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書評——裸妝散文堆疊的真心

圖片
中學的時候,在作文課上也寫過不少散文,雖然並非「下筆如有神」,但好歹寫的時候不會猶豫。成年後反而感覺越來越難寫散文了,畢竟相較於小說和詩,散文是唯一必須要「真實」的文體。這並非說小說和詩就沒有重構現實中「真實」的一面,而是散文需要作者誠實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給寫出來。 在理解了這一點後,就很難再寫散文了,即便偶爾下筆又會將其刪除,有太多的顧慮和太多的恐懼。在這個充滿人設的世界,我們又有多少人可以勇敢讓大家看清真實的自己呢?經歷地越多,越是世故,越是不敢讓外人輕易窺見自己的真實。 所以逐漸失去寫散文的勇氣,也佩服那些能夠寫散文的作家。 蔣亞妮的這本《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是她的第三部作品,共有四輯,第一輯「時間的單位」談她的經歷和成長;第二輯「戀愛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談她的愛情經歷和體會;第三輯「不務正業的那些事」談各種感受和理解;第四輯「寫字的人」則是談寫作。 會被蔣亞妮的散文吸引,是因為讀到她的第一篇散文就有提到《美少女戰士》、《幽遊白書》和《灌籃高手》,看得出來作者中學沒少看漫畫,用中國當下比較流行的網路句子大概就是「這作者能處」。後來就喜歡上蔣亞妮的文筆,明明文字都很淡然,沒有什麼聲嘶力竭的字眼,卻有飽滿高漲的情緒,常常讀著讀著就忍不住心都揪起來,偏偏她的文章都很溫柔,卻又令人感到作者的堅韌。 有人用「裸妝散文」來形容蔣亞妮的散文,我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再貼切不過了。雖然說散文需要「真實」,也需要作者誠實面對自己,但這並不代表散文就沒有虛構的文學性在。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我們的每一次回憶,其實都是對記憶的重構,加上作者撰寫的手法,就呈現了每一個作家散文文學性的不同。 有趣的是裸妝本來就是指雖然化妝了,但由於精心調整化妝的方式,所以看似沒有化妝。而蔣亞妮的散文,卻是在文字的堆疊之中,讓讀者看到看見其真心。可是為了達到這些真心,作者又需要多麼努力地來解剖自己,才能得出結果呢?「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也許並非僅僅只是書名,也是作者對讀者的期盼。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心得

圖片
近代中國史上,蔣介石是一個沒有辦法繞過的歷史人物。但比較有趣的地方在於,過去對蔣介石的評價是處在一種兩極的說法。如果以國民黨或中華民國的史觀為主的話,就會覺得蔣介石是民族英雄、影響中國的偉人等等,但如果是以中共的史觀為主,自然就會說蔣介石是「美帝」的下屬、分裂中國的民族罪人云云。 這些都跟20世紀後的政治局勢有關,簡單說就是立場影響大腦。不過也無法否認蔣介石自身的經歷,以及他在近代中國最混亂時期所作出的選擇,都讓他成為一個相當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他名義上結束了中國的軍閥割據和南北分裂,並持續加強當時中國的總體實力,為中國之後抗日打下基礎,艱辛地對抗日本的侵略,最終成功等到日本的投降,也讓外國結束跟中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這自然是「功」。但他在任內實施獨裁手段,他在戰爭時期為了對抗敵人實施的一些殘酷手段,他領導的軍隊和政府也出現許多貪污腐化的問題,最糟糕的自然是他到了台灣後,用白色恐怖的手段來統治台灣,這就是他應該負責的「過」。 近幾年來,就有看到比較多持平地對蔣介石進行評論的書籍,最新一本出版的自然是潘佐夫教授的《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亞歷山大·潘佐夫教授是一位俄羅斯的漢學家,也是近代史專家。他之前有撰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和《鄧小平:革命人生》,就通過借閱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解密的蘇聯檔案,補齊了俄國一方對這兩人的看法。 最新這本《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也是如此,在閱讀了大量的蘇聯原始檔案,包括兩冊蔣介石個人檔案,這就讓這本傳記有了其它蔣介石傳記所沒有的獨特內容。當然他也大量使用了美國、中國以及台灣有的資料,尤其2005年在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公佈的《蔣介石日記》。 在書中導論之中,作者似乎認為美國對蔣介石的評價不太公平,這也影響了美國在國共內戰時對蔣介石政權的判斷。雖說如此,但作者也並非一味地奉承蔣介石,應該說,如果讀者期待能夠在這本書裡看到什麼「蓋棺論定」的結果的話,那注定要失望。實際書名「失敗的勝利者」就為這本書的調性做出完美的詮釋,我們很難去說蔣介石的一生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就如我們很難去評價他的一生到底是正義還是邪惡的。但也許每個人在歷史上本來就擁有複雜多變的形象,希特勒愛護家人和動物、卻殘酷地種族清洗猶太人,就是同樣的道理。 先釐清了這點,在閱讀本書時才不至於陷入探討是非功過的執念。而本書的特點在於,作者通過詳細的記錄蔣介石的起居作息,希望可以...

