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列車男女

圖片
    最近讀了牛油小生的《列車男女》。《列車男女》分為兩輯,一是 寫下搭乘 地鐵 、 巴士、飛機等交通工具途中 見聞的「列車男女」,二是紀錄霾害期間所思所想的「 PSI 筆記」。 這本書劃分文章的方式十分有趣,輯一為呼應列車主題,以 「 X 號車廂 」 為區隔;輯二則是類似於日記,開篇便注明日期、時間以及當下的 PSI 指數。由於每一篇文章皆各自獨立且篇幅較短,適合搭乘公交時閲讀,而我正是在幾趟通勤及出游途中讀完這一本書的。 作者牛油小生出生於柔佛, 大學畢業以後便在 新加坡《聯合早報》 擔任 記者。「 在島國工作的 柔佛人」 這一 身份 促 成 了一部分 「列車男女」的內容 。 作者對巴士發車時間不穩定的無奈、冗長的關卡隊伍中被尿意襲擊而回頭的困窘、徒步走過長提的疲憊,相信能夠引起同樣在島國工作的大馬 遊子 的共鳴,也 讓 不曾體會的 讀者們看見赴新工作的大馬遊子的辛酸 。 同時,記者的身份使他常常將目光投向社會與政治之上,全書不時穿插各種當時的新聞,展現出作者自身對於社會人文的關懷。 書中對列車內人事物的描寫,如孩子們童真可愛的言語、那些插肩而過引人遐想的女孩、情侶卿卿我我的粘膩等輕巧而細緻。雖然書名是《列車男女》,但不得不說作者對女性的特寫遠多於男性 ——這裏並不是想上升至諸如男性凝視一類的指控。我想,我們總會期待在高度重複的無聊日常環節中遇見小小驚喜,稍微讓日子有些色彩,就像是作者遇見了那讓他的一天充斥卡其黃的 40 號車廂女孩吧。就祝我們明天通勤路上好運囉。

阿都拉傳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75652.html )    最近讀了由熱帶出版社出版,阿都啦 . 賓 . 阿都卡迪爾 . 蒙西( Abdullah Bin Abdulkadir Munsyi )所著的自傳,楊貴誼翻譯的《阿都拉傳》。 此書的作者阿都拉( 1796-1854 )誕生於馬六甲,是阿拉伯人與印度人的後裔。 他的父親薩爾霍 . 阿都 . 卡迪爾跟隨他的父親來到馬六甲,是第二代馬六甲“移民”。其作品有《阿都拉傳》,《阿都拉遊記 - 吉蘭丹之部》,《新加坡焚城記》;他也編輯過馬來民族史上的重要著作《馬來紀念》( Sejarah Melayu ),以及由淡米爾文翻譯的《葛里拉和達美那》。阿都拉本身精通馬來文,後來又逐漸學會了印度斯坦語(烏爾都語),和英國人學習了英語。精通多語的優勢,對阿都拉的職業生涯幫助許多,他能和在殖民地的英國知識份子們討論學術與翻譯經典作品,在那個時代能有這樣能力的穆斯林裡,阿都拉似乎是個極少數。可在內文中看到他是被馬六甲和新加坡爭相拉攏的人才。 而看完《阿都拉傳》後,我對阿都拉個人的意識形態,和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的個人看法較感興趣。尤其是阿都拉對 “英國”這個殖民地政權的先進文明的激賞的同時,卻對馬來人這個群體(用“群體”指稱“民族”,是因為用“馬來民族”這個概念似乎不合時宜,馬來民族主義當時還沒有崛起,書中也並無提及任何民族主義的內容)和墮落停滯的馬來皇族們进行非常嚴厲的批判。把他這種言論放在現代的馬來西亞社會中,算是個“過激”的言論了。 有趣的是,對馬來人群體與皇族的墮落與文化停滯,阿都拉並無把此歸咎於英國的殖民政權。這與現代討論殖民政權對被殖民地的文化影響與迫害等探討觀點很不同,當然這並不是說阿都拉的思想比現在的這類的討論開明或超前,只是他對英國這個殖民政權的看法似乎是 “逆來順受”的。包括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新加坡蘇丹胡新 . 沙與天猛公進行無理的單方面強迫接受新合約,改變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給蘇丹與天猛公每月薪俸條件等手段,阿都拉似乎對此是非常無感且无动于衷的。 或許源於他雖是一名穆斯林,但在血統上不是馬來人的原因(如第一段提到,阿拉伯人與印度人的後裔,混血兒),在當時這樣的血統確實會讓他感受到社會的邊緣與孤立。 作為一名穆斯林知識份子...

