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84329.html )   閱讀很重要,而且不止是要讀自己認同的意識形態的書,也要讀自己不認同的意識形態的書,這樣眼界和心胸才會開闊。所以極端右翼的書有時我也會讀,包括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台灣八旗之前也出過一些日本右翼的書,從《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到《支那革命的真相》,透過對這些文本的閱讀,可以對右翼的世界觀和心態有進一步的了解。 近日也讀了八旗重出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另一部非常典型的極端右翼文本。這是五十多年前的書,作者林房雄是一個文學批評家,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歷史學家,根據個人的主觀意識來書寫歷史。 寫作的動機是來自深沉的自卑,戰後日本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風潮,作者對這種美蘇主導的世界秩序感到非常悲哀,希望可以找回日本的榮光。極端右翼一般都有很嚴重的父權傾向和父權挫敗,如作者所言,他覺得戰後日本過度“女性化“了,所以他要找回日本的“男子漢氣概”。 極端右翼對歷史本質上就是絕對的自我吹噓,和絕對的不反省,因此,作者的日本史觀就是面對西方,日本沒有喪權辱國,而發動大東亞戰爭,日本是被迫的,總之無論說什麼,就是西方的錯。在這種論述下,戰爭和暴力的那些殘酷細節被抹去,那些戰死的百萬年輕人,被化為作者筆下模糊的“光榮的日本人”,但這些年輕人的死亡合不合理,戰爭是否有價值,他們是否自願,全部不在作者討論的範圍之內,只要滿足對日本民族這個大局的心理投射,個人的人權問題可以完全被忽視。 而連日本人的死活作者都不在意了,當然更不會在意他國被日本軍國主義殘害的受害者。作者對日本的辯護,來來去去也不過是“人類的文明本來就是充滿暴力和戰爭”,或“其他國家使用武力也很殘忍”,這種whataboutism,在今日各地的極端右翼都很常見。 極端右翼者對現實主流都很不滿,所以如作者,他們年輕時往往是極端左翼,老了後變極端右翼。因為很極端,所以他們年輕時看誰都右翼,老了看誰都左翼。而且他們自身的價值,往往是在他們想像的“敵人們”身上,而不是有建設性地去提升自我的價值。這個“敵人”,一般上就是自我社會內的左翼,和其他場域的極端右翼,如上個世紀美國的“恐日派”。但無論是日本社會的左翼或美國的恐日派其實少數,透過放大其威脅極端右翼能夠建構被壓迫的心理。 透過閱讀本書...

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81250.html )   近日讀到一本好書,《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台灣聯經出版,作者王智明是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本書厚達四十萬字,很有份量,非常有系統地爬疏了從近代中國到戰後台灣冷戰時期外文研究的脈絡。 “外文”一詞本身就有深意,“他者”的文學的意思。所以會使用“外文”一詞就有點民族主義的意涵,因為已經先預設了有一個自我民族的語文,而這個語文是固定的。理論上,所有自我民族語文以外的語文都是外文,但現實裡,在談到“外文”時,研究和重心還是放在西方列強的語文,而對第三世界的語文著墨不多。 如何處理與西方之前的關係,基本上是所有後殖民社會的難題。幾乎所有現代和進步的觀念都來自西方,不了解西方,幾乎無從了解各種“主義”,工業革命於西方始,現代和西方也幾乎畫上等號。因此向西方學習,是一種無可避免的道路。一方面,過分唯西方為尊,容易陷入一種殖民帝國威權崇拜,但另一方面,對西方過度仇視,也會陷入極端民族主義的陷阱,對普世價值和現代性有所抗拒。 相較於伊斯蘭社會和非裔積極地介入西方,東亞似乎更安於自身“遠東”的位置,對西方的態度也更為極化。 這本書我覺得可貴之處是在於問題意識,書內很多內容都值得進一步思辯。到人生這個階段,我覺得任何形式的文字書寫和創作,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而要能夠思考得深入,對脈絡必須熟悉。 因此我覺得這是一本很補的書,對文學和思想甚至國際關係有興趣的朋友,都值得一讀。

