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545067.html )
讀完《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如果真的要嚴格定義的話,散文是有廣義和狹義的分別,但當然,通常我們提及散文,都是在談論狹義的散文,其定義為「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
「結構鬆散」是一個重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散文並不是一個太過正式的文本,所以它僅可天馬行空,內容也無所束縛,作者想要寫些什麼主題都可以,非常的私人,也因為私人,因而平等,創作者和閱讀者都不需要太高的門檻。
但這並非代表散文是「隨便」的文本,好的散文和不好的散文之間還是有一道明顯的鴻溝,我認為這不僅僅只是文筆、技巧的問題,還有就是散文的主題是否「真實」。這裡的真實並非指記述的事情都要事無鉅細統統確保無誤,那反而不叫散文了,可以是記錄、論文、傳記,但就不會是散文。
對我而言,散文的真實在於作者當下的心態、作者看待事物的感情、作者的思緒等等,散文因為私人而自由,但也因此有其底線。如果創作一篇散文還需要生搬硬造,甚至撒謊連篇,那不寫也罷,純然欺騙自己欺騙讀者。
而上一次的馬華當代散文集已經是2013年出版的《與島漂流: 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相較之下,這次僅僅只挑選2013至2016年這四年的散文,未閱讀前不免也讓人擔憂其中的散文素質如何。當然閱讀之後自然不會再有這種感覺,入選的作者年齡、職業甚至生活環境都大相徑庭,主題也百花齊放,有談論鄉愁、和家人的相處、悼念故人、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體驗等等,當然也免不了從顯微處探討國家大事的議題。
我個人很喜歡的是後來被選為作為書籍標題的〈爬樹的羊〉,作者是陳湘琳,從她的中學老師談起,最後探討在我國種族不平等乃至教育不平等的問題。作者最後用「爬樹的羊」來形容我們馬華人,「順服的、逆著本性,艱難地爬上了樹」。
《羊上樹》原本只是一個傳統的相聲段子,意指羊爬樹是不靠譜的事情。但我查了查,發現在非洲摩洛哥的沙漠地帶,因為草原和低矮灌木的匱乏,羊真的需要爬上樹吃葉子以求生存。作者的比喻不僅符合我們馬華人的現況,還無意之中(或者有意?)和自然相符合,讓我不免大為嘆服。
但作為書籍的標題,我不希望爬樹的羊僅僅是一種悲哀的象徵,好像馬華文學只能很無奈的違反本性「爬樹」以求生存。確實我們存在遭受打壓的情況,但我相信至少在文學裡,我們還是有所選擇,即使我們都是爬樹的羊,至少在爬樹的旅途中,我們可以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