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與撰稿人古賀史建以一個陷入煩惱與正在探索自我的年輕人去探訪哲學家,在述說其煩惱的同時,以對談的形式去由淺入深的探討年輕人的問題。
而年輕人針鋒相對的去頂撞哲學家,想要“問倒”哲學家的尖銳問題反而讓哲學家更加有辦法去和他用阿德勒的哲學理論解釋與釐清他現在的困境。用了五個夜晚的對談章節提供了年輕人一些思考空間與反駁的提問後,在接下來的夜晚再次進入深度對談,藉此對談記敘的方式去傳達阿德勒心理學的知識內容。
首先哲學家認為年輕人的年幼時刻的心理創傷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作為,而心理創傷很大的可能是年輕人要逃避改變而創造出來的舒適圈;而第二夜他們討論了“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人生的謊言就是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的任務;第三夜他們更進一步討論到了“課題割捨”,所謂的自由是被別人討厭。打個比方我健身是為了身體健康,而我朋友認為健身影響到了彼此的關係,但我不能夠因為朋友“討厭我去健身”而“去放棄健身”,儘管我健身可能會被朋友討厭但我更應該堅持我所堅持的。(因為我並不奢望“被人歡迎的人生”)
而在四夜,因為前面年輕人與哲學家的辯論與對談,話題漸漸滲入到社會意識,“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點”,我們在社會上應該要做到“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在融入社會意識裡要做到“不能稱讚,不能責罵”那才是最理想的橫向關係。
而在最後一夜,就是第五夜,哲學家以討論的方式去教導年輕人應該要活在當下,人生的目的就是沒有目的,但人生的目的卻是由你自己創造,我們把人生想像成一條線,放大來看過後才會發現這條線是由很多“點”組成的線,而那些“點”則是每個當下的瞬間產生的。所以我們不管活到幾歲都需要專注在當下的“點”(瞬間)而非“線”(目的)。
人生的煩惱是由人際關係造成的,而人生的任務卻是要融入人際關係,而融入人際關係就需要被討厭的勇氣。我覺得這本書寫的非常直白易懂,讀完必定會得到很多啟發,也值得一讀再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