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讀後感- 黃克先《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文:偉奇
其實我一直都很不願意翻開《危殆生活》這本書。知道作者是帶著使命感進行對無家者的研究,也瞭解作者深入無家者網絡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這樣的研究是必要的,因爲可以讓一般在社會秩序裏面的人得以一窺無家者生活的一角;另一方面對無家者的研究與分析,是否會加深一般人對這個群體的偏見,乃至污名化?
住房是人類最重要的基本需求,一個固定、方便的居住環境如同空氣,當你擁有它的時候你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你一旦失去它的話,就會知道它的可貴。就因如此,渴求可負擔、安全、自由的空間是所有人類的天性,但房價、租金的高企使得不少人必須要為錢出賣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勞力,這也讓很多人無法負擔,而選擇出走,露宿街頭。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會制定對無家者友善的政策,這出自一個不言自明的理由。無家可歸的人象徵貧窮、危險、犯罪、弱勢群體,這是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小學生都能給出的答案。消費主義、房地產業還有金融包括網絡成功令人類成爲整個建制的螺絲釘,這個過程可能還不到五十年。在此之前,過著流浪生活,不參與這場游戲是可能的,較爲原始的互助生活形式也不是那麽小衆。
回到對那本書的看法,其實我最怕看到的是《臥底老闆》式的結局,作者成功取得研究材料寫出書並為政府提供了建言,大家依然會回到各自的生命軌跡在裏面去。客觀來説這當然不是壞事,如果這本書成功對他們的生活起到正面作用的話。但仔細一想,還是會覺得挺無助的,有時候社會的塹就在那邊,也不是寫幾本書表一下態就能彌合的。
如果是我的話,我應該會寫一本無家者攻略,告訴街友們哪裏最好躺、哪一帶的公共厠所能洗澡、為各個公園的舒服安全程度打分之類的内容,可能對他們來説更有用。話雖如此,我還是很肯定黃教授願意去記錄這麽多的無家者的生命故事,在打字期間再次翻閲本書,也感覺得到這些故事的溫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