在繁忙時代按下暫停鍵的《這個世界,真的可以稍微等你一下》

圖片
孫瑋帆的《這個世界,真的可以稍微等你一下》,是一本記錄自己和身邊人經歷的作品。書中的一個章節標題就跟書名一樣,談到作者給自己放了一年的無薪假,結果被同事誤以為停下來的一年是「無所事事」。我個人看到這裡,覺得非常值得思考。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認為停下腳步就是「停滯」呢?而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認為「停滯」就一定是不好的、不應該存在的事情呢? 在這個非常忙碌的世界裡,好像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停下、不敢停下,在小的時候就要上幼兒班、大一些上補習班,唯恐自己輸在起跑點,匆匆忙忙不斷向前,但卻很少思考自己想要前往何方。社會、學校、家長不斷教導我們要努力向前,但卻忘了告訴我們,為何要向前,以及要前往何方。 而這本書的書名,恐怕也是作者給讀者們的一些安撫,跟書中其它篇章一樣。作者從來都沒有打算要站在高地說些人生大道理,他只是很簡單平靜地述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偏偏這些想法和感受卻能夠讓讀者起到共鳴。他並沒有強硬讓讀者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卻反而讓讀者更深刻進行思考。 這並非一部很難閱讀的書籍,但我覺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很適合反复拿出來閱讀。畢竟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讓自己的心靈好好沉澱,並休息一下。市面上有許多書籍在告訴我們要努力要成功,那來上一本告訴我們可以好好休息的書籍,好像也有必要,不是嗎?  

掉入回憶的蜘蛛網——《捲蜘蛛網的牙籤》有雷書評

圖片
卓振輝是90後的馬華作家,《捲蜘蛛網的牙籤》是他第二部小說作品,也是他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書中共有九篇小說,以新邦波賴新村為背景,描述了「我」(主角)的生活和過往的記憶,劇情看似無關,但偶爾彷彿又遙相呼應,加上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令人有整本書其實都是同一個「主角」、只是處於不同時空因此做出不同選擇的感覺。 我自己本身雖然不是新村的孩子,但看「主角」在不同故事裡的選擇,總是有些恍惚是在描述著自己的經歷。例如書中〈捲蜘蛛網的牙籤〉說長輩們互相聊天,然後小孩子一旁聆聽似懂非懂的情況,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甚至還隱隱約約記得一些當時宛如聽天書的內容,雖然要等到長大後才理解長輩們在說些什麼。差別只在於我不需要躲起來而已,但也不能隨便插嘴,不然就會被大人叱責說「大人說話小孩被插嘴」之類。 而書中提及老師時稱為「文化人」,但偏偏老師這份職業卻被認為就是無法「功成名就」的職業,也因此〈捲蜘蛛網的牙籤〉「主角」的堂哥一直勸「主角」離開教育領域去協助他,以尋求更好的「出路」。我自己也曾經擔任教職,看到這幾處真的心有戚戚焉。大家都說要尊敬老師,但卻弔詭地不認為老師需要更高的酬勞。 書中另一個特色就在於不斷在現實和回憶之中來回切換,尤其文字中不斷瀰漫著「想要回到過去」的感覺。但當現實和回憶不斷切換的同時,現實和回憶之間的界線也逐漸模糊,那到底哪一邊是現實、哪一邊是回憶呢?而且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在於,感覺上作者對回憶的敘述要更為確定一些,反而現實的敘述很多時候會有不肯定是否真實發生過的感覺,這就讓現實和回憶之間更分不清彼此的界線了。 〈無可撫慰〉裡的「主角」的經歷,更是宛如夢境般奇幻和破碎,現實和回憶的分野完完全全被打破,但荒誕之中卻又隱隱約約能夠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價值,這也是我在書中最喜歡的小說。 書的封面提到人常常會掉入回憶編織的蜘蛛網,然後就掙脫不了。我個人卻覺得這本小說也像蜘蛛網一樣,一旦開始閱讀,便被作者編織的文字蜘蛛網粘粘上,只能一直持續讀下去,直到完結為止。

穿越光速的愛情——《蒙面戰紀》有雷書評

圖片
我對科幻小說的迷戀大概跟我這一代的許多人類似,都是從倪匡的衛斯理、原振俠、羅開等精彩絕倫故事開始啟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也因此一開始閱讀《蒙面戰紀》就瘋狂愛上,直接花費3個小時多的時間一口氣讀完。 書中共分成三個部分:「蒙面戰紀」、「星光緩慢」和「尋找第一位素食者」。 「蒙面戰紀」一讀馬上可以知道是以香港的反極權運動為背景。〈蒙面戰紀〉進一步想像極權政府利用科技收縮人民權益的行為,也描繪出抗爭者精彩絕倫的抗爭手段,尤其天台的一戰,極具港漫的動作畫面感,讓人只能隨著文字情節向前衝。 〈花要怎樣開 無人能決定〉則從兩個情侶被捲入抗爭後,因為疑心生暗鬼導致感情破碎,也許暗示了抗爭者對彼此的不信任將導致抗爭運動的失敗? 〈判決〉提及法庭開始使用大數據AI來分析被起訴者犯罪當下是否包含惡意,尤其被起訴者正在試圖維護抗爭者的當下。將AI納入法庭審判之中本來就是很有爭議的議題,這篇小說更是讓讀者能夠對其有更多的思考。 「星光緩慢」則是以量子領域和宇宙旅行為背景。〈星光緩慢〉講述一堆情侶如何在光速為極限的宇宙裡,達成對彼此的約定。劇情中巧妙地融入量子領域和宇宙旅行,是我在整本書之中最喜歡的一篇了。 〈先知〉延續〈星光緩慢〉的劇情,講述AI為了排除系統內的不穩定性,決定屠殺所有人類,而人類則必須在AI軍團的重重包圍下殺出,尋找新天地再次繁衍。跟〈星光緩慢〉先後呼應的細節和情節,讓人在看到結局時拍案叫絕,真正符合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尋找第一位素食者」的故事在劇情上比較沒有連接,但充滿了一些奇思妙想。如果全世界都在吃素,那吃肉者是否依舊有享受肉食的權益?這就是〈尋找第一位素食者〉在探討的主題,吃肉者最後被迫不斷穿越到過去才能夠享受肉食的美味,是一篇輕鬆且充滿黑色幽默的小說。小說中還出現了巴生肉骨茶的踪跡,令我這個巴生人感到大為滿足。 在一個來自未來的時空旅行者幫助下,一位教授被迫面對他背叛妻子的過往,這就是〈死神天使〉的故事。兩人間的親密關係一旦曾經出現背叛,那是否還有修復的可能?這就是小說關注的重點。我個人覺得就算抽離了科幻的部分,這篇小說依舊屬於上佳之作。 〈蘇瑞亞〉則是通過一個為了拯救植物人女兒的母親的作為,探討了何謂人類意識。 科幻小說總歸只是小說,需要平衡劇情之中的「科」和「幻」,「科」太過則小說變成科學書籍,沉悶無趣;「幻」太過則容易讓讀者出戲,失去了納入科學/科技...