獨裁的異議、從雅典民主、羅馬共和到近代獨裁的思辨

圖片
  在寫此書評前,我看到當今現象就是許多人把政治傾向分為「民主自由陣營」與「共產集(極)權陣營」,而雙方都指責其缺陷與不足,更有者倫為天秤的極端,即“自由民主大法最好”/“共產集(極)權就是無敵”,這蠻令人莞爾無奈。 現在拋下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究竟民主是不是最棒的體制?而獨裁真的有大家想的那麼爛? 此書就古希臘雅典城邦社會的民主制度的歷史展開討論,從家世財力衍生出階級制度而使權力不對等的社會對立導致平民擁護的獨裁(僭主),而僭主的世襲漸漸產生了人對權力的濫用而演變成「直接民主」的制度。因為「直接民主」導致了為了把某某人流放而產生的民粹;而在某一時期橫空而出,擅於演說的魅力型領袖,若他們在一時錯誤的判斷那將會把那些擁護他的城邦帶入了萬劫不覆的深淵。簡單來說古希臘城邦的「直接民主」制度存在了很大的隱患。 而古羅馬的共和制度則比古希臘的民主制度來的優異一些,更主要的是在於他們的「分權制度」。而他們的分權制度可以分為 -公民大會/元老院(貴族)/獨裁官(dictator)。有趣的是獨裁官在國家僵持下一個決策而苦無法做決定的僵局下就會由此官來裁決判定國家的決策;而古羅馬人注重傳統,心系國家的概念下使得這樣的共和制度延續了很久的平衡。因為複雜的分權機制導致了其他因對獨裁官的權力過大感到疑心重重而三不五時就會彈劾獨裁官,並且在哪個時空背景下戰爭不斷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而衍生出了帝制。在帝制下的古羅馬時代因為元老院不滿皇帝權力過於集中,發動了許多暗殺皇帝的事件。 在討論到近代歷史,從法國大革命,德國民族國家的崛起,世界第一二次大戰的脈絡來展開討論。近代的民主獨裁更加的分明易懂,尤其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獨裁者的下場都很慘烈故不做太詳細討論;此外此書也簡單概括了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名為共產實為史達林獨裁政權的脈絡。 在現代社會作者則對「數位霸權」感到憂心忡忡。尤其武漢病毒的封鎖氛圍更加展現了民主(可議論)與集權(中央一刀切)決定封鎖與否更加顯現了民主與集權的差異點,從事後諸葛來看我們當然知道封鎖是一則猛藥,但分段式開放才那是較為溫和的處理方式。而在數位時代數位科技發達時人類就不會更加仰賴數位資訊判斷而懶於思考全權交由數位資訊決定? 民主其實只“比較好的民粹制度”,獨裁也需要很優秀的領導人才能讓民心所向;但是歷史上的教訓權力總使人腐敗,分權(共和)也許更加適合現在體系,但共和制度互相...

