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365522.html )   《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 是由季風帶文化出版,鄺健銘主編,集合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與香港等四地作者的政治評論合計。 此時翻閱此書,評論與討論此書進行書評撰寫時,我想讀者們多少也覺得有些許過時之感。論起這本書的話題性,此書到底還可進行多少值得探討的內容呢?畢竟此時離上一屆大選過去已有四年之久,早已物是人非,政局爾虞我詐的鬥爭促使國家一直在變,而這四年內全世界又發生了比這還要重大的變換,任一國家政體也無法倖免於難的,受到世界劇烈變化的波動。我國也無法倖免,那此時討論這本書,我們可以從中獲取些什麼嗎?我想這是我能提出來的。 還記得,在 2018 年 509 換了新政府。變天之後的馬來西亞未見因換了新政府而有任何實質重大改革的起色,反而種族關係越發緊繃。而時任首相馬哈迪更是常常語出驚人,這裡我也不一一複述,畢竟老人家荒謬的言論實在是不及備載。 我只深刻的記得,當時還在學院讀書的我,走在購物廣場中,冷氣機內的冷風吹來,看著手機裡的新聞對比受到冷風吹的我,只覺得比起我心中所受到的寒意還要的寒冷。當時新聞內容是前首相馬哈迪招收了一批巫統的跳槽議員,無人能制止馬哈迪的行為,還記得當時新聞裡有人組織抗議反對馬哈迪接受跳槽議員,但那又有什麼用呢?作為當時的選民,無力與自我懷疑感非常的沉重卻又無能為力。我想我與許多渴望改變後國家能得到改善的人一樣,感覺非常失望吧。 那回到此書,作為一個馬來西亞的選民。在讀者們閱讀書評時,馬來西亞或許已經要面對著新一屆的全國大選。我們究竟能從這本書獲取什麼觀點與啟發嗎?回顧現在的政局,我不敢全然的斷定今天的一切都是四年前的錯,一切都是有其歷史脈絡的。國家今天不止面對俄烏戰爭與疫情後的經濟影響,還有老生常談的課題,但似乎在 509 變天之後都變得不可撼動,馬來人主權,伊斯蘭建制的固化加深,各政黨間更是絲毫不見的有任何的進取,毫無反省與看到哪怕是一丁點的成長,新瓶裝舊酒的組建新政黨也總是讓我覺得了無新意,太過無趣。說到底都是政客們奸詐嗎?我想我們自己的問題也非常的大,大到造成了現在的一切吧。 此時選擇翻閱這本書,我想其意義除了旨在反省之外,更是沉下心來更多的了解這個國家,...

