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63191.html )
讀完《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跟賴啟健博士認識的緣由是因為季風帶馬來西亞舉辦的線上課程,當時邀請了賴啟健博士和張集強講師一起來探討「馬來西亞建築概論」,因此結識了賴啟健和張集強這兩位對建築文化和藝術都充滿關懷的學者。之後季風帶文化出版了賴啟健博士的論文集《歷史的臍帶》後,季風帶再次和賴啟健博士合作舉辦了「東南亞建築概論」的中文和英文課程。
《歷史的臍帶》共收錄了賴博士的二十篇文章,是賴博士累計多年的學術成果,其中更是從探討建築空間開始,一直討論到後殖民時期的文化以及海外華人和大中華之間的關係。雖然我們在生活當中一直接觸到建築,但老實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並沒有留意到建築竟然也是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文本,即是說建築的背後也同樣可以涉及到意識形態之爭。本書的「想像十九與二十世紀的東南亞園藝景觀」以及「從馬坦到大草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都會裡大草坪的進化過程」都有提到殖民者通過城市規劃和建築,將殖民者的意識形態灌輸給被殖民者的情況。
而在「藝術與建築中的『馬來亞』」以及「帶著天氣同行:英聯邦研究所中的馬來西亞展館」兩篇論文裡,賴博士進一步指出馬來(西)亞不僅通過藝術和建築,將馬來民族主義的思維強加在馬來(西)亞身上,也巧妙地通過英聯邦研究所馬來西亞展館的內容,來改變外人對剛剛經歷513事件的馬來西亞的看法。另一篇論文「三大國家建築項目」更是探討巴西、印尼通過建設首都來鞏固國族意識,以及聯合國通過建設總部來擴散其影響力的行為。這幾篇論文可以看出賴博士對建築作為文化文本的深入探討以及反省。
談到殖民,書中好幾篇論文都有談到「帝國」如何「觀看」東南亞的歷史變遷,賴博士就有談及西方一開始並沒有將東南亞(以及南亞)等熱帶國家視為一個新穎的地區,因此只是將他們國家的建築方式生搬硬造至東南亞,結果鬧出大笑話,書中就有提到在設計馬來西亞國會大廈的時候,某著名建築師的建議是建造一個玻璃屋頂,幸虧該計劃被另一位對東南亞知之甚詳的建築師給阻止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另外,在「好萊塢膠卷中的新加坡」,賴博士也通過幾部冠及「新加坡」名義的好萊塢電影,從另一種文化文本來進一步探討帝國主義的視角。
另外,同樣身為華人,賴博士也多有探討華人民族以及文化的論述。「畫框裡的紅毛丹——韓槐準與華人在新加坡的空間表達」通過追尋韓槐準以及其建立的紅毛丹園「愚趣園」,來探討海外華人的民族意識以及和「中國」之間理不清剪還亂的聯繫。
(該文章後來成為作家胡勇輝和畫家許豐定創作圖像小說《尋找愚趣園》的靈感。)
「哲學饒舌與詩詞歌曲——中華文化中兩種跨界的文本」則是通過探討卜學亮的《子曰》以及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來討論中華文化的跨界文本,其中也有討論到《論語》等儒家思想對華人的影響,以及蘇軾蘇東坡的一些人生軌跡。「想像南洋:王家衛電影中的香港及東南亞」則是從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花樣年華》以及《2046》這三部電影,來探討同為南洋的香港如何看待東南亞華人的景象。可惜香港在歷經浩劫之後,其未來的電影文化將如何發展實在不容樂觀。
書中不斷地通過對照不同地區的建築、藝術或文化,對彼此之間的差異進行探討,並由此得出賴博士的歷史觀。正如賴博士自己在書中提及,歷史是一條連結過去和現在的繩索(臍帶),而繩索(臍帶)連結的越多,就越能幫助我們理解和闡明想法、立場和身份,讓我們對自己目前居住的環境和時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