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讀完《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這本書的緣起是2018年12月台灣交通大學(今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所舉辦的「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當時他們邀請了來自各地的劇場實踐者和研究者,包括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和台北,一起來分享他們在各地對民眾劇場的實踐以及探討。

在書中有提到,「民眾劇場」,是相對於國家或專業、精英的劇場,透過各種工作坊,讓人民能夠創作自己的劇場,並表達自己的聲音,希望能夠達到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而最廣為流傳、具有影響力的民眾劇場,則是由巴西戲劇家奧古斯托·波瓦所創建的「被壓迫者劇場」,並在1970年代傳播至歐洲、亞洲、非洲等地。

而自50年代起,由於受到冷戰局勢的影響,東南亞和東亞多國都建立起右翼威權政府,並經歷了反共肅清運動。在政府手握大權、罔顧民主的情況下,東南亞和東亞國家在80年代開始出現民眾劇場,通過讓人民發聲的形式,爭取自由和民主。其中有類似菲律賓的「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s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韓國的「廣場劇」、日本的「帳篷劇」、台灣的「台灣民眾文化工作室」等等。

當然各國的民主進程不一,像東亞三國就前進得比較迅速,也因此他們的民眾劇場後來就也包括為社會邊緣人士發聲的部分,比如說性少數、移工、遊民等等,而東南亞則必須因應各國不同的威權統治,做出適當的調整。書中就有探討泰國民眾劇場「油甘子」因為局勢變化,便發展出名為「對話劇場」的新方式,讓自身可以在努力維護實踐的當下,盡可能避免被封禁,又能夠在國家政治衝突中扮演協調的角色。

在這個世界局勢變化莫測的當下,我們要如何去改變、抵禦現實中看到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而民眾劇場通過給予民眾(尤其是社會邊緣群體)發聲的方式,又是否能夠處理這個問題呢?我想書中參與的劇場實踐者都懷抱著一個理想,至於是否能夠達成,也許最後還是要看我們這些「民眾」最終會出現在何處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