書店不死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75651.html )     《書店不死》講述的是作者石橋毅史探訪日本不同的書店,並寫出關於各書店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當中就有勇於挑戰現況的女人──原田真弓一手創立的日暮文庫、爭論的男人──淳久堂書店.福嶋聰與電子書時代、閱讀的女人──井原心靈小舖,支持井原萬見子的動力、脫離常軌的男人──前澤屋書店店員.伊藤清彥的隱遁、化為星星的男人──前書店店員.伊藤清彥今後的動向、施比受更有福──定有堂書店.奈良敏行與贈與論、徬徨的男人──巡禮那些缺乏特色的書店、問題之男──千種正文館.古田一晴的獨到之處。 書中帶出了書店就業人員的心態與責任,就誠實而言,經營書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書名取為書店不死,我想這也是意味著如何將書店的奄奄一息,努力經營得屹立不倒(不死)的意思。這本書當中有個值得探討的議題——電子書取代實體書。雖然現在還是可以看到實體書的存在,但隨著科技的趨勢越來越發達,誰也無法預計若干年後實體書還能不能夠在市場上售賣,在生活裡可見。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接下來在後記其中一位書中的主角原田真弓就提出了解決方案——「門面」,即是對一本書進行更多的闡述,向讀者述說一本書的優點和意義,讓讀者更深刻地瞭解紙本書存在之必要性。但如何實行和如何有效地傳達,效果是否見效,始終還是個未知數。 無可否認的是書店的存在的確賦予一些人更多的精神寄托,如書中所說獨立書店與其他書店不同在於它涉及各種議題,如社會議題、女權運動、社會運動等等,它是一個能夠賦予生活更多養分和意義的場所。對我而言,任何獨立的人事物都是難以被別人瞭解、稀有,但卻是值得被看見的,獨立書店也該是如此。

查令十字路84號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73740.html )   看了中譯版的《查令十字路 84 號》。 這本書是由圍繞著身在紐約卻嚮往著英國的作者海蓮·漢芙( Helene Hanff ),位於英國倫敦查令十字路 84 號的馬克與柯恩書店經理——法蘭克,和他們周遭的其他人們於 1949 到 1969 年間的書信內容匯集而成,整本書只有一百頁左右,非常輕薄。 我對於文青和愛書之人的情感理解有限,無法像他們一樣表達為何他們如此深愛這本經典讀物,但我依舊能感受到閱讀這本書籍時的美好和愉悅,在最後幾篇信件內容中看著人們提及法蘭克先生的逝去也難免感受到頗為強烈的悲傷。 由於書籍篇幅不長,閱讀到一半時很難相信這在當時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也逐漸在閱讀時稍微注意那些信件上所標註的日期和年份。雖然不至於讓我感歎他們之間的友誼,但偶爾仍能感受到他們收到對方信件時的驚喜和愉悅。 雖然是經典讀物,這本書卻非常適合平常較少看書的人群開始閱讀。現代人大多對於其他人的信息聊天記錄極具好奇心,而這本書主要由作者和法蘭克等人的書信內容編織而成,雖然形式上更接近窺探他人郵件,但跟社交軟件上的聊天信息也沒太大區別,相信這點能讓現代讀者非常好接受。 這本書看不到一半時,就很容易如譯者陳建銘所願,讓人迫不及待想開始閱讀英文原版,並不是翻譯得不好,而是想看看那些逗趣幽默的文字原來的樣子,也更能體會他們閱讀彼此信件時的心情。 而讀了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哪天到倫敦旅遊時,也能很文藝地坐在早已成為麥當勞的查令十字路 84 號假裝多愁善感一番。

