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分為二: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以及他們的一九二二年
讀完《世界一分為二: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以及他們的一九二二年》。
這本書是被歸類在文學研究的範疇內,但我讀到中途才發現這個歸類實在有誤,只會讓人誤以為這本書是一本硬邦邦的、探討文學的論文。這自然並非實情,本書更像是一本寫給喜愛現代主義文學的讀者的文學史,書中通過探討四位英語現代主義作家:吳爾芙、艾略特、福斯特和勞倫斯,他們於1922年前後的經歷以及思緒、他們和友人的書信來往、他們的作品等等,試圖讓讀者們看到他們是如何創造出永垂不朽的現代主義作品:《達洛維夫人》、《荒原》、《印度之旅》和《袋鼠》。
就像在本書前言裡詢問的問題,為什麼是1922年?這也是貫穿整本書的關鍵,作者認為1922年屬於新舊文學的分水嶺。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傷亡人數遠遠超過過往任何戰爭,彷彿整個世界曾經崩塌過,在一戰的影響下,文學也迫切需要新的改革,以便適應戰後的新世界。正是在1922年,詹姆斯·喬伊斯寫出了《尤利西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卷一《去斯萬家那邊》的英文譯本在英國上市,這兩部現代主義鉅作,一上市便掀起各種話題,很自然的,書中四位作家也被這兩部鉅作給影響。
但從作者筆下我們可以看出,這四位作家的困境遠遠不僅是受到一戰的影響,吳爾芙數度感染疾病,無法工作,質疑自己此生是否能夠寫出真正的經典作品;艾略特深陷家庭和工作的繁雜事務,沒有時間和精神創作自己的作品,在前一年還曾精神崩潰;福斯特年少成名,但已經好幾年都沒有新作產出,文思枯竭,連自己原本構思著的印度小說也遲遲無法動筆;勞倫斯則是被自己的心性牽動,四處浪跡天涯,不斷尋求自己的伊甸園,也面臨著作品被批評導致收入匱乏的情況。
我們這些讀者將他們視為創作經典的大作家,在毫無依據的情況下將他們認定為文思信手拈來的天才人物,作者卻告訴我們,我們錯了。他們也跟你我一樣,苦苦掙扎於平常生活之中,時不時也會被壓力擊垮,勞倫斯和艾略特在寫出代表作之前甚至為了謀生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每一位都曾經懷疑過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我們以後知之明自然知道這些作品都成為經典之作,但當時的他們會擔憂評價以及銷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一直以來談論到作家的時候,我們似乎都迴避了作家們的擔憂和憂慮。
而作者的文筆極佳,雖然主軸是1922年,但作者也力圖讓讀者們對這四位作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他們的生平事蹟也多有著墨。單單閱讀這一部分已經覺得值回書價,更精彩的卻是這四位作家彼此之間的交流,他們針砭時事,議論新書,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當中卻又有著對彼此的瑜亮情結,一邊讚賞對方,一邊卻有擔憂自己是否比不上對方。也因此作者筆下的作家們真的就像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站在我們面前,跟我們述說著自己的思維,以及心中黑暗的一面。
總的來說,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文學史作品,無論是喜歡這四位作家,還是對現代主義文學感興趣,都應該花時間讀一讀本書,我個人拿到手後就欲罷不能,僅花了兩天時間就讀完,相信各位也會對它愛不釋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