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讀完《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原本在牛津大學休息法語和德語,之後又在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但最終卻是在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史博士。他曾經擔任過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和大英博物館館長。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等著作。
這本書則是因為2017年麥葛瑞格與BBC Radio4攜手合作,以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和各地歷史文物的珍貴照片,來探討信仰的故事,內容之後便集結成為本書。
一直以來信仰都在影響我們人類的歷史,人類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可以做出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信仰一度式微,讓位於各種民族的想像和政治共同體的想像,可是在近十幾年來,許多宗教組織再度崛起,很多人類也再次強調自己的信仰認同,那為什麼我們又再一次擁抱信仰呢?
作者在書中就有指出,自人類有想像力以外,我們就不斷地想像自己在宇宙的位置,並為此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故事。而一旦群體都願意訴說同樣的故事,這個故事便創造了一種凝聚力,讓這些群體都因為信仰成為一個族群,並因此而合作。哈拉瑞在其著作《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便有詳細提到這種說故事的能力如何造就我們人類建立龐大的合作社會,並因此導致國王、貴族以及神職人員等階級的出現,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而信仰的概念出現地遠比我們想像地早,書中一開始就有提到,冰河期晚期就已經出現了象牙雕成的獅頭人雕像,除了發現雕塑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以及必須要具備高超的技術以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獅頭人雕像不僅被一個族群,而是被好幾個族群膜拜的證據。這真的很有趣,這說明早在冰河期晚期,我們人類已經開始擁有想像出現實不存在事物的能力,而且我們已經有了信仰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這種信仰創造出來的凝聚力顯然帶來了許多好處,所以遠古時代的人類才願意養育一個專門的雕塑員來雕塑這個獅頭人雕像。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信仰本身對社群本身是有其意義的,無論你信仰的是什麼。作者甚至指出信仰體系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他在書中以聖誕節和聖誕老人作為例子,說明一個原本只是耶穌誕辰的節日是如何演變成如今的商業活動。除此之外,作者也有探討現代的信仰如何和民族主義結合,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身份認同,而這種身份認同也被用來對抗歐美的強勢文化入侵。
當然這種信仰建立的身份認同也會帶來許多暴力事件,作者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探討信仰所導致的暴力衝突,以及極端信仰主義所帶來的破壞。這種排外的信仰自然跟現代標榜的文化多元主義格格不入,但作者在譴責這種排外信仰的同時,也強調信仰在協助族群面對逆境的重要性。
人類最終畢竟是屬於群居的動物,而信仰作為最能夠凝聚人類的故事之一,想必也難以被人類社會拋棄。歷史上幾個呼籲拋棄信仰的政治組織最終卻造就了將個人視為神明的信仰體系,這就足以讓我們警惕在心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需要清楚信仰可以帶來的力量,在擁抱信仰的同時,依舊需要擁抱多元主義,那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彼此聯繫,但又互相尊重差異的社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