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712026.html )
《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的書封與書名是極為符合的,在冰天雪地的季節裡,一個人身上圍著圍巾堅持手握著幾本書,這猶如象徵著出版社在這行業中遇到無數的挑戰和難關所展現的堅毅形象。「馴字的人」,這四個字也很符合日日夜夜和文字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們。
這本書的內容製作並不草率,而且是有分量和細心的。每個章節都找來了台灣知名出版社工作者進行訪談,其中邀請的訪談對象就有綠色陣線協會祕書長——吳東傑、ㄚ亮工作室創辦人——ㄚ亮、前時報出版總編輯——吳繼文、前時報出版主編——鄭栗兒、時報出版文學線主編——嘉世強、麥田出版副總編輯——林秀梅、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有限責任台灣綠活設計勞動合作社——陳芳瑜、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朱亞君、前大塊文化主編和現任合作社出版總編輯——林明月、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盈志、米奇巴克出版藝術總監——何香儒、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江慧儀,以及附錄。談論的議題多數圍繞在一本書的誕生、作為編輯的責任、出版行業如何堅持下來的事跡、並且帶我們更認識各種台灣的出版社。這是一本以訪談的形式,將出版的各種概況寫出來的書,尋找訪談者和設定訪談的問題都是這本書製作的用心之處,因為每個訪談者道出的經驗都很實在和寶貴。訪談所設的問題和收集的資料都與議題切切相關,所以從中也能學習設定訪談問題的技巧和對於訪談內容的整理。
書中有提到一本書的誕生過程,從與作者洽談版稅、內容、排版等等的問題,再後來校對、排版、印刷等等……我認為這是個有趣同時也是繁雜的過程,而一本書誕生的背後必然是編輯在操作。作為編輯除了與文字打交道——校對、排版、撰寫新書文案等等。同時,也要懂得和人打交道,包括和作者溝通、具備選書和行銷書能力等等的。這裡摘取書中的一些文字:「做編輯一定要有耐心,即使面對工作中枯索的部分,也要能夠享受那個過程。」、「做編輯不能太功利主義,當一個編輯,就不是功利的事情。」、「做一個編輯人,創造力很重要。」——前時報出版主編 鄭栗兒
總結以上的觀點而言,我覺得編輯的工作會不斷圍繞在文字身上,一次次地修稿的過程等等,都可能會有些乏味。然而,如何享受那個過程,如何讓過程變得更好玩,再進而讓自己真正喜歡上編輯這份工作是最為重要的。同時,作為編輯必須賦予作者的文字更多的靈魂,將作者的理念和想法都能傳達給讀者,避免把編輯當作一份工作,而是當作你在為作者傳達那些可貴而獨特的文字和思想。
然而,作為出版行業,如何長久且有質量地做下去,這始終還是個相當困難和充滿著未知的。以現實層面而言,出版行業確實是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它可以說得上被喻為短時間內無法看到成果且無法賺很多錢的行業。這份不功利的行業,也沒有人們所說的理想化,如這本書而言就是在寒冬未盡的時候,選擇堅持下去而已。出版行業在這漫長的過程,可能會逐漸變得凋零,但是希望經歷許多的的困難之後,迎來的不是凋零,而是編輯都能更加地堅定,出版社在行業的定位都能夠更穩固。
這本書的內容無論是對於書、編輯還是出版,從訪談的文字中,都能將每個細節都娓娓道來。讀完會逐漸瞭解作為編輯的必要和出版一本書的過程,已有多年出版社經驗的人,讀完可能會頗有共鳴,還是編輯小白,讀完可能會覺得增長不少。最後以時報出版文學線主編——嘉世強的話作為這篇文的末端:「書是文化事業,需要時間累積,效果通常不會立竿見影,而是跟時間賽跑,看最後會有什麼結果。我覺得做一名編輯,很重要、最基本的事情就是,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job,而是你有something to sa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