疾病的隱喻

圖片
    最近讀了由蘇珊 ·桑塔格所著,麥田出版社出版的《疾病的隱喻》。書裡除了一篇同名論文,還有作者在十年後以愛滋病為對象延伸舊有論述的 < 愛滋病及其隱喻 > 。 < 疾病的隱喻 > 的寫作起源於作者患上乳癌後,她發現社會早已賦予疾病一套神話式的説辭,以至於扭曲疾病本身。因此,人們或產生非理性的恐懼、迷信無效的治療方法,或詭異地期盼疾病降臨自身,使自己披上特定的氣質與形象。桑塔格在兩篇論文中從文學作品、政治言論、社會氛圍等方面入手,將包覆著疾病的層層隱喻一一解剖,並期望能夠通過這種理性的解析,為疾病去汙名化、去神秘化。 書中其中一個主打的論點,是每每那些還沒找出確切的病因和治療方式的「新的疾病」 * 1 出現時,總會被神秘化、被人們恐懼,接著它會與那些令人厭惡的、被視為邪惡的事物劃上等號,由此完成隱喻。疾病作為隱喻經常出現在政治話語和社會課題的討論之中,這一方面簡化了原來複雜的議題探討、極化對立意見,另一方面使疾病的形象變得更為負面。每一句以疾病為隱喻的言論都在暗示大眾 ——疾病是混亂,是邪惡,是有道德瑕疵的,而我們要確保自己正常而且言行舉止符合主流的道德價值觀。 這兩篇論文還有許多值得讀者一再思考一再咀嚼的觀點,這裡提及的僅僅是皮毛。對我來説,這本書讓我以新的視角理解「疾病」。回顧這兩年半的疫情,我們可以輕易地將如今的情景與書中的内容聯 繫起來。對無藥可治的病毒的恐懼、對偏方的迷信、被賦予道德意義的病毒,這些雖然是我們這兩年經歷的事情,但作者早在四十多年前便為這些現象提出至今仍貼切的分析。 正如作者所説:「 我寫作的目的,是平息想像,而不是激發想像。 」希望我們都能從這本書中意識到長久以來覆蓋於疾病之上的各種隱喻,從而真正認識疾病本身。   *1   書中提到有些疾病并不真的是「新」的,它們起初傳播於落後國家,因此不為人所知。直到它們流入西方國家後,這些疾病才被發現並被定義為「新的疾病」,這也側面反映出醫學界的西方本位思考方式。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839221.html )   讀完《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 作者郭慧英教授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與學士,現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任職副研究教授。 本書原版是以英文書寫,書名為Networks beyong Empires: Chinese Busines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Hong Kong-Singapore Corridor, 1914-1941,之後由作者自己進行翻譯,以避免中、日文史料在多次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誤讀的情況。 近年來,中共通過外宣部拉攏海外華僑及華人的情況愈加激烈,海外華人頻頻被「代表」的事蹟也時有所聞。中共這種訴諸血緣關係以將華僑和華人「統一」至自己麾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海外華人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立場,不被中共影響,這才是最大的問號。 郭教授在本書中正是通過研究新加坡、香港和南洋等地的「華僑」,於1914至1941年間,在面對中國官方民族主義的時候,如何應對以保障自身的獨立性。在班納迪克·安德森所著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作者提出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的理論,但這種政治共同體並不會因為想像而喪失任何現實意義,反而會成為凝聚民族、進而建立國家的政治手段。 而在民族主義崛起的時代,在面對民眾民族主義的「反動」時,為了應對,歐洲各官方通過「收編」民族主義,由上至下地掌握對民族的想像,以維繫其政權的正當性,班納迪克·安德森於書中稱其為「官方民族主義」。 郭教授並沒有在書中探討中國民族主義(或官方民族主義)崛起的時候,但書中的重點在於,自1914至1941年間,中國中央盡可以有自己的官方民族主義,但南洋華人卻會依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要跟隨這種官方民族主義的論述。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正是對日本的態度,雖然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在五四運動後一貫採取反日以及抵制日貨的態度,但香港和新加坡的華裔商人卻會依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自行選擇是否要抵制日貨。 這是因為南洋的華裔多為中國南部(即「華南」)的移民,大多數來自廣東和福建,而華南一直以來屬於中國政治邊陲之地,但通過移居海外...

徒手殺死那隻狐狸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63831.html )   《徒手殺死那隻狐狸》全書分四輯,輯一 〈 青春過敏原〉,主要講述大學時期的生活與感受;輯二〈青苔日記〉,是念大學先修班前後的人事:祖母、祖父、母親、彼時同窗、當臨教的日子;輯三〈 Y 人正傳〉,以高中畢業為軸心,回憶童年,那些隨九○年代悄然遠去的電影院、咖啡店、兒時的玩物;輯四〈銀河鐵道之夜〉,是大學畢業的邊緣,以及投入社會以後。 這本書讀到更多的是孤獨和離別:祖母的去世、姐姐的離家、朋友的去世和自己離家讀書和工作。以〈張懸彈錯一把吉他 〉為首篇,張懸的音樂帶給作者很多人生重要時刻的陪伴,之後以回憶的方式,紀錄大學生活的五味雜陳。〈養一隻受傷的貓,在路上〉則是書寫與家人的離別,不捨卻又無法返回的心情。 青春大約是占據人生的三分之一,而在青春遇過的人事物,都是成長過程中促成的養分。文字中讀到的疏離和孤獨,無不是對成長的一種見證。散文世界還是很奇妙的,我們總是孤獨地前進,卻也不斷地原路返回,將所有遺落的那些一一撿拾和拼凑,即使那些風景已經成為過去,過去的人事物也可能與現在的我們再無關係了。 這讓我想起張懸的一首歌〈關於我愛你〉,歌詞那麽寫道:「在必須感覺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 你做的 / 讓你可以說 / 是的 / 我有見過我的夢 /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我把它看作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過去是人生必經的事情,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時也帶著孤獨和遺憾,但我們都見過和擁有過了那些夢和那些過去。散文沒有辦法捨棄過去,但它也許會在無形中替你將過去都安放。在時間面前,都會生長成另一種釋懷而強大的模樣。

