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讀完《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說來有點有趣,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這句話。畢竟東方和西方由於文化不同,對「美食」的定義也有很大的區別,而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又有一些比較「重口味」的部分,即便我這個華人都未必能夠接受了,實在難以想像一個西方人可以接受。

但說作者是「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可能真的沒有誇張。在這本書裡面,作者就生動的描寫了關於東西方不同飲食文化引起的各種有趣故事。其中一篇他有談到用鹿鞭來做菜的事情,他有說自己的四川廚師朋友在一個賣蘇格蘭野鹿肉的攤子前激動地要讓老闆知道,如果把鹿鞭曬乾後運到中國販賣,那就可以發大財了。

看到這一幕真的會心一笑,這種對「鞭」的追求,跟中國講究「以形補形」的食療思維當然有很大的關係,要重振男性的「雄風」,還有什麼比吃下一條健壯的「鞭」來的更合適呢?當然這畢竟沒有任何科學的根據,心理因素起到的作用應該更大一些,而我依舊沒有打算將「鞭」放入自己口中。

作者在書中也探討了一些美食的歷史文化由來,比如說左宗棠雞的歷史。我個人尤其喜歡探討當代台灣美食文化的部分,裡面就有提及台灣本身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因此創造出的美食很多時候都混雜了許多不同國家的美食口味。這點其實跟東南亞有類似的地方,因此讀這篇的時候真的讀得津津有味。而中國由於近幾年的食安問題,作者提到一些中國公司便以「有機」或者「原生態」的名義,嘗試通過農村的新鮮應季食材,製造出較為高級(但也比較昂貴)的食品和調料,以在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我個人也覺得非常有趣。

不過作者主要要探討的重點在於,很多時候食物作為外人接觸一個文化的第一媒介,往往也造成了許多成見。例如說很多西方人可能無法接受中國人這種可以將動物從頭到腳,連內臟和血液都用來烹調的烹飪方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豈不是也是一種尊重生命,不浪費一絲一毫的優良思維呢?

書中談到紹興霉莧菜和藍紋奶酪的部分,就充分體現出美食的界線真的因人而異。可以輕易吃下紹興霉莧菜的中國人,卻覺得藍紋奶酪難以下嚥。明明兩者同為發酵食物,卻因為個人生長的環境,因此體現出了明顯的喜惡。

而作者的幾本著作,正是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作品,讓讀者們重新審視自己對他國美食文化的成見。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跨域、跨文化內容的書籍,因此一讀了後就驚為天人,忍不住要推薦給大家。畢竟美食真的是極度療愈人心的事物,也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對原本無法接受的食物有不同的看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