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讀《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一開始看主標題很容易會誤會,以為這本書是關於女同志的同居故事,然而副標清晰地點出「非關愛情」,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心。
或許你會想,宿舍生活不也是與愛情或親情無關的同居方式嗎?
一般宿舍生活是有期限性的,而且往往居住者不會將住處和同住者稱為「家」、「家人」。然而「同居」是更親密且追求穩定性的居住方式,若抱著組建家庭的心態,會比住在宿舍有挑戰得多。
台灣近年來談起「多元成家」,如果你對這類冰冷的術語覺得陌生、又對家人和戀愛/婚姻關係以外的家庭組成方式有所好奇,那這本書會是很好的觀察途徑。兩位作者輪流向讀者們述說同居生活的大小事,沒有硬梆梆的理論,有的是貼近生活的柴米油鹽、嘻笑怒罵,讓讀者進入黃善宇和金荷娜的二人世界,看看這對喜好相同但性格迥異的好友如何長期共處一室。
生活中難免有摩擦,生活簡約、在意環境整潔的金荷娜和無法斷捨離、在意效率方便的黃善宇有過爭執與暗自難過的時刻,但兩位作者也十分享受與好友同居的種種好處,例如不再過份地擔憂居家安危、同享音樂和書籍的樂趣、性格互補而成的圓滿等等。當中,我認為最大的好處是——無需成為某人的媳婦。
韓國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已是眾所皆知,已婚女性在傳統節日需協助夫家準備祭祀、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婆媳關係,媳婦與夫家之間繁複的禮節往來也十分耗費心力。黃善宇和金荷娜像女婿一般享受著彼此父母的關心與愛意,同時不用絞盡腦汁如何對彼此的父母盡孝道,只需要在收到對方母親的泡菜或接受對方父親的烤肉服務後,大聲地說好吃或爽快地一起喝兩杯已然足夠。
「在用慣習、家庭關係、責任與義務壓制之前,對朋友的父母生下喜愛的朋友而萌生的親近之心,想善待和我孩子同住的朋友的父母之心。對這國家的所有媳婦、女婿、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來說,初心大概也是一樣的。」
《兩個女人住一起》讓我重新思考「家庭」的定義,只要回歸到愛的本質,那同居人究竟是親人、愛人或朋友又有何差別呢?書中也提到陳善美議員正推動生活伴侶登記法,希望有天馬來西亞也能出現更多這方面的討論,打開人們對家庭的想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