祝福-伊斯蘭的多元詮釋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999231.html )   最近讀了由萬吉( Wan Ji bin Wan Hussin )著作,林建榮翻譯,大將出版社發行的《祝福 - 伊斯蘭的多元詮釋》。 必須說這本書非常的好讀,虽说是谈严肃的宗教议题,但读起来非常的秦松,萬吉的文章和林建榮的翻譯雖然淺顯易懂,但其論述和根據宗教著作《聖訓》和《可蘭經》裡進行的伊斯蘭詮釋依然還是非常扎實且到位的,萬吉能根據伊斯蘭著作《聖訓》和《可蘭經》的每一章每一節進行論述的辯證。反駁馬來西亞伊斯蘭社會裡荒腔走板的奇異現象與過激行為,同時也向非穆斯林社會解釋 “你們所看到的伊斯蘭,並不是這樣的伊斯蘭”。 雖然萬吉的意識形態並不是西方歐美的現代的進步主義,但也不是激進的伊斯蘭自由主義,而是一個相對中間值但更開放且多元的一個人物。而像萬吉這樣的伊斯蘭學者,一直都是馬來西亞現代這個社會所需要的,華社需要透過萬吉了解伊斯蘭(但千萬不需要去吹捧萬吉,過度吹捧也是社會集體的一種自我催眠);穆斯林社會也需要萬吉去導正過度右傾的走向(同理華社這一點與馬來社會一樣,需要透過萬吉這樣的學者去導正過度右傾的問題)。 萬及本人對《聖訓》和《可蘭經》的詮釋與理解造詣是非常深的。其具有著留學埃及 Al-Azhar 大學的經歷,其視角眼界受到當地宗教氛圍開明開放的環境的熏陶。他的視角是站在全世界範圍內各區域的穆斯林社會的動態與流動走向的這樣一個高度去理解伊斯蘭。通過不同地域的穆斯林社會,伊斯蘭從古至今演化的的各個派系,甚至是伊斯蘭如何與民主政體融入,與多元社會融入,甚至能引經據典的,究其歷史脈絡去探討非穆斯林能否成為伊斯蘭社會的領袖,一夫多妻制,伊斯蘭和馬來人如何看待豬這些在伊斯蘭社會恆久不變又老生常談的敏感課題。 最後,若論對這本書的看法和對作者之後的期待。大概就是這本書的內容個人認為還停留在淺嘗即止的層面,對課題的挖缺深度和思辨雖足夠引人入勝,但要跟進一步深究卻始終不夠。而且作者對伊斯蘭的歷史脈絡的把握與深度,個人認為需要更多的篇幅篇章去呈現出來。若有朝一日作者能把其所學所知與對伊斯蘭的理解在作出另一本作品出來,或許能得到比這本書還要強烈的迴響也說不定呢。

