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湖面如鏡

圖片
    《湖面如鏡》出自於馬華作家賀淑芳的作品,蘊含九個以女人作為主角的故事,裡頭的《夏天的旋風》、《天空劇場》和《墻》都一一道出女性在婚姻或愛情裡的悲哀和堅毅。 《夏天的旋風》描寫的是遠嫁台灣的外籍新娘蘇琴,選擇不顧一切融合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在那段關係裡,她不斷采取主動和改變自己,只為了和他們成為真正的一家人,即使過程多麼困難。 《天空劇場》則是清晰地帶出理髮師作為介入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她所承受的種種壓力的謾駡。有個情節描寫道當理髮店裡的人都在閑聊著男人在外偷腥之類的話題,其實也正戳中理髮師的傷痛,因為她也是被男人藏著的女人,也是介入別人婚姻的第三者。理髮師死去的丈夫留給她的不只是一間生意其實並不好的理髮店,她還必須獨自面對外界的謾駡和歧視。介入別人的婚姻是錯誤的嗎?但是愛情往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錯誤所組成的,那些的不可避免和旁人認為的錯誤,理髮師都以她的堅毅和勇敢活成了另一種樣子。一開始,理髮師就是以亮眼和閃耀的服裝亮相,這也可以看出她並沒有因為丈夫的死去、外界的謾駡、生活的壓力而變得低落,她反而用心守住這間理髮店和她的的愛情。 《墻》描寫的則是主角安娣的反抗並不能打破父權制的枷鎖。在那場婚姻中,她是卑微的存在。在父權制的社會裡,她是處於低下的地位,她在她的丈夫眼裡甚至連球賽都比不上,他們二人也甚少交談。她的生活就是在厨房做家務,活動場所也就是厨房後那一小塊地和後院與隔音墻的縫隙,那彷佛也成了她在這間家所尋得的小樂趣。 《湖面如鏡》是馬華作家賀淑芳透過女性的視角,進而去書寫現實生活中所會遇到不同遭遇的女人。小說中,每個女人的原型仿佛都象徵著生活中女人的命運寫照,以此《湖面如鏡》不只是一部承載著不同女人命運的小說,它更像是具有批判性的現實生活寫照。

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圖片
    讀完《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沃草是台灣的一個獨立媒體,其名字含義為英文「Watch Out」的翻譯,寓意為「提防警戒」政客的作為,這也是沃草成立的目的:監督民意代表和政府官員等政治人物。其中沃草烙哲學則是由沃草支援的哲學寫作社群,以哲學的思維來探討許多社會的議題,我個人很喜歡他們的文章,即便不贊同他們的立場,也可以從中學習很多思考和論述的能力。 而《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正是由沃草烙哲學的作者群合著的一本書籍,用哲學的方式來探討現代公民的九個議題。包括: 言論自由意味著什麼? 藝術和政治可以切割開來嗎? 動漫比小說更沒深度嗎? 政府能強迫人接受義務教育嗎? 有什麼好理由讓政府管制言論嗎? #MeToo運動是小題大作嗎? 異性戀是天生的嗎? 人類有責任保存多元文化嗎? 人類有責任保護生態嗎? 這九個議題已經異常複雜,平常即便我們要討論也要費勁唇舌,但作者們不僅要論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以及回應不同意見外,他們也努力讓讀者們明白他們所使用的論述方式,以及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如何讓他們決定站在目前的立場。讀者自然可以不用贊同這些作者們的立場,但我們可以通過文字學習作者們進行思維的能力,並將其運用在自己身上。 例如說開宗明義第一題,「如果我有言論自由,還需要為言論負責嗎」,就從為何要保障言論自由開始說起,往後探討言論自由的疆界,並且比較過往和現今維繫言論自由的不同成本,最終得出作者自身的結論。在隨著作者進行探索的過程中,讀者不僅學習到許多關於言論自由的知識,還可以在作者得出結論的同時,也嘗試得出自己的結論。而這點又跟之後的「政府真的可以管制言論嗎」有關,但如果沒有先釐清什麼是言論自由,以及言論自由的疆界,後面談論言論管制的部分自然無從下手。 我個人尤其喜歡朱宥勳所寫的「不能『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就好嗎」,作者先從文學與政治的關係談起,再探討文學的「形式」和「內在」,即文學的「美感」和「政治」,最終才討論文學的美感和政治之間是否彼此有所影響?是政治凌駕美感之上?美感凌駕政治之上?還是兩者互不關聯,做到真正的「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呢?相信讀者讀完這篇文章後,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結論。 「身為多元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需要足夠的能力與心態,去建立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想法,並且理解不同意見」,這句話是由本書主編朱家安在前言...