臨床的誕生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81248.html ) 近日讀了傅柯的《臨床的誕生》,台灣時報出版, 因為自己職業的關係,覺得十分有趣。 故事從法國大革命說起, 現代醫學的誕生幾乎與現代社會與自由市場同時, 醫學也和現代性緊緊相扣,在歐洲傳統封建制度被革命打破時, 對醫學的理解也為之重建, 從遠古以來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係, 變成一種巨大的封閉的學術建制。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視診,觸診,敲診和聽診的程序被建立, 醫者不再是人人都能擔任,而需要被建制所承認,被法律所規範。 現代醫學即要保障個人也就是病患的自由, 但同時也是反自由市場的,一個廣受歡迎荷包滿滿的江湖郎中, 會因為醫療行為受到法律對付,因為其手段會導致許多人身體受損, 即使那些人是自願接受其治療。這種態度延伸至今日, 醫界對商業化和非建制醫療多仍是抱持排斥的態度。 現代醫學對社會的介入也產生巨大的道德爭議,在過去, 醫生會將自己的耳朵放在女性的胸口上聽心雜音, 這動作引爆了社會關於醫學道德邊界的兩極態度, 相關爭議直到聽診器被發明才停止。也因此, 聽診器被賦予巨大的權力象徵意義,直到今日, 使用聽診器聽診仍有重大的儀式性。在西方社會尤其明顯, 只要醫生拿起聽診器,女性會自動將自己的衣服掀起, 露出雪白的胸脯。 現代醫學也替女性的身體創造了一個自我解放的空間, 如穆斯林女性在就醫時可以自由地將其面罩取下。 現代醫學隨著殖民帝國主義推廣到全世界, 到近日幾乎已是人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在西方以外的世界,仍未能被內化,被視為他者和殖民性的顯現。 但與此同時,現代醫學的權威性,也往往在威權獨裁政體內, 創造一點抵抗和論述的空間。 醫學的環境與過去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非傳染性疾病取代了傳染性疾病成為主要的問題。我想我自身對現代性的堅持,也和自己的職業有關,反思醫學,也能對現代性有更多反思。

全員玉碎(漫畫)

圖片
    這是一本由水木茂所繪的漫畫,故事背景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兵於南太平洋戰場科可波(現在的新幾內亞)上的故事。 故事內容大概就是日本軍國主義下的士兵的日常,過著那些承擔著國家意志的重任過著如螻蟻般的軍隊生活。佔領了小島後,除了要重新適應野外環境(如鱷魚,糧食等)與確保水源,他們還要防範敵軍的來襲與探索地形等任務。而故事推進到他們被敵軍包圍,指揮部決定要玉碎(與敵軍同歸於盡)。而從敵人手中苟活的日軍不是礙於自尊自刎,就是繼續貫徹寧為玉碎的決心。 當時候日本軍人有著這玉碎的心態,絕對是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他們軍官階層的口中儘是要貫徹“大楠公”的意志而認為玉碎戰死在戰場是很有尊嚴的事情,而且戰死後他們的家人會以他們為傲。 附帶一提,“大楠公”指的是楠木正成,是日本三大悲劇英雄之一。他以寡戰多,戰死前說了一句名言“我願七次轉世報答國家”(七生マデ只同ジ人間ニ生レテ、朝敵ヲ滅サバヤトコソ存候へ);“七生報國”也成了神風特攻隊精神訓令。 玉碎雖然是軍國主義下的產物,普通階層的士兵面對此命令時的心境總是無奈、悲壯等複雜的情緒在拉扯著,很多士兵選擇在玉碎前一晚喝酒放縱,不去思考(或藉著酒精去忘記)明日即將失去生命與否的事情;而極端的愛國主義宣導下連選擇自刎的軍官都希望他們的死因是轟烈的戰死而非自我了斷,這極端愛國主義的宣導是歷史對戰爭的反思。 生命的意義絕非玉碎,而死亡的終章一定是成就這一生的意義,水木茂作為二戰倖存者把反戰,生命與人類的渺小描繪的很好。