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63191.html )   讀完《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跟賴啟健博士認識的緣由是因為季風帶馬來西亞舉辦的線上課程,當時邀請了賴啟健博士和張集強講師一起來探討「馬來西亞建築概論」,因此結識了賴啟健和張集強這兩位對建築文化和藝術都充滿關懷的學者。之後季風帶文化出版了賴啟健博士的論文集《歷史的臍帶》後,季風帶再次和賴啟健博士合作舉辦了「東南亞建築概論」的中文和英文課程。 《歷史的臍帶》共收錄了賴博士的二十篇文章,是賴博士累計多年的學術成果,其中更是從探討建築空間開始,一直討論到後殖民時期的文化以及海外華人和大中華之間的關係。雖然我們在生活當中一直接觸到建築,但老實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並沒有留意到建築竟然也是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文本,即是說建築的背後也同樣可以涉及到意識形態之爭。本書的「想像十九與二十世紀的東南亞園藝景觀」以及「從馬坦到大草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都會裡大草坪的進化過程」都有提到殖民者通過城市規劃和建築,將殖民者的意識形態灌輸給被殖民者的情況。 而在「藝術與建築中的『馬來亞』」以及「帶著天氣同行:英聯邦研究所中的馬來西亞展館」兩篇論文裡,賴博士進一步指出馬來(西)亞不僅通過藝術和建築,將馬來民族主義的思維強加在馬來(西)亞身上,也巧妙地通過英聯邦研究所馬來西亞展館的內容,來改變外人對剛剛經歷513事件的馬來西亞的看法。另一篇論文「三大國家建築項目」更是探討巴西、印尼通過建設首都來鞏固國族意識,以及聯合國通過建設總部來擴散其影響力的行為。這幾篇論文可以看出賴博士對建築作為文化文本的深入探討以及反省。 談到殖民,書中好幾篇論文都有談到「帝國」如何「觀看」東南亞的歷史變遷,賴博士就有談及西方一開始並沒有將東南亞(以及南亞)等熱帶國家視為一個新穎的地區,因此只是將他們國家的建築方式生搬硬造至東南亞,結果鬧出大笑話,書中就有提到在設計馬來西亞國會大廈的時候,某著名建築師的建議是建造一個玻璃屋頂,幸虧該計劃被另一位對東南亞知之甚詳的建築師給阻止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另外,在「好萊塢膠卷中的新加坡」,賴博士也通過幾部冠及「新加坡」名義的好萊塢電影,從另一種文化文本來進一步探討帝國主義的視角。 另外,...

自由主義的道德處境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28431.html )     之前買了《自由主義的道德處境》還沒讀,又在季風帶吉隆坡拿了一本來看。 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人們以自由之名行壓迫他人自由之實,或是以自由合理化自身的其他惡行,亦或是隨意曲解「自由」的含義並對其污名化。這些無非是因為對「自由」和「自由主義」的不理解。了解了「自由」的核心概念,很輕易就能發現上面所說的行為有多愚昧無知。 關於自由主義的各種闡述,作者在書中做了詳細的介紹,閱讀原文絕對比我三言兩語去脈絡化的概述好理解。 對我而言,「自由主義」並不是什麼真理,恰恰相反的,正是因為認為世界上沒什麼真理,才導出自由主義。也就是說,在背後支持自由主義的正是虛無主義。因為沒什麼絕對的真理,所以我們才不能設定某套價值讓人們遵從。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某個價值是更優的解,但無法知道哪個是最優的答案。因為人類所建構的概念根本不存在「答案」。神來也一樣,我幹嘛要聽你說的?創造了我不表示能擁有我。 虛無主義也不是什麼先驗的唯一真理,而是邏輯推導的結果。在這裡很難說清楚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但思考的過程非常有趣。回頭看時只會覺得過去的自己怎麼那麼容易都沒想清楚。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虛無主義只針對人類所建構的概念,不必然包括自然科學或是數學上的真理。當然,這裡也可以就「邏輯」的概念對此展開質疑和反駁,個人覺得這是非常龐大而複雜的問題,甚至會牽扯到腦科學神經科學等自然學科的相關研究,因此不打算展開討論。 在我生命裡,基於交友圈的限制,能跟我討論虛無主義的人非常有限(這裡偏好能得到更多強而有力的反駁而非志同道合的互相取暖),其中一個朋友因為意識到這是個沒意義的世界就常和我抱怨說他很痛苦。《 Rick and Morty 》中認為一切都沒意義的 Rick 也天天鬱鬱寡歡。但對我而言,正因為少了許多枷鎖,使得我在心靈上能夠更加自由自在,所以大多時候都是覺得快樂愉悅的,畢竟人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最後,這本書的書封確實挺好看的。

