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間喜劇
文:及恒
在中國發生了白紙運動的同時,剛看完董啟章的《後人間喜劇》。本書於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後出版。在今天看來,書中對於穩定與混亂、管治與自由之間平衡的探索仍然是如此的應景。《後人間喜劇》的主人公胡德浩是香港一位出名的摸控學專家,被邀請到新加坡的參與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卻離奇的卷入了新加坡的政治鬥爭。政府方面的政治老人希望通過胡德浩的符祿理論(粵語符祿音譯之英文的fluke好運的意思)把人工智能的能力提升,實現完美的社會集體管治機器(machine à gouverner)。而前總理的支持者,則希望胡能夠協助創造出理想公民,以便讓新加坡的「開明專制」制度全面實施。反抗方(生化人)則對於胡的到來寄予厚望,希望能夠通過符祿理論讓研發中的生化人技術(物自身)發展出個體的自由意志。做為外來者的胡在最後選擇了自由陣營,並協助生化人完成自我意志的轉換,同時顛覆了統治機器。故事的尾聲以胡回到了香港,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女兒結束。
在結構上,本書共分為「虛無的理性主義者」、「康德機器」、「Ghost Writer」三章。在將近20萬字的內容里,董啟章紮實的功架把通俗、科幻、愛情、哲學、政治等不同的主題給融合起來。尤其是書中有大量的關於摸控學和康德哲學的概念以及其他的科學術語,董啟章都能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即使不具備這些知識的讀者在閱讀上沒有太大的難度。唯一的缺點是在前面幾章的鋪陳後,終章卻突然的快速的完結。這讓讀者讀起來有點草草了事甚至荒謬的感覺。然而也或許正是這種反高潮,本書才能被稱為喜劇吧。
網上爬回來的資料顯示董啟章曾在2018年,反送中前一年擔任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駐校作家。或許也真是因為這段經歷,讓董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新加坡的生活面貌。而這些細致的觀察都為他在書寫新加坡的場景時帶來了道地的感覺。比如說書中那位不修邊幅但很講義氣的大菲uncle,隨處可見的外籍勞工,南大的學生canteen,還有本地人都愛喝的teh和teh o kosong。這些非常localize描述讓身為新加坡的讀者的我們很有代入感。當然,通過把新加坡設定為故事的場景,董也在有意無意之間把新加坡那種處處有規矩,框架無所不在的社會現況和2019年反送中時期的香港做了比較,並通過兩者間對於尋求穩定和以及打破框框、尋求自由之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進行探討。故事中,企圖以符祿理論來打造完美公民的「前總理支持者」正是認為開放式的自由對於社會只有害處而毫無益處,於是處心積慮地想打造出他夢想中的公權力所認可的「理想公」。同一時間,另一班政治野心家則希望能夠發明出一中集體管治機器,在強大的運算能力和超感知力量下,控制著所有的子民。兩者都是以整體社會的安定而壓倒個體意識,其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出現《美麗新世界》里面那種把科技和集權結合在一起的利維坦國家巨獸。
以政治寓言來看的話,書中那頭利維坦和當今的一些集權國家一樣,認定了國家穩定壓倒一切,所有的個人意志都不能淩駕於「國家」。然而我們都知道,絕對的權利只會導致絕對的腐化,當統治集團的利益和老百姓之間並不相符時,到底國家是「領導」的國家還是「人民」的國家?由這里,我們衍生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當利維坦已經成型,沖撞體制是否被允許。在2019年的反送中公民抗命和現在中國的白紙運動中,當部分人覺得體制已經無法進行改革,而需要沖撞體制時,不守法就成了他們的原罪。做為回應,董認為康德理性主義才是能夠在這樣的亂局中找到出路的方法。在21世紀這個亂世中,當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橫行,回歸理性才能得到救贖。套句作者的話「康德哲學的終極目的,不是在教大家做一個理性和道德的人,而是期望人類以理性和道德為基礎,建設自由的共同體,並達至永久和平。」
P/S:在剛寫完這段文字的同時,看到了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逝世的消息。1989年,趙紫陽的逝世和隨之而來的悼念激起了當時民間聚積已久的求變之聲。江的歷史定位和趙不盡相同,但同樣做為相對開放的「內部改革派」,江的離世和現在的白紙運動是否又會激起另一波更深的求變之聲?《後人間喜劇》就像一場人生大夢,是喜劇?是悲劇?只有夢醒了才會知道,歷史是否會重演?或許只有時間知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