填補馬來西亞公民教育的好書——《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書評

圖片
大多數時候看到馬來西亞華人對政治很有興趣的時候,通常就是每五年一次的大選「嘉年華」。在兩個月的大選競選期可以看到許多華人討論各種政治議題。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卻少見監督、督促政府的行動和批判。甚至一些支持執政政黨的華人,還會以「在野政黨更爛」為理由,拒絕任何檢討政府政策的言行。 這無疑說明我們對「民主」的認知依舊保留在最基礎的「投票權」,至於投票後該如何推進政治議題就茫然無知。當然,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公民教育的忽略才造成這樣的結果。剛過的這屆大選會出現「某某分數排第一,但第二第三第四名分數加起來超越第一名所以獲得獎勵」的言論,而且是主流媒體都有在使用的錯誤比喻,就足以說明我們公民意識的匱乏。 正是因為看到公民教育的缺失,遇到大將出版社的新書《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才會如此驚喜。本書完整並且系統性地說明了公民意識相關的議題,從何謂公民、何謂民主開始談起,一直討論至公民之間的衝突該如何解決、如何判別不實資訊等等。 除了通過分析國內外的例子,讓讀者看到各種不同政治體制的優劣之處外,內文之外還有許多的補充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從網路找到更多內容來充實自己。每一章節末還會有衍生討論,給讀者進行思考的空間。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容易閱讀、消化、吸收的政治好書。在我國六州州選即將進行的時候,閱讀本書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自己該如何投票,也讓我們學會在投票後持續推進民主議題的能力。 民主制國家的體制是否足夠進步,跟其公民的視野有著極大的關係,如果人民缺乏公民意識,沒有足夠的監督和檢討,政府的民主自由人權分數也自然低落。因此我個人強烈推薦大家花一些時間來閱讀本書,也希望它可以補足我國目前依舊匱乏的公民教育。

當古文遇到遊戲——《打GAME闖關玩古文》書評

圖片
讀完《打GAME闖關玩古文:Login古人世界,Carry語文知識,以遊戲模式解鎖學習新成就!》 祁立峰老師作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一直以來都有在關心要如何推廣古文,他之前的著作中,就有《讀古文撞到鄉民》、《國文超驚典》和《亂世生存遊戲》這類以幽默輕鬆的方式,來談論中國的歷史和古文,我個人還蠻喜歡的,覺得是 這本《打GAME闖關玩古文》則是另一本類似的書籍,而且是以「網路遊戲」的概念,再輔以古文,讓讀者對古代的人物、戰術、「裝備」等等,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例如說,如果你選擇當貴族,書中就有提到貴族的著名人物,宋玉,並以宋玉被中傷的歷史事件,來探討《對楚王問》的內容,最後更是帶出「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三句成語的意思。 再比如說後面章節有提到坐騎的部分,就以劉備和的盧的故事來探討人的才華一事,這也相當有趣,但中途的「劉備頭上出現『危』字號」、「又被諸葛村夫坑了」這兩句真的是令我瞬間爆笑出聲,顯然跟近兩年來由短片創作者冷淡熊將三國動畫剪輯配音的一系列短片有關。正是這種貼近時下迷因的內容,讓人一捧起這本書就欲罷不能,只能一鼓作氣讀完。 當然,這本書的瑕疵其實跟之前的《讀古文撞到鄉民》和《國文超驚典》一樣,就是如果你不是台灣人,你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去搞懂書裡提及的迷因和梗,而且和《讀古文撞到鄉民》不同,這次可以沒有太多註釋跟讀者進行解釋了。這也無可奈何,像我之前書評提到的,所謂的「鄉民」用語就有其地域性(甚至年代性)的問題,這次只是多了迷因和梗,但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 但反過來說,只要能夠了解書中的鄉民用語、迷因和梗,那就會對書中提及的古文能夠有共鳴,讀起來也會感到非常有趣。市場上高雅、「陽春白雪」的古文作品也不少,但閱讀時卻需要一定的門檻,也許讀者們還是需要一些通俗、「下里巴人」的古文作品,讓他們可以更輕鬆地領略到古文的內容。  

