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將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讀完了。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
在1949年的歐洲,女性於社會地位依舊被迫依附男性的時候,許多言論都視女性為較為匱乏的存在,認為女性有著天然的缺陷,因此不可以讓女性獲得跟男性一樣平等的權利,甚至有言論稱這種做法是對女性的不人道。
在這種情況下,波娃的著作《第二性》橫空出世,稱女性並非天然成為女性,而是因為社會的建構,才變成女性。「性別是社會建構」的論述在我們這個時代並非太稀奇的內容,但在戰後的歐洲,這完全顛覆了當代人的思維。也因此《第二性》彷彿在歐洲投擲了一顆原子彈,掀起了60年代後的女權運動,《第二性》也被譽為「女性主義運動」的「聖經」。
諷刺的是,作為一名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社會主義者和社會理論家,波娃卻因為自己和沙特之間的關係,導致他的光芒被沙特遮掩。他一直作為「沙特的女人」存在,他所提出的理論也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庸,即便他很可能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那一位。在他過世的訃聞和文學評論中,波娃的名字都需要跟在沙特的名字後,他的經歷恰好就是兩人關係之中的「第二性」。
但從《第二性》之中就可以看出波娃的博學!書中涉及生物學、心理學、歷史、政治、社會學、神學、人類學、文學、醫學、哲學等等,但也因為涉及學科廣泛,閱讀時真的有一定的門檻,需要花上不少時間來理解波娃的文義。
有趣的是,波娃在書中並沒有否認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但他在書中強調的重點在於,男性和女性是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產物。而數千年以來,當男人奪得主要的權力後,便一直用自己的角度來定義女人和女性的特質。書中就有提到,社會將人類視為男性,但女性並非由女人定義,而是由男人以女人和自己的關係來進行定義。這種情況就存在主義來看,會讓男性變成「主體」,而女性淪為「他者」,被男性貶為異類,並被社會明目張膽地限制,無法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
而女性的限制就導致了女性失去了「向上提升」的能力,女性被迫依賴男性,他們的精力只能集中在如何獲得男性青睞(婚前)以及如何不讓男性拋棄(婚後),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女性越是被迫依賴男性,就越是只能將時間精力用在男性身上,就越不可能從男性身邊獨立。當然這並非說某個女性無法用自己的手段讓自己凌駕在丈夫和其他男性之上,但波娃強調的是,這種作為無法改變女性在社會上的從屬性,即便一些國家由女皇/王當政,女性在這些國家依舊可能處於低落的地位。
這也是為什麼《第二性》的影響極其深遠,即便現今依舊屬於女性主義經典之一。因為波娃在書中提到的女性的處境,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一直身處的情景。他以一己之力,用綜合的學術,全盤闡述了女性之所以為女性、之所以為社會「第二性」的原因。而不幸的事情在於,雖然波娃在書中對女性的處境在未來的發展有著樂觀的想法,當代女性在社會上卻依舊處於「第二性」。誠然過去的70多年,女性的權利獲得了非常卓越的進步,但只要社會依舊將人類視為男性,讓男人來定義何謂女性,那女性將永遠處於社會的「第二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