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書評
讀完《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一直到1931年「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中國派遣許多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美國的知識和制度,並期望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可以領導國家的發展。就近代中國的發展來看,這些留美學生顯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許多領域裡的大人物都具有留美背景,包括詹天佑、胡適、梅光迪、宋子文等等。
有趣的是,雖然清政府派遣這些留美學生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達到「楚材晉育」的效果,即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留美政策是否真的達到了原本想要的效果,這就是作者希望能夠在本書處理的部分。在書中,作者梳理了早期中國留美學生的歷史,並據此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希望可以對中國早期的留美政策作出一個完整的反思。
作者在書中的分析頗為詳細,他梳理了留美學生的家境、籍貫、性別和學習的專業,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的留美學生,都來自於沿海省份,而且多半家境殷實,這多少反映出留美本身就是一個反映階級問題的政策。
至於性別則是會影響到學習的專業,男性大多學習工程相關的內容,但女性第一志願早期為人文學科,後期則是醫學。作者在書中討論這點時,有提到美國「純美女性」的觀念,即在民族主義的論述下,將傳統「賢妻良母」的角色做出了新的擴充,認為女性的重要使命就是照顧家庭、養育孩子,而為了完成女性的使命,就需要讓他們接受大學的教育。
這樣一來,即便留美的女性,最終依舊是迎合不平等的性別思維,走入婚姻之中。只有極少數的留美女性能夠成功擺脫這種束縛,建立自己的事業,但結果就是,他們也失去了走入家庭的機會。作者也有批評留美男學生的父權意識和性別歧視,包括這些留美男學生對「男女平等」觀念的嘲笑和諷刺。從這兩點來看,不難看出彼時看似開放和進步的留美學生,其思想依舊是保守並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
這種保守也影響到留美學生的意識形態,在書中就有探討留美學生對中國政局的評論。即便中國國內的輿論已經有所改變,大多數留美學生依舊效忠於袁世凱和慈禧太后,並百般嘲弄孫中山。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才開始有稱孫中山為英雄的聲量。但總體來說,留美學生的保守立場,體現在他們迎合當權者的心態之中。作者認為這也跟留美學生大多是被國家派遣出國有關,所以他們不太願意做出對抗當權者的言行。
書中也有探討到留美學生如何看待美國人的種族歧視行為,留美學生自己甚至也受到種族歧視政策的傷害,作者就有提到由於美國的排華法案,許多赴美留學的學生在海關簽證和入境時被百般刁難。作者甚至說「沒有一個中國,不管他的證件如何齊全,能夠確定他一定被放行」,弔詭的是,留美學生依舊對美國有著眷戀,某些甚至認為是因為華工的形象不好,才連累的留美學生,因此需要讓美國人體認到華工和留美學生的不同。更詭異的是,留美學生也接受了以美國白人為首的種族體制,並且跟隨美國白人的步伐歧視黑人和南歐、東歐來的新移民。
最諷刺的部分,大概還是在於留美學生談論中國文化時,也跟著落入了白人「東方主義」的範疇之中,將中國文化本質化、具象化,亦即,東方主義化。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做法讓美國人看清「真正的中國」,卻毫無察覺到,這樣的論述只會讓迎合美國人將中國人塑造為「他者」的形象。
總體而言,作者對留美政策是抱著一定的批判思維。而雖然那個時代已經不再存在,以前留美學生「學而優則回國仕」,也在美國逐漸開放給中國的移民數額後,形成一股龐大的「學而優則留」,在這種情況下,當代和過往的留美風潮不可同日而語。但作者的反思在現代依舊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部分,包括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導致現代留學依舊只是加深了階級的鴻溝;甚至近幾年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反抗中國的霸權主義時,也不自覺迎合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甚至跟隨美國白人至上主義的論述對有色人種進行歧視,這些依舊都是值得我們讀者去探討、思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留學的學生歸國後,都無法改變國家的體制和文化,那我們是否應該要反思對留學的推崇呢?我想這才是閱讀本書最應該思考的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