《性與欲望的中國:從性事看見真正的中國》書評

圖片
讀完《性與欲望的中國:從性事看見真正的中國》。 這本書的作者是曾以《八九六四「天安門事件」是否再次上演》榮獲城山三郎賞的日本社會記者安田峰俊所撰寫的,他本身長期研究中國議題,這一次他深入探討的,是中國的「性產業」課題。 書中一開始就先從東莞和下川島開始說起,2014年前廣東的東莞被稱為「性都」,有著發達的色情服務行業,但奇怪的問題在於,作為「道德標杆」(笑)的中國共產黨,總是高舉道德的大旗,又為何會讓一個城市成為色情服務行業的集中地呢?而廣東的下川島也不遑多讓,曾經被認為是亞洲規模最大色情行業島嶼。那為何中國在共產黨的統治下,竟然還會有色情行業的存在呢? 原因無它,因為這些色情行業正是得到中共的點頭後,才能夠開啟。作者在書中就有指出,無論是東莞還是下川島,其背後的金主,正是中共的高官顯貴們。無怪乎本來封閉保守的中國,性產業會突然在短短幾年之內變得如此發達。但這也說明了為何2015年後,性產業會突然遭遇盛大的打擊,這跟習近平的上台有關,他將性產業變成其政治鬥爭的武器,通過打擊性產業,來打擊性產業背後的金主們。 當然這也跟過往中共高舉道德大旗的情況類似,最終「性」在中國,無論開放抑或保守,都不過只是中共手上的武器,需要的時候,你就必須性開放,不需要的時候,那就將其打壓。人民毫無選擇,只能隨著高層的指揮起舞。 雖然本書是集中談論中國的性產業,但內容也不止提到中國人,還有探討從香港和台灣來到中國性市場的消費者。其中有提到台灣男性將這種到中國「買春」的行程稱為「救國團」或「炮兵團」,還會在網路開玩笑稱這種行程為「反攻大陸」和「救國行動」等口號,至於那些歡場老手們還會被稱為「將軍」。 既然是探討性產業,也免不了觸及一些噁心的內容,作者就有描述性產業的各種色情「遊戲」,包括在女性陰部插花、插香煙以及其它更過分的作為等等。我個人就不多加敘述這一段了,但讀到這部分的時候真的感覺很不舒服。書中還有提到有一個台灣外省八十多歲的老兵買下了一名十七歲的中國少女的情況,真心無語。 光怪陸離的場景也少不了中國本地人,作者在其中一個章節就有探討到中國有一群男性通過網路分享他們性騷擾經歷的新聞。除了性騷擾之外,還有針對未成年人士(包括未成年男性)的性產業,中國一些社群就有中年的男性發文表示願意花錢和十四歲以下的男孩「玩」。這些其實都是對女性和未成年者的剝削。 不過這本書也不僅僅談到性產業而已,有一章...

《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書評

圖片
讀完《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一直到1931年「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中國派遣許多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美國的知識和制度,並期望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可以領導國家的發展。就近代中國的發展來看,這些留美學生顯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許多領域裡的大人物都具有留美背景,包括詹天佑、胡適、梅光迪、宋子文等等。 有趣的是,雖然清政府派遣這些留美學生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達到「楚材晉育」的效果,即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留美政策是否真的達到了原本想要的效果,這就是作者希望能夠在本書處理的部分。在書中,作者梳理了早期中國留美學生的歷史,並據此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希望可以對中國早期的留美政策作出一個完整的反思。 作者在書中的分析頗為詳細,他梳理了留美學生的家境、籍貫、性別和學習的專業,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的留美學生,都來自於沿海省份,而且多半家境殷實,這多少反映出留美本身就是一個反映階級問題的政策。 至於性別則是會影響到學習的專業,男性大多學習工程相關的內容,但女性第一志願早期為人文學科,後期則是醫學。作者在書中討論這點時,有提到美國「純美女性」的觀念,即在民族主義的論述下,將傳統「賢妻良母」的角色做出了新的擴充,認為女性的重要使命就是照顧家庭、養育孩子,而為了完成女性的使命,就需要讓他們接受大學的教育。 這樣一來,即便留美的女性,最終依舊是迎合不平等的性別思維,走入婚姻之中。只有極少數的留美女性能夠成功擺脫這種束縛,建立自己的事業,但結果就是,他們也失去了走入家庭的機會。作者也有批評留美男學生的父權意識和性別歧視,包括這些留美男學生對「男女平等」觀念的嘲笑和諷刺。從這兩點來看,不難看出彼時看似開放和進步的留美學生,其思想依舊是保守並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 這種保守也影響到留美學生的意識形態,在書中就有探討留美學生對中國政局的評論。即便中國國內的輿論已經有所改變,大多數留美學生依舊效忠於袁世凱和慈禧太后,並百般嘲弄孫中山。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才開始有稱孫中山為英雄的聲量。但總體來說,留美學生的保守立場,體現在他們迎合當權者的心態之中。作者認為這也跟留美學生大多是被國家派遣出國有關,所以他們不太願意做出對抗當權者的言行。 書中也有探討到留美學生如何看待美國人的種族歧視行為,留美學生自己甚至也受到種族歧視政策的傷害,作者就有提到由於美國的...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圖片
讀完《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自我開始接觸女性主義後,我最大的疑惑,大概就是為什麼很多男性可以覺得某些明顯的性別歧視行為是理所應當可以放在女性身上。閱讀凱特·曼恩的《厭女的資格》,真的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一瞬間理解了許多男性這種理所當然的感覺是從何而來。 書中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對「厭女的資格」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所謂的「資格」指得是覺得某些人或某些群體天生就享有某些特殊待遇的權力,而對男性而言,這種資格感就包括可以展現自己的慾望、可以獲得女性青睞、應該獲得一些社會認定的「男性」工作之類等等,甚至更為極端的話,就是「非自願單身」(INCEL)那種覺得應該要獲得「性」作為獎勵的群體,一旦沒有獲得就怪罪女性。 書中也明確指出,所謂的厭女情節,並不是如字面上的厭惡或者痛恨女性,而是當女性對目前父權體制構造出來的世界有所挑戰時,「厭女情節」就會好像執法部門一樣,懲罰這些女性。最常見到的就是女性不化妝,或者化妝化太濃,超出了父權社會認可的「好女性」範疇,就會被批評。而且這種批評正如本書標題所指出的,是一種「資格感」,很多男性會覺得他們就是有權力來批評這些超出範疇的女性。 另一個常見的就是當女性進入原本被視為男性領域的職業或專業的時候,他們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質疑。比如說政治方面,瑪莉‧畢爾德所著的《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就有很詳細地探討為何德國前總理安格拉·梅克爾和美國政治人物希拉蕊·柯林頓會需要做出中性的打扮,以避免體現出女性的特質會讓他們被視為「不夠專業」。最近剛去世的台獨人士辜寬敏也曾經公開說過「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帥」暗批呂秀蓮不適合當總統,還質疑過蔡英文是否能夠承擔起民進黨黨領袖,公開說「能否將民進黨的未來交給一位沒有結婚的小姐?」這些都是厭女情節的體現。 有趣的是,作者也有提到「同理他心」的現象,這是指把不合比例、甚至不恰當的同理心給予男性加害者的情況。書中就有提到當男性犯下暴力和性侵罪行時,社會會更多地同理男性,認為這些男性加害者「情有可原」。但這種「同理他心」的現象會導致受害者遭受攻擊,他們的證詞會被質疑,並認為受害者是懷抱惡意才會說出這些話。書中提出的例子就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的布雷特·卡瓦諾,在他被提名為大法官的時候,帕羅奧圖大學教授克里斯汀·布萊西·福特站出來指控卡瓦諾曾經對他進行性侵犯。但結果是福特被人質疑...