世界一分為二: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以及他們的一九二二年

圖片
  讀完《世界一分為二: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以及他們的一九二二年》。 這本書是被歸類在文學研究的範疇內,但我讀到中途才發現這個歸類實在有誤,只會讓人誤以為這本書是一本硬邦邦的、探討文學的論文。這自然並非實情,本書更像是一本寫給喜愛現代主義文學的讀者的文學史,書中通過探討四位英語現代主義作家:吳爾芙、艾略特、福斯特和勞倫斯,他們於1922年前後的經歷以及思緒、他們和友人的書信來往、他們的作品等等,試圖讓讀者們看到他們是如何創造出永垂不朽的現代主義作品:《達洛維夫人》、《荒原》、《印度之旅》和《袋鼠》。 就像在本書前言裡詢問的問題,為什麼是1922年?這也是貫穿整本書的關鍵,作者認為1922年屬於新舊文學的分水嶺。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傷亡人數遠遠超過過往任何戰爭,彷彿整個世界曾經崩塌過,在一戰的影響下,文學也迫切需要新的改革,以便適應戰後的新世界。正是在1922年,詹姆斯·喬伊斯寫出了《尤利西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卷一《去斯萬家那邊》的英文譯本在英國上市,這兩部現代主義鉅作,一上市便掀起各種話題,很自然的,書中四位作家也被這兩部鉅作給影響。 但從作者筆下我們可以看出,這四位作家的困境遠遠不僅是受到一戰的影響,吳爾芙數度感染疾病,無法工作,質疑自己此生是否能夠寫出真正的經典作品;艾略特深陷家庭和工作的繁雜事務,沒有時間和精神創作自己的作品,在前一年還曾精神崩潰;福斯特年少成名,但已經好幾年都沒有新作產出,文思枯竭,連自己原本構思著的印度小說也遲遲無法動筆;勞倫斯則是被自己的心性牽動,四處浪跡天涯,不斷尋求自己的伊甸園,也面臨著作品被批評導致收入匱乏的情況。 我們這些讀者將他們視為創作經典的大作家,在毫無依據的情況下將他們認定為文思信手拈來的天才人物,作者卻告訴我們,我們錯了。他們也跟你我一樣,苦苦掙扎於平常生活之中,時不時也會被壓力擊垮,勞倫斯和艾略特在寫出代表作之前甚至為了謀生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每一位都曾經懷疑過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我們以後知之明自然知道這些作品都成為經典之作,但當時的他們會擔憂評價以及銷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一直以來談論到作家的時候,我們似乎都迴避了作家們的擔憂和憂慮。 而作者的文筆極佳,雖然主軸是1922年,但作者也力圖讓讀者們對這四位作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他們的生平事...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85447.html )   讀完《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一直以來由於陸地的史觀,導致海洋以及和海洋相關的貿易的研究相較比較匱乏,但近幾年來海洋史觀的內容開始受到重視,台灣也出版了許多相關的書籍。 《馬尼拉的誕生》正是最新出版的其中一本相關書籍,書中通過探討馬尼拉這個城市的誕生,來研究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以及日本是如何形成一個三方貿易的中心,並因此影響整個全球的局勢。書中有兩點論述對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進行了顛覆,第一是「西方衝擊,亞洲回應」,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面對來到亞洲的西方國家,亞洲國家都只能夠被動的應付。但作者在書中指出這並非事實,當西班牙來到亞洲時,中國和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都積極尋求和西班牙更進一步的合作模式,日本更是藉由和西班牙管轄下的馬尼拉進行的貿易,逐步形成一個成功將權力收歸中央的近代國家,也擺脫了中國「華夷之別」的大中華中心主義,不僅要求和中國達成平等的外交關係,還建立起屬於日本自己的「華夷之別」體制。 