與發展,如何打開那個固有的“邊界”是我關心的。而在《旅行與「現代」》中,作者以觀察到晚清至民國年間的「行旅」給出了一個方向。那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裡,似乎已不依賴於「行旅」帶來的變動與革新了。未來文化的革新方向在哪?媒體與自媒體們的流動比“旅行”來的還要的快,但會不會造成速食文化的問題?我想,各領域的創作者們,不一定能從此書的「行旅」找到一個標準的方向和解決方案。但能參照此書,從文人們在「行旅」中的感受捉取變化,以此觀照自身處境,為自己的創作之路找到「行旅」的方向,這才是我關心的,也是這本書想關心的處境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