被討厭的勇氣

圖片
這本書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與撰稿人古賀史建以一個陷入煩惱與正在探索自我的年輕人去探訪哲學家,在述說其煩惱的同時,以對談的形式去由淺入深的探討年輕人的問題。 而年輕人針鋒相對的去頂撞哲學家,想要“問倒”哲學家的尖銳問題反而讓哲學家更加有辦法去和他用阿德勒的哲學理論解釋與釐清他現在的困境。用了五個夜晚的對談章節提供了年輕人一些思考空間與反駁的提問後,在接下來的夜晚再次進入深度對談,藉此對談記敘的方式去傳達阿德勒心理學的知識內容。 首先哲學家認為年輕人的年幼時刻的心理創傷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作為,而心理創傷很大的可能是年輕人要逃避改變而創造出來的舒適圈;而第二夜他們討論了“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人生的謊言就是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的任務;第三夜他們更進一步討論到了“課題割捨”,所謂的自由是被別人討厭。打個比方我健身是為了身體健康,而我朋友認為健身影響到了彼此的關係,但我不能夠因為朋友“討厭我去健身”而“去放棄健身”,儘管我健身可能會被朋友討厭但我更應該堅持我所堅持的。(因為我並不奢望“被人歡迎的人生”) 而在四夜,因為前面年輕人與哲學家的辯論與對談,話題漸漸滲入到社會意識,“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點”,我們在社會上應該要做到“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在融入社會意識裡要做到“不能稱讚,不能責罵”那才是最理想的橫向關係。 而在最後一夜,就是第五夜,哲學家以討論的方式去教導年輕人應該要活在當下,人生的目的就是沒有目的,但人生的目的卻是由你自己創造,我們把人生想像成一條線,放大來看過後才會發現這條線是由很多“點”組成的線,而那些“點”則是每個當下的瞬間產生的。所以我們不管活到幾歲都需要專注在當下的“點”(瞬間)而非“線”(目的)。 人生的煩惱是由人際關係造成的,而人生的任務卻是要融入人際關係,而融入人際關係就需要被討厭的勇氣。我覺得這本書寫的非常直白易懂,讀完必定會得到很多啟發,也值得一讀再讀。

