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少女

 人工少女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25871.html

 

《人工少女》小說的封面設計顔色以少女為主色的粉色和淺藍色,看上去的時候,封面上的少女猶如浮在水面上凝望,那眼神看似空洞和迷幻卻又充滿著故事。「人工少女」、「RIRIKA」的書名中文字體,讓人有種穿越的復古年代感。書中的結構將藏有十二個房間——「黑色的房間」、「換取的孩子」、「貓語術」、「阿櫻表姐」、「模擬城市的暫停時間」、「浴缸裡的維納斯、「夏美的時鐘、「地下突擊隊、「諸神黃昏、「暗房的光」、「寶可夢老人」和「房間的雨林」,書寫關於父親與女兒的一連串對話,父親像是帶著女兒去旅行,一路上告訴她過去的故事和眼前這個世界的形成。

小說由偶像選秀節目、Cosplay、電腦游戲等元素打造,同時以末日、貓和少女帶出各種隱喻。末日和疫情作為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再後來第三個房間名為《貓語術》,以失去孩子的惠子和失去尾巴的貓作為隱喻出現,接著看到「少女」的出現。每個少女的形成,都是對世界充滿著未知和憧憬。但是,作為「少女」的她們有那種與世界初識的好奇與愉悅,同時也出現社會對她們的各種惡意的對待和傷害,一一揭開所遭遇的各種創傷。《人工少女》看似虛幻卻又接近現實,是一本述說記憶、孤獨和創傷的長篇小說,獻給看不見的女兒和看不見的父親。「人工」一詞看上去就是冰冷而不真實的操作,而「人工少女」則是虛幻而不存在的人物,但是她卻確實存在過,只是後來消失了。失去是一切創傷的來源,作者以小說的方式,把我們帶入虛幻的世界,以虛幻包裝現實,書寫和置放現實中的傷害和失去。它還在,但是它已經以更適合的方式存在了。

每往下一個章節,就如打開下一個門,進入下個房間。當來到第十個房間《暗房的光》的時候,書中寫道:「莉莉卡,經過這麼久,也許妳已經發現了,任何把時光留住的方法都是虛妄的。一如我們走進一個個房間,卻一再地錯失。早已經沒有人留在那裡。房間裡也已經不是原本的樣子了。 」或許這才一一將似虛幻的世界逐漸拉回現實,同時也讓現實中的傷口都慢慢浮現。這也是觸碰到我內心深處的那個門,就如我們在現實中當錯以為按下快門鍵或保存對話框裡的對話,就是一種永遠保存記憶和讓親密關係繼續維持的方式,但其實當相片中或對話框的人不再存在或關係已經改變了,一切都已經無法再還原或保存了。這既是現實,同時也是面對失去最殘酷的。但是,或許愛是雋永的,即使我們正在失去或是已經失去了,它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我還沒閲讀《人工少女》之前,對龔萬輝老師其實並不感到陌生,在各大的刊物都可看見老師的作品,後來買的第一本書是《卵生年代》。依稀記得在大三的最後一個學期的作業文本,我和小組一起選取了龔萬輝老師的《遠方的巨塔》。龔萬輝老師也幫忙小組錄製了一段對於《遠方的巨塔》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和想法。還記得老師當時在影片有說道:「可能創作現在對我來說,就是對於人生的一種提問,追尋答案的過程。它可能永遠不會找到答案,可是它就是一個在追尋答案的過程。我覺得寫作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寫作可以帶我看見比現實更遠的一個地方。」在我埋頭苦腦寫作的時候,心情是五味雜陳的,但是或許我從沒想過寫作可以帶我看見比現實更遠的一個地方,但在寫作的過程和閲讀《人工少女》之後,又好像真的感受到那個比現實更遠的一個地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