請登入游戲

圖片
《請登入游戲》全書分為輯:輯一〈時間即遊戲〉,輯二〈記憶迷藏〉,輯三〈城市宴遊〉。前兩輯都在述說過去的時間和將匿藏的記憶召喚回來,最後一輯則是在述說作者在研究所最後一學期到北京當交換學生的經歷書寫,將北京的美景、美食、朋友都紀錄在內,在書中進行了一場城市宴游。或是可以說前兩輯都在回顧過去和召喚記憶,而這一輯在書寫現在的生活 。人生中的人與事都會隨著日子隨之變化,但文字卻可以找我們再度紀錄或是找回。 我對書中的 其中兩篇還蠻喜歡的。其中一篇 就是 〈 你為什麼要怕一個夢呢 〉 ,這篇寫的應該是作者被過去的人或事糾纏著,以致於做了好久好久的夢,每個夜晚仿佛被夢吞噬了一樣。書中寫道: 「 說不定,夢是這些人離開的殘影,殘影帶著兵氣,把留下來的人一道道劃開。我再怎麼堅强,也不能每晚對你們的離開無感。 」 每個夢出現的人或事都無法再觸及他們的生活,隱喻著無法返回的情感。回想起我 那 無數個做夢的夜晚,也有過相同的感受,或許希望夢能一直延續下去,或許也在尋找何時能夠不再夢到那些過去的解藥。 另一篇是 〈 十一個耳洞 〉 ,這篇讀到的是青春的物語,裡頭還有說道當時候學校只讓他們佩戴無色耳針,讓人有返回回憶的年代感。這篇同時也在書寫同性之間曖昧的故事,兩個女生約好一個月打一次耳洞,打耳洞之前會一起先去買附近的美食。在成長的嵗月,她們曾有過一段非常貼近彼此的回憶。後來長大後,耳朵上依然殘留著那些打過耳洞的痕跡。我很喜歡打耳洞這個書寫,這或許是成長過程中,女生和女生之間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對於這段同性曖昧的書寫,我也覺得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你也曾有過那麼一段同性曖昧的經歷,它都會是人生裡值得回憶的那部分。 偶爾會在想,書寫回憶的人,是不是記性就是特別好,總是能把過往記住。後來發現,可能其實書寫回憶就和我們的感受一樣,它一直都有以一個你不知道的方式被記載和記得。就如書中的耳洞痕跡一樣,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了。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53262.html )   讀完《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 作者是維尼弗雷德·瑪莉‧畢爾德女爵士,是英國古典學家,也是劍橋大學教授,以對古羅馬歷史的研究成名,被譽為英國最著名的古典學者。她在2008年獲得Wolfson History Prize,2013年被任命為皇家藝術學院古典文學教授,2018年受封為女爵士。著作包括《SPQR:羅馬史》、《遇見文明.人們如何觀看?:世界藝術史中的人與神》、《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等等。 據作者自己在書中所述,《女力告白》所收錄的兩篇內容原先都是演講稿,第一篇演講發表於2014年,第二篇則發表於2017年。而兩篇演講稿都在探討女性的聲音長期以來被限制在公共範圍之外的情況,書籍短小精悍,我個人短短不到兩個小時時間便閱讀完畢,適合想要對女性議題有基礎認知的讀者閱讀。 作者在書中提及各式各樣的例子,但關鍵都是一個,女性被要求不要在公共場所發聲,是一個舉世皆通、古今皆然的厭女結構。從荷馬史詩《奧德賽》開始,到今天的網絡時代,都在嘗試禁止女性在公共場所的發言。 書中提到兩個極其值得深思的例子:第一、美國參議員伊麗莎白·華倫在嘗試讀出科麗塔·史考特·金恩的一封信時,被參議院以違反議事規則禁言。但當伯尼·桑德斯和其他參議員朗讀同一封信時,卻沒有因為同樣的原因被禁言。 第二個例子則更為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網路上無論持有何種立場,一旦某個女性說了男性並不喜歡的內容,那該名女性就會飽受抨擊,但抨擊的很多時候不是女性所說的內容,而是「女性公開說出自己立場」的這一行為,也因此抨擊的內容可以看到「閉嘴吧臭女人」,或者要讓該女性無法繼續說話的各種威脅。 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作者指出這種厭女的情節是文化影響導致的結果,是一種內化的情況。也就是說,這些厭女者並不認為自己是在厭女或性別歧視,這也許才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行為。 在書中也有提到Mansplaining的例子,這是一個英語的複合詞,由man(男性)與splaining(explaining「解釋」一詞的動名詞態)組成,用來指男性向女性解釋該女性已經清楚了解的事物。中文譯作「男言之癮」或「男性說教」,我個人更為偏好後者。 這...