改朝換代,理想崩盤——馬來西亞的威權反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74497.html )   讀完《改朝換代,理想崩盤——馬來西亞的威權反撲》。 2018年5月9日是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該次大選最後爭議的內容,就是不斷提倡改革國家的希盟,卻跟馬哈迪聯盟,並推尋馬哈迪為自己政黨的首相候選人。先不提希盟和馬哈迪之間的恩恩怨怨,希盟一直倡議要改革國家的問題,包括司法不獨立、媒體言論受控、社會言論受禁錮、首相權力過大等等,都是在馬哈迪任內導致的結果。但為了所謂的「改朝換代」,希盟以救國之名讓馬哈迪再次回鍋擔任第七任首相。 可惜的是,希盟顯然高估了自己制衡馬哈迪的能力(或單純沒有預料到馬哈迪權謀功力之深厚),在馬哈迪再次上台後,非但無法阻止馬哈迪主義的捲土重來,反而許多在宣言裡提及的國家改革議程也被馬哈迪以及其黨羽或明或暗地擋下。 其中最嚴重的衝突,當屬馬哈迪的繼任人選,原本協議好馬哈迪兩年後就會辭職讓安華繼任首相,但馬哈迪出爾反爾,導致希盟在執政後期陷入權鬥的泥沼之中,最終馬哈迪在高看自己威權的情況下,悍然離職,導致喜來登事變,希盟22個月的執政就此結束,也同時失去許多選民的信任。 更糟糕的是,希盟在大選時為了自圓其說,不斷紡織各種救國神話,也用各種宣傳輿論來洗白馬哈迪,甚至不惜將反對馬哈迪任相的希盟支持者也打上反對改革、協助國陣的標籤,即便是中立選民,也被他們各種污名化以及抹黑。可惜當時主流公民團體不僅沒有指責希盟的做法,反而跟隨希盟的大局論翩翩起舞,實在可嘆。 而群儀社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成立,創立者是「馬來西亞拒絕貪腐和獨裁領袖」聯合聲明的幾位發起人,他們號召跟他們有理念相近的社員加入,並希望可以讓公民社會保留獨立的聲音。群儀社的英文名字為Agora Society Malaysia,而Agora是古希臘的一處市政廣場,對所有公民平等開放,在這個場所,所有古希臘人都必須遵循人人平等的理念,因為他們相信政權應當是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數人受傷。以Agora來命名,顯見群儀社對自己的期許。而成立後群儀社社員也不斷發表對國家公共事務的討論以及批評,也期望群儀社的努力能夠提升我們國家的公民素養。 《改朝換代,理想崩盤——馬來西亞的威權反撲》則是群儀社其中9名社員從自己的領域出發,對希盟22...

直男癌病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06348.html )   此書收錄了10篇小說,寫的都是一些直男的症狀。書中自以爲是/自我感覺良好與自我陶醉無敵的尷尬直男,此書穿插了許多十分直白露骨的色情性愛的敘述,但往往更很夠顯現直男們藉由性愛來展示他們在床上的掌控欲與掩飾現實生活中的失敗,我認為明喻暗諷得十分恰當。 而小說也藉著直男的故事寫了左右當代意識形態發展,星馬歷史,離散華人,中國近代史的脈絡,雖然只是短短幾行字但也足見作者對近代歷史的底子有一定的認知而不是憑空捏造。除此之外因為作者把自己本身投射在小說裡所以可以藉由這十篇小說淺淺的碰觸到一些身分認同的議題,譬如馬來西亞華人被視為外來者/英國求學被視為亞洲群體/新加坡生活被視為他者。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一篇的「路過」,尤其藉由一場降頭師夢去明諷那些跪下來選擇去“舔”而獲得權勢的政客,尤其那一段「將永遠屈服在降頭師的屌」,這一段寫的真的太貼切。 另,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書本的直男主角們都是較為富裕菁英階層的直男,可能現實生活中那些草根階層的直男沒有太多令人尷尬的直男癌,或說他們要為生活奔波而故事都雷同所以沒什麼好寫的原因吧。 此篇小說時而輕鬆愉快,時而沉重壓力,但常常政治不正確與色情泛濫,我覺得直男們可以來讀一讀,以避免去做那些令人直接標籤他們為「直男癌」的行為。

