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讀完《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中國歷來都有大一統敘事的傾向,這種敘事手法會隨著帝國勢力的擴張,將一些原本被視為「他者」的族群給包容進中華大帝國的範疇之中。而「越」、「閩越」、「百越」等族群,一開始就是「中央之國」對南方多族群多文化的統一稱謂,是區分「自我」和「他者」的標籤,但之後也被歸入到「華夏文化」之中。
本書作者錢德樑博士,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賓州大學亞洲學研究系主任與歷史系、哲學系教授,他的專長在於古代中國的文化史學。而且他本身是歐裔和華裔的混血兒,我個人覺得這重身份讓他在針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研究時能夠提出獨特的見解。
而在本書之中,作者正是通過探討古代中國文獻裡對「越」的標籤,來進一步討論中國南方一直被忽略的古老歷史。我們一直以來針對古代中國的歷史研究都比較集中在中原和北方的衝突,但南方的歷史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畢竟所謂的「越」,涵蓋了中國長江以南到越南北部的遼闊範圍,包括了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和西南部的雲貴,都被古代的史學家視為「越」的一部分。
但作者卻指出,在中國大一統的敘事歷史之中,這些「越」的自我認知和族群認可卻很少被探討,甚至連「越」的標籤也只是「中國」對南方的一種稱謂,而南方涵蓋的族群卻不一定認為自己屬於「越」,他們也有可能出自許多不同的族群,卻因為「中國」的史學家沒有或不願意深入了解南方,因此才被誤認為是擁有同樣文化以及同樣語言的族群。
這也是我為何認為本書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中國強勢輸出其大一統敘事的歷史觀時,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自身內部原本擁有的多樣性被抹除、忽略。書中作者不僅一次指出古代中國史學家對南方的忽略,導致許多「越」的記錄被投射了「中國」的史觀,無法反映出「越」人自己的看法和歷史。
對馬來西亞華人和台灣而言,這也是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們的祖先有許多就是來自這群被忽略的南方人,也就是說追本溯源回去,我們的文化和語言也許都可以和「越」有關。更重要的是,近年來許多馬華人和台灣人都被中國大一統的敘事觀影響,「言必稱中國」,彷彿只有中國的文化和傳統才重要,我們在地發展出來的獨特文化和傳統都不應該被重視。但回溯中國的歷史,一直以來都有多樣性的部分在,只是被淹沒在「大一統」的謊言裡。也只有打破中國大一統的敘事觀,才能夠保存我們在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獨特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