亂世生存游戲——從三國英雄到六朝文青都得面對的闖關人生

圖片
        最近看了祁立峰所寫的《亂世生存游戲 ——從三國英雄到六朝文青都得面對的闖關人生》。這是一本以普及古代文學為出發點的書,作者善用現代網路流行用語以及熱門的社會議題,將之代入古代文學作品或文人歷史的說明之中,使普羅大眾更容易吸收這些被認為乏味枯燥的古文知識。作者專精於六朝文學研究,因此這本書也聚焦在六朝文人身上,挖掘他們的真實面貌或是糾正長久以來大眾對他們的錯誤印象。 本書分作四輯,分別是:介紹不同古代社畜類型的「職場生存法則」、揭開官二代們孩提時期的「豪門教養實錄」、細數君主沉溺女色或夫妻相愛相殺事跡的「來場傾城之戀」和談宮體詩與現代問題的「網紅網美出征」。 作者在書中反復提起,「帶風向」不是現代產物,事實上很多我們現在對古人或宮體詩的刻板印象,都是被「帶風向」而形成的。例如宮體詩,一般對它的印象是輕浮艷麗,我們都下意識覺得花俏而沒有「載道」的文學作品是不好的。然而,作者提出另一種觀點:正是六朝時代社會動蕩的生活之重,才會誕生文學之輕。六朝社會動蕩混亂,那些拍馬屁的文字、厭世逃避的工作態度只是故人們讓自己能好好活著的方式,就如書中提到的的,這些古人「只是在生存,不是在生活」。因此,這一文體的意義在於反映當代整體社會面貌,並具有為現代提供參考的意義。 書中,作者以輕鬆嬉笑的語調寫出這些文章,當中也認真地引用學界觀點,呈現出學者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同時提出自己的分析。但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這本書以提起大眾學習古文的興趣為主,不如學術文章講究嚴謹,因此讀者不應以此書為學習古文或六朝文學的終點,而應是以此為起點。 作者還有另外兩本古文普及作品,分別是《讀古文撞到鄉民》和《國文超驚典》,如果你想要學習古文卻不知從何下手,又恰好對台灣流行用語與社會事件有一定瞭解的話,相信這系列作品都會是很好的入門讀物。

