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

 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唐山書店官方網站

 

讀完《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

之前看到這本書的英文原版The Polymath就有興趣想讀,但由於我讀英文書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就暫時擱置,中文譯本的出現倒是讓我無需再猶豫。

本書是對歷史上的通才進行全盤的考察,從他們出沒的時代以及地區,還有他們涉及的學科,來探討通才出現的原因。書中主要談論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領域化時代的通才們。其中一些是我們耳熟能詳,比如說達文西自然榜上有名,他跨越學科的事蹟只要對文藝復興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但書中也有指出達文西作為通才的一個嚴重缺點,就是毫無耐性(這也是出了名的缺點),常常在研究某項學問或製造某些藝術品的中途岔開去做其它事情。作者甚至提出「達文西症候群」的說法,用來指稱那些因為興趣駁雜導致無法成書或無法完成研究的通才。

另外一些則是因為某項成就大名鼎鼎,導致他們作為通才的身份被遮掩,其中一個就是達爾文。作為《物種起源》作者的他以演化論聞名天下,但我最近在閱讀Darwin's Most Wonderful Plants才發現他在植物學上一樣有卓越的表現,提出許多開創性的概念和見解,甚至留下許多直到現代才得以回答的問題。而他對地質學和動物學也有相當的研究,其文學能力在《物種起源》一書也廣為人知。

當然書中也有提及許多其他通才,包括博柯和桑塔格等等,我個人覺得單單閱讀這些通才的經歷已經是一種享受了。

另外,書中也有檢討通才在現代化領域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畢竟無論稱之為「通才」還是「博學者」,同時學習不同學科內容的人常常都會被質疑是否會「樣樣通樣樣鬆」。而從歷史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學問是逐漸朝向「專門化」而去,現代的學者可以要在某個特定的領域花上至少十幾甚至數十年的歲月才能夠有所成就,也難怪通才是否還能夠在現代社會作出貢獻會成為一個問題。

書中就有提及區分通才的幾種方式,其中一種就是將通才分類為「被動」和「主動」:被動通才只是知識廣博,但卻沒有創造出任何新知;主動通才除了知識以外,還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看出彼此的聯繫,並就此進行連結,創造出新的概念或學問。這也是作者認為即便是在學問極度領域化的今天,通才依舊有其價值的原因。

也因此即便是在經歷資訊革命後,任何資訊信手拈來的這個時代,作者依舊認為不需要對通才的未來感到太過悲觀,他也用當代學者賈德·戴蒙作為例子,提出他的兩本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大崩壞》正是融合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考古學家的知識得出的結果。

由此可見,學問越是領域化,越需要通才來看出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繫。所以即便在當代要成為通才的成本越來越高,我們也許還是可以期待下一個「當代達文西」的出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