作者反駁的另一個認知,就是中國和日本的中央和地方的對外關係必定一致的思維。中國就是一個極其顯著的例子,由於明朝和之後的清朝對海洋貿易的猶豫不決,導致中央對海洋貿易的態度一直處於封禁和有條件允許的搖擺狀態之中,但地方並沒有依據中央的旨意行事,尤其華南的商人(書中主要提及的是福建的閩客)。書中就有指出,這些福建商人,在沒有獲得中央政府和菁英的支持下,自行獨立地前往馬尼拉和日本進行貿易,甚至有些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中國人,還在馬尼拉定居下來,即幫助了馬尼拉的發展,也導致了馬尼拉的治安問題。 諷刺的是,正是因為這些福建商人對外進行貿易,為當時的明朝引入了大量的白銀,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朝的白銀荒問題。 而日本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尤其當西班牙剛來到馬尼拉時,日本地方大名的權力依舊龐大,他們也願意皆有跟馬尼拉的貿易來擴張自己的勢力。這就牽扯到日本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角力,即使之後德川家康成功建立起幕府,將大部分權力收歸中央,地方大名依舊想方設法獲得和外國貿易的機會。 從中國和日本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當時馬尼拉的局勢,從來都無法簡單的使用非黑即白的思維來斷定。包括西班牙皇帝和殖民地之間的權力拉...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圖片
      讀後感- 黃克先《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文:偉奇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就閲讀過作者黃克先的研究論文《「𨑨迌人」、「做事人」與「艱苦人」:台灣無家者場域內的行動主體》,書本前半部分内容可視為本篇論文的擴展。   其實我一直都很不願意翻開《危殆生活》這本書。知道作者是帶著使命感進行對無家者的研究,也瞭解作者深入無家者網絡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這樣的研究是必要的,因爲可以讓一般在社會秩序裏面的人得以一窺無家者生活的一角;另一方面對無家者的研究與分析,是否會加深一般人對這個群體的偏見,乃至污名化?   住房是人類最重要的基本需求,一個固定、方便的居住環境如同空氣,當你擁有它的時候你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你一旦失去它的話,就會知道它的可貴。就因如此,渴求可負擔、安全、自由的空間是所有人類的天性,但房價、租金的高企使得不少人必須要為錢出賣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勞力,這也讓很多人無法負擔,而選擇出走,露宿街頭。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會制定對無家者友善的政策,這出自一個不言自明的理由。無家可歸的人象徵貧窮、危險、犯罪、弱勢群體,這是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小學生都能給出的答案。消費主義、房地產業還有金融包括網絡成功令人類成爲整個建制的螺絲釘,這個過程可能還不到五十年。在此之前,過著流浪生活,不參與這場游戲是可能的,較爲原始的互助生活形式也不是那麽小衆。   回到對那本書的看法,其實我最怕看到的是《臥底老闆》式的結局,作者成功取得研究材料寫出書並為政府提供了建言,大家依然會回到各自的生命軌跡在裏面去。客觀來説這當然不是壞事,如果這本書成功對他們的生活起到正面作用的話。但仔細一想,還是會覺得挺無助的,有時候社會的塹就在那邊,也不是寫幾本書表一下態就能彌合的。   如果是我的話,我應該會寫一本無家者攻略,告訴街友們哪裏最好躺、哪一帶的公共厠所能洗澡、為各個公園的舒服安全程度打分之類的内容,可能對他們來説更有用。話雖如此,我還是很肯定黃教授願意去記錄這麽多的無家者的生命故事,在打字期間再次翻閲本書,也感覺得到這些故事的溫度。

