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

 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594566.html

 

說到新加坡,或許大部分馬來西亞人第一時間會覺得那是可以去「闖闖看」的地方。不僅匯率可觀,而且社會穩定、治安良好、交通方便、街道整潔。除了嚴格的執法讓人稍微多了一些憂慮,其他的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我們對新加坡的印象就停留在這

先讓我們回望歷史,就在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這天,新加坡遭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驅逐,在倉促之中成為獨立國家。爾後,這段歷史不斷為人傳頌——一個彈丸之地憑著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雷厲風行的管治手法逆風翻盤,從「第三世界」躍身成為「第一世界」。然而,這個國家是否依然像過去一樣充滿活力,抑或靚麗的城市表面下已是暗潮洶湧呢?陳思賢教授(Kenneth Paul Tan)在《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中大膽提出此疑問。

作者整理出三種人民行動黨政府確立其權力基礎之方式:從選舉中獲得政治認受、有力的執政表現以及由五個國家發展論述(國家永恆危機論、誠信、用人唯賢、實用主義、新加坡故事)建構起的道德威望。選舉方面,打造出亮眼國家品牌的人民行動黨至今依舊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但不可忽略的是,近年來新加坡社會反建制聲量也漸漸壯大。執政表現方面,政府在國防和國家内部安全課題上往往以國土小、種族語言多元易分裂等説法,使民眾保持焦慮多疑;確保國家經濟持續增長,以提供有一定水準的住處及教育和醫療服務;定制並實踐資源分配計劃以保障人民社會福利。但是,即使國家經濟情景大好,政府落力實踐財富分配計劃,人民仍是面對生活成本高昂、工作壓力巨大、城市擁擠等問題。

隨著新加坡被定位為全球城市和國族國家,新加坡一方面需保持市場自由開放、迎合全球化,一方面卻也因「市場至上」而導致國内貧富差距與日俱增。國家雙重身分引發的社會矛盾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政府官員卻依舊抱持高傲態度、疏於聆聽民間聲音,甚至指責民眾。因此,作為國家發展論述之一的「用人唯賢」精神遭到强烈質疑,人們認為這一精神已變質為離地、傲慢的精英主義。同樣為人所詬病的,還有新加坡政府的實用主義治國哲學。難以被量化、產生經濟利益的議題不受新加坡政府所重視,例如:對保育議題漠不關心直到發現其對旅游業的意義、一邊拆除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一邊進行徒有形式的新加坡故事建設。而論及新加坡故事,又不得不讓人想到政治人物煽情的言語,他們吹捧人民行動黨的建國神話,同時灌輸民眾新加坡非他們執政不可的觀念。

雖然作者在書中指出不少新加坡政府現有的弱點和執政黨管治下新加坡社會的困境,但他在最後一章提出,只要政府改善財富與機會分配的機制、重視人民聲音、善用科技促進官民合作,就可以成為一個健康的城邦國家。

《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提供了認識新加坡的不同視角,推薦想要進一步瞭解新加坡社會與政治現況的讀者閲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