醉舟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19tpc00482uah1.iyp.tw/product-detail-3270020.html )   讀完《醉舟》。 這已經是我閱讀的第三本朱嘉漢小說,從拿到手上便開始閱讀,僅花一晚上時間便一口氣讀完,由此可見小說的精彩程度。這本和之前的《裡面的裡面》一樣,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同樣涉及到台灣左翼人士抗爭的歷史。小說內含三篇小說,一篇中篇、兩篇短篇,書名則是以中篇的名字為名。 作為歷史小說,不免要探討到虛構和現實的界限,而其中〈醉舟〉的阿亮,其原型為台灣日治時期作家的翁鬧,從來沒有涉及到左翼的抗爭當中,但在作者的虛構之下,卻讓他不僅成為左翼的重要人物之一,更隱晦地將中日戰爭的因素歸咎於他的計謀,是他為了讓蘇聯重視東邊的組織而刻意施展的手段。 可是就如我在《裡面的裡面》書評中有提到的一樣,虛構並不代表就會減少小說的張力,也不代表就因此不夠「真實」。反而就朱嘉漢一直以來的作品可以看出,這種虛構賦予了文學上更多的真實存在,讓作者可以在作品中探討更多更深入的議題。 在《裡面的裡面》,作者也虛構了「意識」相關的能力,阿信能夠將自己「折疊」進意識的深處,裡面的裡面;其兄阿仁可以通過交談將自己的存在抹除在眾人的意識之中;而其姐潘笑則可以在夢中用意識追踪兩個弟弟的存在,並在他們緊要的關頭稍微帶領他們遠離危險。在《醉舟》,虛構的卻是「時間」相關的能力,在〈醉舟〉和〈光影〉中可以窺見未來的角色,以及在〈馬場町刑場上變成雕像的女子〉可以通過遊走於時間的空隙拯救他人的楓。 通過這種虛構,卻對比出現實中那沉重無比的真實,《裡面的裡面》的阿寬最終以自己意識教養出毫無教養的孩子;《醉舟》裡能夠使用時間能力的角色們,最終依舊沒辦法抵禦時代的洪流帶來的改變。但他們真的失敗了嗎?他們想要建立的國度,是否真的已經是毫無可能的奢望呢? 季風帶曾經邀請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黃琦旺博士開了一門「文學的時空」的課程,在課程中,黃琦旺博士就曾經探討到文學的真實,並指出「作者提供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以便讀者思考他自己的語言。所以想像的世界,對讀者來說,反而成了內在最深的真實。」也就是說,正是因為虛構,才能夠讓讀者在想像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內在,而這種反思,對讀者而言,就是最真實的一面,我甚至認為這比我們個人所經歷的現實都還要真實。 在這種情況下,朱嘉...

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365520.html )   讀完了「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 。由戴維信所著,鄺健銘翻譯,季風帶文化於 2019 年出版。 還記得小時候,我對印尼的印象一直停留在 “排華”這一關乎自己身份族群的重大深刻印象當中。小時候聽到印尼,立刻想到“排華”也是無可厚非的。歷史回憶裡的“排華印尼”,電視劇新聞中看到的“落後印尼”,現實生活裡遇到的“ kakak 印尼(印尼女傭)”。可以說我的生活經驗裡其實印尼和我非常靠近,如同地理位置上的一樣。長大了之後對政治社會等課題有更多的興趣了解,對印尼的印象大概也只增加了“亲民的素人總統佐科維”和“印尼經濟增長比以前強勁了喲”之類的碎片化了解。 談回此書。作者主要探討的方向,是印尼自威權領袖蘇哈托下台後的 「 後蘇哈托時代 」 民主化時期進行研究。作者以三個階段共三章探索不同時期的印尼,分別為 「 革新時期 」 ; 「 滯緩時期 」 ; 「 對立時期 」 ,討論民主化開始後的 「 後蘇哈托時代 」 的印尼在 「 政治概況 」「 政治經濟 」「 身份政治 」 面對種種障礙時出現的的反復,矛盾與掙扎。 也因為此書探討觀察的時期是以 「 後蘇哈托時代 」 的二十年( 1998-2018 )作為研究方向。因此對強人領袖蘇哈托的 「 新次序時代 」 探討的面向較少。非是作者認為探討蘇哈托統治下的 「 新次序時代 」 不重要,是在於此類的學術研究已足夠的多了。而 「 後蘇哈托時代 」 的二十年內出現的深刻轉變與重大走向也足以值得討論與反思印尼作為新生之 「 民主政體 」 的未來挑戰與該改進的走向。 作為東南亞的 「 千島大國 」 ,印尼的族群非常多元且還擁有逾 85% 人口的穆斯林群體;島多物博的印尼在民主化時期後面對眾多地方勢力的冒起與隨後的分權資源爭奪;民主化後的印尼也面對著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浪潮與國際組織間的介入與角力;國家向左向右的經濟分配與經濟政策;內部舊有政治精英,寡頭政治,軍方,印尼商人,激進伊斯蘭組織之間的權力平衡;政黨間的合縱連橫和向下對新政黨的打壓;及近年來印尼越趨向激烈對立的世俗價值與伊斯蘭價值之間,都在衝擊著印尼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體制。 從此書研究的這二十年內印尼民主化後之動態與...