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圖片
讀完《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說來有點有趣,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這句話。畢竟東方和西方由於文化不同,對「美食」的定義也有很大的區別,而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又有一些比較「重口味」的部分,即便我這個華人都未必能夠接受了,實在難以想像一個西方人可以接受。 但說作者是「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可能真的沒有誇張。在這本書裡面,作者就生動的描寫了關於東西方不同飲食文化引起的各種有趣故事。其中一篇他有談到用鹿鞭來做菜的事情,他有說自己的四川廚師朋友在一個賣蘇格蘭野鹿肉的攤子前激動地要讓老闆知道,如果把鹿鞭曬乾後運到中國販賣,那就可以發大財了。 看到這一幕真的會心一笑,這種對「鞭」的追求,跟中國講究「以形補形」的食療思維當然有很大的關係,要重振男性的「雄風」,還有什麼比吃下一條健壯的「鞭」來的更合適呢?當然這畢竟沒有任何科學的根據,心理因素起到的作用應該更大一些,而我依舊沒有打算將「鞭」放入自己口中。 作者在書中也探討了一些美食的歷史文化由來,比如說左宗棠雞的歷史。我個人尤其喜歡探討當代台灣美食文化的部分,裡面就有提及台灣本身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因此創造出的美食很多時候都混雜了許多不同國家的美食口味。這點其實跟東南亞有類似的地方,因此讀這篇的時候真的讀得津津有味。而中國由於近幾年的食安問題,作者提到一些中國公司便以「有機」或者「原生態」的名義,嘗試通過農村的新鮮應季食材,製造出較為高級(但也比較昂貴)的食品和調料,以在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我個人也覺得非常有趣。 不過作者主要要探討的重點在於,很多時候食物作為外人接觸一個文化的第一媒介,往往也造成了許多成見。例如說很多西方人可能無法接受中國人這種可以將動物從頭到腳,連內臟和血液都用來烹調的烹飪方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豈不是也是一種尊重生命,不浪費一絲一毫的優良思維呢? 書中談到紹興霉莧菜和藍紋奶酪的部分,就充分體現出美食的界線真的因人而異。可以輕易吃下紹興霉莧菜的中國人,卻覺得藍紋奶酪難以下嚥。明明兩者同為發酵食物,卻因為個人生長的環境,因此體現出了明顯的喜惡。 而作者的幾本著作,正是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作品,讓讀者們重新審視自己對他國美食文化的成見。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跨域、跨文化內容的書籍,因此一讀了後就驚為天人,忍不住要推薦給大家。畢竟美食真的...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圖片
讀完《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這本書的緣起是2018年12月台灣交通大學(今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所舉辦的「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當時他們邀請了來自各地的劇場實踐者和研究者,包括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和台北,一起來分享他們在各地對民眾劇場的實踐以及探討。 在書中有提到,「民眾劇場」,是相對於國家或專業、精英的劇場,透過各種工作坊,讓人民能夠創作自己的劇場,並表達自己的聲音,希望能夠達到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而最廣為流傳、具有影響力的民眾劇場,則是由巴西戲劇家奧古斯托·波瓦所創建的「被壓迫者劇場」,並在1970年代傳播至歐洲、亞洲、非洲等地。 而自50年代起,由於受到冷戰局勢的影響,東南亞和東亞多國都建立起右翼威權政府,並經歷了反共肅清運動。在政府手握大權、罔顧民主的情況下,東南亞和東亞國家在80年代開始出現民眾劇場,通過讓人民發聲的形式,爭取自由和民主。其中有類似菲律賓的「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s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韓國的「廣場劇」、日本的「帳篷劇」、台灣的「台灣民眾文化工作室」等等。 當然各國的民主進程不一,像東亞三國就前進得比較迅速,也因此他們的民眾劇場後來就也包括為社會邊緣人士發聲的部分,比如說性少數、移工、遊民等等,而東南亞則必須因應各國不同的威權統治,做出適當的調整。書中就有探討泰國民眾劇場「油甘子」因為局勢變化,便發展出名為「對話劇場」的新方式,讓自身可以在努力維護實踐的當下,盡可能避免被封禁,又能夠在國家政治衝突中扮演協調的角色。 在這個世界局勢變化莫測的當下,我們要如何去改變、抵禦現實中看到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而民眾劇場通過給予民眾(尤其是社會邊緣群體)發聲的方式,又是否能夠處理這個問題呢?我想書中參與的劇場實踐者都懷抱著一個理想,至於是否能夠達成,也許最後還是要看我們這些「民眾」最終會出現在何處吧。

第二性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將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讀完了。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 在1949年的歐洲,女性於社會地位依舊被迫依附男性的時候,許多言論都視女性為較為匱乏的存在,認為女性有著天然的缺陷,因此不可以讓女性獲得跟男性一樣平等的權利,甚至有言論稱這種做法是對女性的不人道。 在這種情況下,波娃的著作《第二性》橫空出世,稱女性並非天然成為女性,而是因為社會的建構,才變成女性。「性別是社會建構」的論述在我們這個時代並非太稀奇的內容,但在戰後的歐洲,這完全顛覆了當代人的思維。也因此《第二性》彷彿在歐洲投擲了一顆原子彈,掀起了60年代後的女權運動,《第二性》也被譽為「女性主義運動」的「聖經」。 諷刺的是,作為一名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社會主義者和社會理論家,波娃卻因為自己和沙特之間的關係,導致他的光芒被沙特遮掩。他一直作為「沙特的女人」存在,他所提出的理論也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庸,即便他很可能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那一位。在他過世的訃聞和文學評論中,波娃的名字都需要跟在沙特的名字後,他的經歷恰好就是兩人關係之中的「第二性」。 但從《第二性》之中就可以看出波娃的博學!書中涉及生物學、心理學、歷史、政治、社會學、神學、人類學、文學、醫學、哲學等等,但也因為涉及學科廣泛,閱讀時真的有一定的門檻,需要花上不少時間來理解波娃的文義。 有趣的是,波娃在書中並沒有否認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但他在書中強調的重點在於,男性和女性是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產物。而數千年以來,當男人奪得主要的權力後,便一直用自己的角度來定義女人和女性的特質。書中就有提到,社會將人類視為男性,但女性並非由女人定義,而是由男人以女人和自己的關係來進行定義。這種情況就存在主義來看,會讓男性變成「主體」,而女性淪為「他者」,被男性貶為異類,並被社會明目張膽地限制,無法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 而女性的限制就導致了女性失去了「向上提升」的能力,女性被迫依賴男性,他們的精力只能集中在如何獲得男性青睞(婚前)以及如何不讓男性拋棄(婚後),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女性越是被迫依賴男性,就越是只能將時間精力用在男性身上,就越不可能從男性身邊獨立。當然這並非說某個女性無法用自己的手段讓自己凌駕在丈夫和其他男性之上,但波娃強調的是,這種作為無法改變女性在社會上的從屬性,即便一些國家由女皇/王當政...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