老爸的笑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917685.html )   以笑聲抵禦現實苦痛 ——讀《老爸的笑聲》 文:俐彥   《老爸的笑聲》是一部由亞美作家卜婁杉在四〇年代時所著的鄉土小説,故事圍繞著「我」的老爸賽彌恩展開。主角一家是樂天的農民家庭,「 ...... 我們家的人都有點怪怪的,不過幸好我們仍有彼此。每天每天,我們全家人都會笑成一團。笑聲,是我們家僅有的財富。」家中常有各種有趣又荒謬的事情發生,像是四哥才十二歲就突發奇想要結婚、老爸把唯一的屋子當作新婚禮物送人、父子領著山羊獻禮給牧師卻弄巧成拙。 靈魂人物老爸愛耍小聰明、喜歡賭博又愛面子,他為了美酒差點賣了兩位不滿十歲的女兒、擅自決定用兄弟的椰子樹換得白馬、看到美女時總要揩油,各種小奸小惡族繁不及備載。老爸幹盡各種荒唐事,自小跟在他身旁的「我」自然不是省油的燈,五歲就把酒當水喝、擔任老爸做壞事時的最佳助手、遇上任何事都能處變不驚(除了老爸出軌被抓包時)。當馬努爾叔叔和爺爺陸續登場,你會瞭然 ——只能説虎父無犬子,這一家的男性成員體内都刻著相同的惡趣味與大男人主義基因。 在這些看似荒唐歡樂的故事背後,其實暗藏作者卜婁杉對故鄉的深切關懷與菲律賓人民的血淚。卜婁杉因菲律賓的生活困苦難耐而前往美國,但在美國依舊遭受剝削及歧視。他在一次應徵加州工廠職缺的等待過程中,寫下這本小説的同名故事 < 老爸的笑聲 > ,後來投到《紐約客》( The New Yoker )並獲得熱烈回響。當時烽火連天,菲律賓人民飽受殖民之苦,這樣一部首次 「 以 『 人 』 的身分 」 書寫菲律賓人的作品,加上幽默風趣的筆調,自然引起菲律賓讀者的共鳴。 書中處處可以窺見那個時代的菲律賓社會實況,例如 < 士兵齊步來 > 。這一篇是書中少有的,氛圍較憂鬱低沉的一篇,描繪出士兵們退伍後心靈受創的情景。大哥波隆與另外兩名倖存的士兵從戰場上歸來後鬱鬱寡歡,三人性格變得古怪,只願意與彼此同行。於是,老爸開了一家退伍軍人專用酒鋪,只供三人飲酒作樂。後來村中來了更多的軍人,酒鋪成為他們忘卻戰場殘酷的小小天地。 < 老爸之樹 > 中也可以看見當時菲律賓鄉村居民們對法律的不滿,故事中老爸最終靠著機智與運氣在這...

大疫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92059.html ) 人生裡總會有些作家你看他的書長大,每次他出新書總是會買,讀過他的每一本書。   近日讀了駱以軍的新作《大疫》,剛好也在開車上班時聽了他上蔣亞妮podcast的訪談。駱以軍是說故事的高手,他的“長篇小說”更像是無數個故事的集合,駱以軍擅長書寫從日常生活裡各種隨手可得的內容取材,無論是新聞還是那種私底下打屁聊天聽來的奇聞異事,從NBA的籃網三巨頭到鬼滅之刃,因此長期閱讀駱以軍的小說,每一次當都像是一種人生的複習,被提醒近年發生了什麼事。   然後駱以軍會將這些私密的故事放到一個巨大的框架裡,這次是Covid 19,小說虛構病毒變得超級厲害,人類滅絕最後只剩下數十人,訴說自身在原有文明世界裡的位置。   駱以軍在不同的訪談裡重複提起兩年前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件,從一個讀者的角度樂見他脫離臉書的爭執,精力回歸到小說的創作上。駱以軍對這件事自然也是有話要說的,那一個事件加上這本小說就是一種對現實的反諷,在這個時代在臉書上必須要寫正能量扮演某種討好的偽裝的人設,真心話和一點誠實的批評只能藏在(沒什麼人讀)的長篇小說裡。   我唯一有所保留的是,駱以軍再一次將真實裡的人物寫入他的小說裡,而且不是“影射”或“對號入座”,而是直接寫出該公眾人物,而且對方也不是總統這種掌握絕對權力的人,如作者自己在小說裡所說,是一個集體暴力的受害者。或許對方不會讀駱以軍的小說,可能她身邊也不會有人拿著這本書去和她說“妳看駱以軍寫你”,但在沒有被確保經過當事人的同意下,閱讀起來仍有一種不適,這反而是駱以軍所批判的,他自己拒絕窺視未被授權的私密,但反過來卻任由自己書寫他人私密的相關。駱以軍在訪談裡提起他們那一代讀現代主義讀到有點壞掉,如果真有此事,我認為病狀似乎是或許基於現實裡受到的壓迫,而在創作時會過度抬高作者的權力位階,好像基於“創作”之名什麼都能寫,而沒有受到任何倫理邊界的限制,這問題在那一個世代的男性作家並不罕見。   《大疫》反映出的是一種第三世界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焦慮,即使是駱以軍這樣華文世界頂尖的作家,其作品對西方社會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不執著於“寫自己的東西”這件事情的話,我們在這時代大可...