寫你

圖片
      最近對散文集之類的文學感興趣和 歡喜, 可能是對 繁瑣反復的世道,社會八卦新聞,身旁的瑣事太無力。沒法願意靜下來好好做些什麼認真的事。所以選擇一本散文集,或許能讓我稍微脫離一下很多的無力感。 很喜歡女性作家的作品。或許她們足夠細膩與溫柔,對比著男性作家,總喜歡把文字格局拉拔至國家大事大義之上,但如果全部人都去關心國家了關心社會了,誰去關心個體呢? 「寫你」分成三輯,裡頭分別有作者對大學時期的愛情與同宿舍藍顏的追憶;也有氣味,有丟棄的寫你寫妳的親情; 友情中的百合,一直為其奮戰的薔薇新娘和變成新娘身旁的歐蒂娜(作者自己);對國家歷史的好奇,嚮往與探索,當然還有生活工作裡的反復瑣事與質疑,和作者聽過的情歌;對城市,地方,公路與家人間點點滴滴的追惜;對讀過的每本書,每個作者的反復咀嚼與猜想。作者也一直在細細的反思自己,反思至每個細節都似乎一覽無遺的清楚一樣,就如作者提到的,她的記憶力非常好,好到聚焦點旁毫無相關的小細節都被他莫名的捕捉記錄在自己的腦海里。 作者在寫作中一點一點的成長與脫變。就如她在自序中提到她的學長時的,說寫作是渡劫;寫作也是最昂貴的事,在某文中提及。比起老套的說寫作創作是抒發,說寫作是渡劫,反而更好的反映了真實的生活與困境,文學反映著現實,寫作不止是輕輕的抒發而已,是可以直面生活成長中的無言與離別。每寫一次是否真的可以渡一次劫?我不知道,但我想我也會像作者一樣,尋找適合的方式去解救自己生活中的每一次劫。

Why String Theory?

圖片
    看完了 Joseph Conlon 的《 Why String Theory? 》,作者 13 歲就在雷丁大學數學系兼職就讀本科,之後又在劍橋大學分別取得本科和碩、博士學位,現為牛津大學理論物理系的弦論教授。 對我而言,這是本門檻較高的科普書,但這不意味著需要有非常扎實的物理背景才適合閱讀。弦論作為非常前沿的物理理論,難免涉及到許多較為深奧難懂且不普遍於大眾的概念和知識點。這些概念除非是個人興趣使然的課外學習,否則即使是物理本科生也很可能沒聽過(當然物理本科之間的水平落差非常大)。知道這些概念並不是為了要了解更為苛刻的弦論,事實上這本書的主軸並不是在科普何為弦論,而是在解釋為什麼弦論能有今天的地位。這本書叫《 Why String Theory? 》 , 而不是《 What is String Theory? 》。 作者一開始先是根據尺度分級,介紹了相對應的科學領域。從最大尺度的星系團到最小的普朗克尺度無所不包,讓讀者對於各尺度的科學和物理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之後作者也介紹了物理學在上個世紀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這裡有大眾所熟知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大眾可能不那麼了解的對稱性、宇宙的演化等概念。之後作者用了一個章節解釋了為什麼在上個世紀人們取得了如此豐碩的成果後,我們還需要一個新的理論,這裡介紹了如原有理論的局限等例子。 在漫長的鋪陳後,作者用了兩個章節分別介紹了弦論的「前世」和「今生」,之後又調皮地用了只有一個句子的獨立章節來強調弦論在實驗上的直接證據。接下來的內容(至少對於作者而言)就是這本書的主軸跟核心。這裡描述了弦論並非僅僅只是量子引力的候選理論(或是更遙遠但更為大眾所知的萬有理論)而已。弦論不止在其他的物理分支,如粒子物理和宇宙學有重大的貢獻,在量子場論(雖然量子場論最廣為人知的是作為粒子物理的核心理論,但量子場論在其他領域,如凝聚態物理,也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甚至純粹的數學領域也有碩大的成果,其中甚至形容其開闢了新領域也不為過。 介紹完不同科研領域中的弦論後,作者也介紹了同為理論物理的不同研究風格。「理論」在物理領域是相對籠統的概念,就好比弦論也是如此。一個被稱為弦論家的科研人員,其研究領域完全可以與量子引力扯不上關係,對方甚至可以是數學家而非物理學家。「理論物理學家」亦是如此,其差異之大大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