圖片
讀完《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 作者李氣虹出生於馬來西亞,後來在台灣政大完成碩士,新加坡國大完成博士博士,曾經擔任新加坡《聯合早報》派駐台北、香港和廣州三地的首席特派員,現任《聯合早報》中國新聞組副主任,兼任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 這本書是他花了八年時間的大作,書中主要梳理台灣人的意識形態轉變。本書最大的特點,自然是作者本身是從新馬的視角來看待兩岸關係,也因為站在稍微遠離的立場,作者的論述就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尤其網路上許多探討兩岸關係的論述很多時候都帶有自己的立場。 作者先從台灣人的統獨光譜以及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談起,第二章以李登輝和史明為例子探討日本統治對台灣人意識形態的影響,第三章則探討相對於中國意識的台灣意識是如何萌發的、又是如何和中國意識對抗,第四章則分析國民黨以及「外省人」的意識形態變化,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則全面分析李登輝、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意識形態、以及三者兩岸政策的相同和相異之處,最後在結論一章中則提出三種類型的「台獨」意識。 個人覺得書中有兩個重點很值得深思,第一是作者以西方政治學對民族和民族認可的理論(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來探討「中國民族」和「台灣民族」的生成。其中國共兩黨通過「原生論」嘗試將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為「中華民族」,但作者自己卻認為台灣民族主義更為貼近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所提到的建構論,即民族並非以血緣為本,也不是出生後就一成不變之事物,而是要由自我認同為該民族的人不斷建構而成。這點不僅是台灣人,也是海外華人和香港人該用來對抗中共大中華論述的利器。 另一點則是作者以德國的「同一性理論」以及國際的「分解/分割理論」來探討李登輝、民進黨、陳水扁,以及中共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作者還借用了西德學者探討東西德關係的「部分秩序理論」或「屋頂理論」,提出兩岸關係的另一個出路。也正是因為中國和李登輝、陳水扁每次進行會談的時候都沒有使用同一理論來看待兩岸的關係,導致雙方的談判常常破裂,原因就在於此。 無論如何,這本書都可以讓關心兩岸關係的讀者有所收穫。我們自然希望看到兩岸關係可以和平解決,但這並非台灣一方單獨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共也需要釋出善意才行。但如果中共依舊以「完全同一性理論」來看到兩岸的關係,那恐怕兩岸之間只能持續劍拔弩張下去。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圖片
若說理性與慾望代表著人性光明和黑暗的一體兩面,黑白之間的混沌灰色則是兩色調和的成色——情緒。無力反抗低潮情緒的我甚懼「情緒」的不期而至,這意味著我又得面對情緒的反撲,然而少了情緒的存在,我們生而為人還有意義嗎?與失聯友人的不期而遇、與好友對酒當歌、擦肩而過的愛情、等待某人某事的到來……若是少了情緒的加持,這些經歷又有什麼意義?甚至可這麼說:情緒化是我們對抗「非人化」的表現。 最近的情緒與「愛」牽連甚深,故本文以首章的「情為何物」為例談之。 「什麼是愛?」這個千古難題總是困擾著世人,我們從影視作品、文學創作、現實世界當中汲取了不少「愛的形象」,這些意象建構了我們對於「愛」的想象,而人們對於「愛」的想象又可追溯至上古軸心時代的聖哲。柏拉圖《饗宴》裡阿里斯托芬所謂「人類被宙斯從中一分為二,自此人類窮其畢生,只為追尋自己的另一半」構成了數代人浪漫的「靈魂伴侶論」。 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           ① 如果這世界上真的只有一人是我的理想愛侶,那麼我遇上這個人的幾率有多大?           ② 即使我找到了一個與我相處得極為融洽、很了解我的需要、與我志趣相投的愛侶,那麼我能否保證下一刻不會找到一個與自己相處得更融洽、更了解我、更志趣相投的對象?           ③ 即使真的找才華、性格、外貌皆完美的對象,那我怎麼知道「靈魂伴侶」的標準是由這些來決定?           ④ 萬一我與那唯一的靈魂伴侶合不來,怎麼辦?           ⑤ 萬一命運給我安排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靈魂伴侶,我是否依然去愛她? 繼阿里斯托芬之後,狄奧提瑪嘗試以「愛的階梯」為回答「愛」的問題。在她看來,對肉體美的喜愛是人最直接的天性,假設我因為一個女生的漂亮容貌而愛上她,由此推論,當我遇到另一個漂亮女生時,我也應該愛上她。由是觀之,我應該愛上所有的漂亮女生。於是乎我進入了「愛的二階」,即愛上所有的肉體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肉體美將會凋零。理性會進一步逼問我:到底有什麼美比肉體美更持久?若靈魂不...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圖片
本書作者裴士鋒的開篇導論即開宗明義地宣稱要「為中國構想另一種未來」。裴書的論述架構圍繞著王夫之的思想學說為主軸,後繼以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蔡鍔、黃興等人,止於毛澤東。在過去以「中國民族主義」的宏觀歷史敘事之下,我們往往會忽視了上述人物源出何籍何省,而裴書揭示了他們的「湖南身份」,並以此串聯出一則「湖南故事」的歷史敘事暗線。 裴氏的論調不算新鮮。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學界已有周錫瑞著《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張朋園著《近代湖南人性格試釋》等,針對湖南一地的研究早已行之有年,上述的研究某程度上使我們得以窺探湖南一地在現代中國的獨特地位,也說明了裴書並非是開山之作。然而,這並非是指裴氏的研究路徑是徒勞的。愚意以為,與其說裴書講述了一道「湖南中心論」的歷史敘事,毋寧說是裴氏揭示了湖南人的「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之間的張力拉合。過去針對「湖南地方性」的研究,著眼「漢地十八省」的湖南與作為整體的「中國」之互動關係,而裴氏的作法是反客為主,以「湖南」而「中國」,透過近代以來湖南地方的社會、政治局勢變遷,觀察「湖南幫」如何主導了近代中國的變革。 湖南一地自古以來消息閉塞,交通不便,且其早期士人思想亦趨保守,不易受外界思想所影響。然而,近代中國的湖南籍人才輩出,尤其是晚清雄起的湘軍,擊垮了「受外來洋教蠱惑」的太平天國軍隊,這份榮耀形塑了湖南人的地方自豪感,自覺是「清朝/中國的守護者」,更是強化了其固有的保守之風。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我們落在傳統的國家民族主義視角之下,湘軍的勝利往往被定義為「漢族在滿清的崛起」,是「滿族衰落的起始」,而「湘」的特色是被隱沒的。 若說湘軍的崛起從意識層面形塑了湖南人的優越與保守,那湘軍戰後的大部裁撤就是從實踐層面強化了此二面向。前述的郭嵩燾原先就是湘軍所部,在攻克南京之後,郭嵩燾解甲歸田,後又升任駐英公使。旅英期間,郭氏四處參觀各地工廠、學校、政府機關,其觀念亦因此產生根本變化。歸國以後,雖有志改革,奈何遭阻,不得以二度卸職。當郭嵩燾返回湖南老家時,湘陰爆發排外風潮,而郭氏被鄉人認定「勾結洋人」,被不明所以的百姓鄉紳帖大字報辱之。郭氏賦閒湖南之時,所作的是主講城南書院,開設禁煙會,然而成效不彰。由是觀之,當時的湖南民風仍然是封閉保守的,曾國藩在湘軍內不遺餘力地推動王夫之的學說思想,但這也僅限於高級軍官之間而已,民間的啟蒙仍是極其有限的。 當時隨...