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

圖片
    讀完《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 之前看到這本書的英文原版The Polymath就有興趣想讀,但由於我讀英文書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就暫時擱置,中文譯本的出現倒是讓我無需再猶豫。 本書是對歷史上的通才進行全盤的考察,從他們出沒的時代以及地區,還有他們涉及的學科,來探討通才出現的原因。書中主要談論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領域化時代的通才們。其中一些是我們耳熟能詳,比如說達文西自然榜上有名,他跨越學科的事蹟只要對文藝復興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但書中也有指出達文西作為通才的一個嚴重缺點,就是毫無耐性(這也是出了名的缺點),常常在研究某項學問或製造某些藝術品的中途岔開去做其它事情。作者甚至提出「達文西症候群」的說法,用來指稱那些因為興趣駁雜導致無法成書或無法完成研究的通才。 另外一些則是因為某項成就大名鼎鼎,導致他們作為通才的身份被遮掩,其中一個就是達爾文。作為《物種起源》作者的他以演化論聞名天下,但我最近在閱讀Darwin's Most Wonderful Plants才發現他在植物學上一樣有卓越的表現,提出許多開創性的概念和見解,甚至留下許多直到現代才得以回答的問題。而他對地質學和動物學也有相當的研究,其文學能力在《物種起源》一書也廣為人知。 當然書中也有提及許多其他通才,包括博柯和桑塔格等等,我個人覺得單單閱讀這些通才的經歷已經是一種享受了。 另外,書中也有檢討通才在現代化領域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畢竟無論稱之為「通才」還是「博學者」,同時學習不同學科內容的人常常都會被質疑是否會「樣樣通樣樣鬆」。而從歷史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學問是逐漸朝向「專門化」而去,現代的學者可以要在某個特定的領域花上至少十幾甚至數十年的歲月才能夠有所成就,也難怪通才是否還能夠在現代社會作出貢獻會成為一個問題。 書中就有提及區分通才的幾種方式,其中一種就是將通才分類為「被動」和「主動」:被動通才只是知識廣博,但卻沒有創造出任何新知;主動通才除了知識以外,還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看出彼此的聯繫,並就此進行連結,創造出新的概念或學問。這也是作者認為即便是在學問極度領域化的今天,通才依舊有其價值的原因。 也因此即便是在經歷資訊革命後,任何資訊信手拈來的這個時代,作者依舊認為不需要對通才的未來感到太過悲觀,他也用當代學...

感情百物

圖片
  《感情百物》是小說家張亦絢對她的生命中一百個物件的感情用事。書中讓我較印象深刻的物件有:月經正好棉、 CD 歌詞本、電影票票根、感情的摺紙、 OKOK 綳、某書店收據…… 一開始閲讀的時候,是被某書店的收據吸引,才緊接下去閲讀其它的篇章。每一篇文的篇幅雖然並不大,可是也足夠將那件物件的價值和意義述說出來,而每一篇文都附有物件的照片或有些已經找不到的物件會名為 「 物已不存 」 之類的字眼,讓人覺得有畫面感。作者筆觸和記憶都是深刻而細膩的。因為我覺得能將身邊的物件累積成百物收藏起來,接著再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並且記得該物件賦予的每個情感時刻,還是很考記憶和情感表達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自己以前也有遇過和買過不知名物件的習慣。例如當時小學很興起收集的橡皮擦、寫滿密密麻麻文字也捨不得丟棄的筆記本、網購了一小包的吉他撥片、壞掉的蘋果手機、那杯名字特別的鷄尾酒……這本書好在於它能夠將我們日常所忽視的物件都記錄起來。微小的物件總是容易被忽略,所以人們可能會有一種錯覺認為物件越小越能夠啓發意義和價值。可是其實大的物件也有賦予生命的意義,無論物件大或小,都能成 為一種記憶。 讀完《感情百物》其實 有 另一個感悟,人還是感情飽滿的生物。明明丟棄比收藏容易得多,明明忘記比記得容易得多,但我們卻偏偏喜歡收藏,無論是物品或是人。 還是會 喜歡任由那記性好的特性在生活中游走。不過有些保留是美好的,但有些保留可能有時候還是不經意成了一種自傷。