醫者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365524.html )   《醫者》全書共十五章,作者以中咖醫生的視角,對這部小說中的每個不同類別的醫生進行闡述,將白色巨塔的眾生相一一解剖。   以醫生為書寫對象的《醫者》,醫生必然是當中的主角,書中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醫生:因當時在急診科實習遇到被放射科中咖醫生刁難,而立志進入放射科的庫倫、原因為念醫的成績不理想,一度想要放棄,卻在無意中救了病人,想當一名醫生的熱枕也較為堅定的急診科醫生法克、住在紅燈區,終日被雜音所困擾而無法入眠,小時候因對性愛的好奇偷藏色情光碟,長大後進入婦產科只為可以看更多女人的肉體的丘奇、原待在腸胃內科後轉向精神科,因創傷後的壓力變得只能先為自己開藥,嘗試治好自己的魔根、病理科的沙加、腸胃內科的修等等…… 在不同類型的之中,病理科醫生沙加是我覺得較為特別的人物書寫。他像是住在白色巨塔裡與世隔絕的人物,沉默;遇見死人比活人更多,低沉甚少說話的聲線總會傳來一絲死亡的氣息,讓人難以走近。沙加看起來行為怪徑,喜歡古典音樂多過與人溝通,喜歡看鬼片配飯吃。他與病理科醫生是一樣,病理科不是他原先的選擇,外科才是。那是因為在他還是小咖的時候,受過無數的投訴,他發現在病人至上的時代裡,醫生已經變得不再重要和所謂的神聖。 然而,最後他遇到二十三歲女性的尸體,喜歡像神一樣早逝的處女的他,緩緩動刀之後,卻第一次希望自己的病人可以活著。這或許也是作為看過無數具屍體的他,內心還是會有一絲的遺憾和惋惜。 這本書中閲讀到很多關於不同類型的專科醫生、醫生的生涯高低起伏、不同性格的醫生,這是很特別的閲讀收穫。比起艱深難懂的敘述,這本書的內容更接近真實的書寫,筆觸也較為有趣。它沒有在歌頌醫生的偉大,只是真實闡述作為醫生的真實情況。 有的醫生從小咖變成大咖、有的醫生充滿熱忱、有的醫生治不好自己、他們都是以不同的原因進入不同的專科,每個過去的經歷都造就了現在的他們。每個鮮明的人物性格書寫,都象徵了白色巨塔裡的眾生相。寫小說還是很有趣的,可以任意營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氛圍,同時也可以發現與現實中經歷的事情有相似之處,也可作為現實中的隱喻的一種。

人工少女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25871.html )   讀完《人工少女》。 作者龔萬輝是知名馬華插畫家和作家,曾就讀於吉隆坡美術學院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目前從事文字和繪畫創作。他的插畫作品多見於星洲日報文藝春秋、台灣聯合報副刊和自由時報副刊等,本地許多出版品的封面也使用了其作品。 這本《人工少女》是龔萬輝的首部長篇小說,大概因為作者同時從事文字和繪畫創作,閱讀本書的文字時,常常會恍惚自己正在翻閱著一張又一張的圖畫,加上故事的內容虛實交錯,似幻似真,更是增添了正在觀看畫像的感覺。 故事從一場大瘟疫開始,敘事者「我」在城市完全崩潰之前,帶著其訂製的人工少女「莉莉卡」,開啟了逃亡之旅。在逃亡的同時,「我」也努力回憶起往昔的人生,並將其告訴了毫無記憶、一片空白的少女。 整個故事就這樣跟隨著「我」的視角前進,偶爾是現實的崩坍城市,更多是「我」的記憶中那如夢似幻的過往。每次進入一個房間,便是一段回憶:「我」的少年過往、「我」那似乎有性別認同困擾的朋友「直樹」、「我」曾經一起美好生活但最終離去的妻子「惠子」、「惠子」的過往等等。這些記憶中產生了各種斷裂,常常停在莫名虛幻的場景,讓人無法肯定這些記憶是否真實。 於是我們突然發現到,原來故事出現的這些少女,「我」的妻子「惠子」和表姐「阿櫻」、直播自己人生以換取賞金的「夏美」,甚至包括想要成為少女而不可得的朋友「直樹」,在這個社會的要求和凝視之下,一個個被迫活在邊緣之中,這些少女,豈不比訂製出來的「莉莉卡」更像是人工製作出來的少女嗎? 而「我」在述說自己回憶的同時,不也是在述說著這些少女的故事嗎?而在故事的結尾,當「我」和「莉莉卡」最後來到旅途盡頭的時候,「莉莉卡」終於從一個單純吸收記憶的人工少女,準備開啟自己的旅途。「述說」成為了一個療傷的過程,也許也可以成為新一代少女的養分,讓「莉莉卡」能夠茁壯前行。 「莉莉卡,有一瞬間,我以為妳會一個人往海的深處愈走愈遠,矮身一躍,如一尾海豚那樣,背映著月光,消失在水平線之下。但妳只是站在那裡,海水齊腰,妳的身影變得遠遠的、小小的。此刻,在一整片的星空之下,我看見妳轉過身,用力地對我揮舞著雙手。 彷彿召喚著我,又彷彿在向我告別。」