總編時間

圖片
讀完《總編時間》。 作者郭清江總編已經在媒體界超過30年的歲月,從記者開始做起,一直到2016年起擔任《星洲日報》的總編輯。本書收錄了作者從2015年至2021年刊登於《星洲日報》「總編時間」專欄裡的文章,述說各大新聞背後的故事,也藉此闡述作者個人的理念。 我家裡訂閱的報紙就是《星洲日報》,我個人也對《星洲日報》取材和報導的角度感到比較舒適,也比較喜歡它們刊登出來的內容。 而作為華文報紙,處在前線的《星洲日報》所刊登的新聞自然免不了收到各種政治解讀。最常看到的就是批評《星洲日報》挑起種族之間的緊張情緒。但這種說法相當可笑,正如作者自己在書中的文章也有提到,媒體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公正報導新聞,而如果所報導的新聞沒有錯誤,又何來挑起種族之間緊張情緒的說法呢?反而很多時候是政客們挑起了種族之間的衝突後,卻不當一回事。 雖然書中收錄的內容某些已經失去了時效性,但閱讀本書,回顧當時發生的事情,我個人覺得還是很重要的。在好幾年之後回看一些政治人物「此一時彼一時」的言論,想必可以讓我們對這些政客們的言行舉止有更深的體悟。而我總感覺華人是極其善忘的族群,有一本書將當時的點滴記錄下來讓我們不斷回顧,也是好事。 至於什麼新聞應該刊登,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自己的想法,除了盡可能避免各種血淋淋的照片以外,他也認為媒體應該作為族群之前的橋樑,因此推出了很多跨族群的專欄,讓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友族同胞的生活以及習俗。我其實很喜歡這些專欄,總覺得可以讓華人跨出自己的同溫層,但讀了這本書後才察覺到原來是作者努力推出的成果,真心佩服。 在現代生活節奏快速,網路媒體和自媒體都蓬勃發展的當下,常常會有質疑紙媒是否還有繼續存在必要的爭議。但我相信紙媒和網路媒體是可以相輔相成的,關鍵依舊還是新聞業者是否有秉持著報導新聞的初衷,而並非僅僅是依靠聳動的標題來騙取流量,那這樣的媒體公司還不如沒有。 而雖然某些課題上我和作者抱持的立場有所差別,但我的確很贊同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來的新聞理念,也希望可以看到馬來西亞有更多如作者一般的新聞業者。

愛的藝術

圖片
我覺得這雖然是一本60年前的老書,但我認為很適合現在的人靜下心來慢慢讀的一本書,尤其在這大家誤解愛為何物的年代。 本書內容都圍繞在討論「什麼是愛」,從資本主義的角度,從宗教的角度,從心理層面的角色,從社會規範的角度,從為什麼人類需要愛的需求上進行嚴密謹慎的探討。簡單概括,作者認為愛就是給予。 而本書最著重的內容盡在「第二章——愛的理論」中很詳細的說明。作者佛洛姆認為讀者必須在了解愛為何物才有辦法繼續探討如何去「實踐愛」。而在此篇章中他把愛的核心價值定義成“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缺乏這四者價值觀都很可能是偽愛。在此章節中他很詳細的剖解了愛的對象為-兄弟,母愛,男女愛,自愛,對神的愛。 其中他不斷提到仍需要愛是因為要避免疏離感,而母愛則是人類第一次接觸到的愛,並認為母愛是無私,偉大的;而父愛則是有競爭,賞罰分明,畏懼的(但我認為這是時代的局限,人類在進步,現在的父愛也具備無私偉大的奉獻)。而很有意思的,在“對神的愛”章節中他批判了那些盲目崇拜的信徒,人類對神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在行為中與“被人格化”的神的美德品行相近。其中「自愛」的章節他有說到自私與自愛是兩個不一樣的價值觀;自私與無私很可能是一種無法去真正愛而產生出來的病態。 在「愛的實踐」的篇幅,他首先說明了藝術應該是要靠自律,專注和耐心才能夠很好的成為某領域的行家;而實踐愛的藝術,則需要靠著信仰與勇氣,因為愛取決於相對程度的不客觀,更需要發展出謙卑,客觀性與理性來去壓抑我們的自戀扭曲產生的不客觀。 我認為這本書除了一些內容有局限性(譬如他說同性戀無法理解愛),我覺得內容都很不錯,尤其在如何避免投射錯誤的愛在被愛對象上,本書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