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90443.html )     近日掛名推薦了《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的台灣繁中版,台灣貓頭鷹出版。   幾年前季風帶在台灣開始做出版時,就有想要出這本書的中文版,結果發現版權已經被貓頭鷹買走了,結果疫情過去這本書的繁中版面世,貓頭鷹的編輯來找我掛名推薦,這樣繞了一圈也是有緣。   這本圖像小說的英文版當初出版時造成很大的轟動,在草根也賣了很多本。作者Sonny Liew是新加坡知名漫畫家,在英文公知圈也算相當活躍,對行動黨政府長期以來也抱持較為批判的態度。   如果對新加坡的近代史有些概念,會知道新加坡在建國之前的左右對抗是十分關鍵的,左右新加坡歷史走向,對新加坡的影響至今依然非常深遠。要對新加坡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有深入的認識,是無法繞過這段左右對抗史的。Sonny Liew在這本書裡以圖像小說虛構的形式,重寫了那一段歷史,挑戰行動黨的官方史觀。   (“陳福財”是英文源流背景作者虛構的角色,但在當時新加坡華社真的有一位專畫政治漫畫的“漫畫之王”,"歹羊"--楊文穎,1914-1977,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很多,本書相當有趣,就算是對新加坡歷史毫無概念,單純當成一本漫畫來看也可以讀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原因是台灣出版關於新加坡的書大都是從新加坡官方立場出發,(如李光耀吳作棟回憶錄之類),但對不同的立場的新加坡作者的書,無論是公共知識分子還是在野黨政治人物,卻出版得非常得少,這造成台灣社會和媒體對新加坡的理解非常扁平刻板片面和趨於單一,任何關於新加坡的討論也易流於粗淺和兩極。   因此樂見這本《漫畫之王》在台灣出版,這本書的中國版是有刪節的,(因為關係到共產黨的歷史),在台灣版得以忠實完整呈現,也再次突顯台灣出版自由的可貴,和其在華文世界的重要性。

我在吉隆坡開民宿的日子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879112.html )   如果你是個喜歡體驗不同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愛好者,那民宿很有可能是你優先考慮的住宿類型。除了將屋子打掃乾净、確保屋內設備齊全可操作,用心的民宿主人還會親自接待遠道而來的住客,並向他們介紹當地文化和道地美食,讓他們感覺賓至如歸,進而對當地留下好印象。《我在吉隆坡開民宿的日子》的作者林把一正是這樣的一位民宿經營者。 《我在吉隆坡開民宿的日子》收錄了三十六篇她在經營民宿期間遇到的奇聞趣事。這些故事裡的住客大部分都熱情而開朗,帶著各自的禮物 ——兩張自己製作的金屬爵士樂 CD 、被誤認為零食的藥材或退房前特意噴的香水。作者提到,法國住客總會在離開前在室內噴上香水,這大概也符合大衆一般對法國人浪漫、優雅的想象。三十六篇故事裡有作者和住客愉快的回憶,但也記述了一些讓人覺得傷感的故事,例如二〇一九年時特意到吉隆坡逗留一夜的香港女孩。 「我只想安靜地度過今晚,祝我自己生日快樂,也為香港祈禱。」 這本書在疫情期間出版,想必久未旅行的讀者也會藉著文字想起自己出游的美好回憶吧。作者的文字自然生動,故事中住客的外貌特徵和性格都躍然於紙上。每一則故事的篇幅不長,沒有強加的寓意,適合在疲憊的一天結束後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