旁觀他人之痛苦

圖片
最近讀了由蘇珊 . 桑格塔著作的 「旁觀他人之痛苦」 ,陳耀成翻譯,麥田出版。此書主要探討著兩點,第一點是 「 反戰 」 ,第二點是 「 攝影倫理 」 。 作者先以 「 反戰 」 為核心點展開討論,對戰爭中產生的暴力,死亡,榮耀,傷痛,草菅人命與虛妄展開探討及更深入的批判。作者也一直在探究世人到底對戰爭有沒有徹底的反省呢?對 「 反戰 」 這一主義有沒有貫徹始終,有沒有更更更更徹底的堅持與反戰思維?無論現代或是從前,我們對戰爭(即將發生或已經正在進行的)的體驗與感悟,是變得麻木了?還是只是犬儒了?抑或是戰爭實在是離我們太遙遠了(地緣政治與時代的距離),我們能開戰的只有 「 社媒 」 上的戰爭?也或許是因為現實世界裡,戰爭不在身旁,存在於好幾十萬公里之外,無關自家門前雪時,對戰爭的感受與想象都是 「 超現實 」 的,大概就像發生在電影中的那樣,如此的遙遠及不現實,對戰爭才會如此無感吧。 而這正是作者想要批判與提醒世人的。戰爭隨著時間空間的流動與變化,安逸於虛假和平裡的我們,對戰爭的想象與發生,對暴力的態度視若無睹時,戰爭也逐漸 「 榮耀化 」 , 「 新聞化 」 , 「 娛樂化 」 。而觀看 「 戰爭 」 的我們是否也變成了冷眼旁觀的群體,這正是 「旁觀他人之痛苦」 。對戰爭世人變得麻木抑或是事不關己,連憐憫都可能是虛偽的。 所以當作者對 「 戰爭 」 進行批判與哲學思考時,一再提醒著世人正視對 「 戰爭 」 , 「 反戰 」 的態度。小至我們對平常周遭流血暴力的發生,大至國家爆發危及生命集體的戰爭事件,也提醒著身為人類,體內原始的對血腥,嗜血的渴望與好奇。都會影響著我們對 「 戰爭 」 的理解與認知,這也是作者急切要做出的提醒之一。 其二是 「 攝影倫理 」 。隨著科技技術上的發展,攝影技術逐漸完善,攝影的取得方式與意義思考也趨向豐富與哲思性時,作者對攝影在戰爭中的呈現方式也有了更高的探索與批判(其力道比文字與繪畫更甚)。作者以 「 戰爭攝影 」 史的一開始,從批判攝影是為戰爭,政府,軍國主義而服務,到現今攝影是為新聞收視率,為報業,為小報雜誌,為觀眾服務的。攝影不是沒有理想主義的一面,但不容否認的攝影天然存在的 「 客觀真實 」 的意識,都讓 「 攝影 」 這一藝術形式在大眾眼裡走向 「 威權與不可否定化 」 。作者批判有目的性的 「 攝影 」 會對觀眾讀者們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