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他人之痛苦
最近讀了由蘇珊.桑格塔著作的「旁觀他人之痛苦」,陳耀成翻譯,麥田出版。此書主要探討著兩點,第一點是「反戰」,第二點是「攝影倫理」。
作者先以「反戰」為核心點展開討論,對戰爭中產生的暴力,死亡,榮耀,傷痛,草菅人命與虛妄展開探討及更深入的批判。作者也一直在探究世人到底對戰爭有沒有徹底的反省呢?對「反戰」這一主義有沒有貫徹始終,有沒有更更更更徹底的堅持與反戰思維?無論現代或是從前,我們對戰爭(即將發生或已經正在進行的)的體驗與感悟,是變得麻木了?還是只是犬儒了?抑或是戰爭實在是離我們太遙遠了(地緣政治與時代的距離),我們能開戰的只有「社媒」上的戰爭?也或許是因為現實世界裡,戰爭不在身旁,存在於好幾十萬公里之外,無關自家門前雪時,對戰爭的感受與想象都是「超現實」的,大概就像發生在電影中的那樣,如此的遙遠及不現實,對戰爭才會如此無感吧。
而這正是作者想要批判與提醒世人的。戰爭隨著時間空間的流動與變化,安逸於虛假和平裡的我們,對戰爭的想象與發生,對暴力的態度視若無睹時,戰爭也逐漸「榮耀化」,「新聞化」,「娛樂化」。而觀看「戰爭」的我們是否也變成了冷眼旁觀的群體,這正是「旁觀他人之痛苦」。對戰爭世人變得麻木抑或是事不關己,連憐憫都可能是虛偽的。
所以當作者對「戰爭」進行批判與哲學思考時,一再提醒著世人正視對「戰爭」,「反戰」的態度。小至我們對平常周遭流血暴力的發生,大至國家爆發危及生命集體的戰爭事件,也提醒著身為人類,體內原始的對血腥,嗜血的渴望與好奇。都會影響著我們對「戰爭」的理解與認知,這也是作者急切要做出的提醒之一。
其二是「攝影倫理」。隨著科技技術上的發展,攝影技術逐漸完善,攝影的取得方式與意義思考也趨向豐富與哲思性時,作者對攝影在戰爭中的呈現方式也有了更高的探索與批判(其力道比文字與繪畫更甚)。作者以「戰爭攝影」史的一開始,從批判攝影是為戰爭,政府,軍國主義而服務,到現今攝影是為新聞收視率,為報業,為小報雜誌,為觀眾服務的。攝影不是沒有理想主義的一面,但不容否認的攝影天然存在的「客觀真實」的意識,都讓「攝影」這一藝術形式在大眾眼裡走向「威權與不可否定化」。作者批判有目的性的「攝影」會對觀眾讀者們誤導出一個虛假的「幻像」與「虛構的真實」。同時作者也批判與思考「攝影」與「觀眾」之間的相互關係,觀眾對日趨真實,且應接不暇的「戰爭攝影」是怎樣的一個心態;而「攝影」這一形式在現代的科技助燃之下,「攝影」也不再「真實」了,那對現代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我想這一點可以從我們現代的社交媒體來觀察就可知一二了。
總結來說,此書其實算非常的易讀。對於反戰與戰爭的哲思與批判都非常不錯。對於攝影這一藝術載體,作者也有透過了文字與繪畫的藝術形式展開討論,其比較與與分析值得當代的藝術創作者們去反思和學習,尤其在「新自由主義」的時代,何者能進行創作,何者不能,都是值得學習的。
但我想,此刻閱讀此書最大的意義,在於「暴力」這點。無論是戰爭上的暴力,還是透過「攝影」觀看到的暴力。「暴力」似乎一直存在於每個個體之內,人類的潛意識似乎都是血腥暴力的。這也是我從書中能感受到作者最為憎惡的,也是被作者一再提醒的。無論是在和平的年代裡,抑或是戰爭時代,暴力一直都存在著,不曾被磨滅,而是等待著被召喚。觀其現代的網絡生態,輿論間的暴力是否會延伸成現實中的暴力都是需要被警惕的。
尤其在最近中美台的紛爭當中,我看到了很多相互挑釁的詞語和暴力的論調,簡直是層出不窮。說來懺愧,我自己似乎在不知不覺中也成了這樣的人。想起桑格塔的反戰思想,我想在現實生活裡大家都不希望有戰爭,但在國家政治上,在不如意又平庸的生活裡,潛藏在人體內的「暴力」就像隨時要掙脫開束縛一樣。有時覺得,在最危急最需要「反戰」的時刻,反而「反戰」這一思想竟離我們越來越遠,和平淪為口號。那在現實生活裡,我們能做寫什麼呢,「反戰」思想在這樣的年代如何呼籲提醒世人,我想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和做的事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