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

讀完《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

作者李氣虹出生於馬來西亞,後來在台灣政大完成碩士,新加坡國大完成博士博士,曾經擔任新加坡《聯合早報》派駐台北、香港和廣州三地的首席特派員,現任《聯合早報》中國新聞組副主任,兼任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

這本書是他花了八年時間的大作,書中主要梳理台灣人的意識形態轉變。本書最大的特點,自然是作者本身是從新馬的視角來看待兩岸關係,也因為站在稍微遠離的立場,作者的論述就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尤其網路上許多探討兩岸關係的論述很多時候都帶有自己的立場。

作者先從台灣人的統獨光譜以及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談起,第二章以李登輝和史明為例子探討日本統治對台灣人意識形態的影響,第三章則探討相對於中國意識的台灣意識是如何萌發的、又是如何和中國意識對抗,第四章則分析國民黨以及「外省人」的意識形態變化,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則全面分析李登輝、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意識形態、以及三者兩岸政策的相同和相異之處,最後在結論一章中則提出三種類型的「台獨」意識。

個人覺得書中有兩個重點很值得深思,第一是作者以西方政治學對民族和民族認可的理論(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來探討「中國民族」和「台灣民族」的生成。其中國共兩黨通過「原生論」嘗試將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為「中華民族」,但作者自己卻認為台灣民族主義更為貼近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所提到的建構論,即民族並非以血緣為本,也不是出生後就一成不變之事物,而是要由自我認同為該民族的人不斷建構而成。這點不僅是台灣人,也是海外華人和香港人該用來對抗中共大中華論述的利器。

另一點則是作者以德國的「同一性理論」以及國際的「分解/分割理論」來探討李登輝、民進黨、陳水扁,以及中共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作者還借用了西德學者探討東西德關係的「部分秩序理論」或「屋頂理論」,提出兩岸關係的另一個出路。也正是因為中國和李登輝、陳水扁每次進行會談的時候都沒有使用同一理論來看待兩岸的關係,導致雙方的談判常常破裂,原因就在於此。

無論如何,這本書都可以讓關心兩岸關係的讀者有所收穫。我們自然希望看到兩岸關係可以和平解決,但這並非台灣一方單獨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共也需要釋出善意才行。但如果中共依舊以「完全同一性理論」來看到兩岸的關係,那恐怕兩岸之間只能持續劍拔弩張下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