中國伊斯蘭教

圖片
覺得滿有趣的書,讓我了解了回教在中國的發展脈絡。 伊斯蘭教的傳入於古中國是由大食國(今阿拉伯地區)因商人經漢張騫出西域開拓的絲綢之路來中原經商留在中國而流傳下來的,根據伊斯蘭教的教義(入教不能脫教)而成了中原的一脈。所以今依舊可以看到中國大陸保留著古中華風格的建築。起初伊斯蘭教被稱作天方教,大食教,後來才被正名成伊斯蘭教。 而伊斯蘭教在中國大陸的擴張要追溯到蒙古的入侵,元朝蒙古對中原的入侵使得一些回回人(色目人,由西域阿拉伯,波斯,中亞人組成)遷入中原,並實行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政策。(即分散到各地,但集中在回教堂附近)後來經過時間的進程那些回回人進而分成了我們現今知道的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等,今活躍在新疆區域。 而中國伊斯蘭教與其他國家的伊斯蘭教有些許的差異,也許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他們在宗教上與“釋,儒,道”的價值觀結合在一起,產出了即“忠於真主”,同時順從了三綱五常的價值觀。唯若那些中原的價值觀與可蘭經的教義有很大的分歧,他們則以可蘭經為主,自行撇除那些與可蘭經不符合的價值觀。例如中國古代的君臣父子夫妻概念,君臣之道列為首,他們則以夫妻為首,原因在於維持好家才能夠實現其他目標。 而其後的章節有點可惜,記載了是民國時期因中原人士對伊斯蘭教的無知而造成的衝突。(飲食文化與對回教信仰上的偏見)根據書中記載漢人強娶回族婦女事件在30年代就發生過。更可惜的是此書有在為中國體制服務,沒有很中肯的記述中國穆斯林的難處,一味在說中國穆斯林為祖國統一而努力。(真的很可惜) 或者那麼說吧,要在中國出書的話(尤其是歷史文化宗教類別的書籍)不歌頌政府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吧!

如果我的腦袋正常的話…

圖片
    讀完山白朝子(乙一的另一個筆名)的新著《如果我的腦袋正常的話…》。乙一,日本小說家,本名安達寬高,1978年出生於福岡縣,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生物工學部畢業,目前居住於久留米市。除了乙一的筆名外,也曾經使用中田永一、山白朝子以及越前魔太郎的名義發布小說。 17歲出道的乙一,寫作的風格其實異常貼近輕小說的形式,他的作品常常是花費一個下午就能夠閱讀完畢。但這並不代表他的小說真的像輕小說一樣能夠輕鬆閱讀,反而常常會給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 乙一的作品通常可以劃分成兩種,一種直指人性的黑暗,揭露人性的殘酷;另一種則是溫暖陽光,治愈人心。兩者差距之大幾乎像是不同的作者所寫的作品一樣,也因此乙一的粉絲總是用「黑乙一」和「白乙一」戲稱乙一不同風格的兩種作品,個人覺得這也是對乙一的極高讚譽之一。 說「黑」和「白」還是不夠貼切,應該說每一部乙一的小說都帶著一定的「灰色」,只是較深或較淺而已。我第一部閱讀的乙一作品是《JoJo的奇妙冒險第四部不滅鑽石》的官方外傳小說《The BOOK》,從此就迷上了他。除了他真正將Jojo的「以力敵、以智取、以勇勝」的戰鬥模式發揮地淋漓盡致之外(讓人可以感受到他對Jojo的感情),他也將其「黑乙一」的風格完美融入作品之中,描述了一個為了私慾殺死自己情人的父親,以及情人遺留下來的孩子對父親進行復仇的故事,讓人看了感到不寒而栗。但最後的結尾卻留下了「希望」,即便最黑暗的結局,依舊有著人性的光輝所在,這就是乙一的風格。 也許乙一就是太了解人性了,無論是好是壞,所以他的作品才能那麼直指人心。《如果我的腦袋正常的話…》則是「白乙一」風格的作品,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這部作品也是「灰色」,只是較淺,更加溫暖人心而已。書中由八個以「離別」為主題的短篇小說組成,也呈現了乙一的另一個風格,即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些許超自然元素。好比本書的故事,就有妻子流產後突然見鬼的夫妻、能夠通過酒精預知未來的情侶、生下樣貌酷似曾經被自己欺壓同學的母親等等。 這些人雖然生活在和我們一樣的日常生活裡,卻因為某些事情發生,導致他們一腳踏入超自然的生活裡,但這些超自然的生活卻不一定是給他們帶來災難,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是撫慰了他們受傷的心靈,我相信也同時撫慰了讀者的心靈。 正是因為了解人性,所以才明白人性的脆弱,也因此才能夠讓讀者感到安慰吧。期待乙一的其它作品,因為我自己也屬於脆弱人...

想得美!:不符合期待,也很好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14105.html )   讀完林韋佳的《想得美》。 跟林韋佳認識也不算太久,是在我加入書店行業後,才通過她的哥哥——林韋地認識她(雖然這兩兄妹的關係真的不太好說lol),後來有邀請她開了兩場講座,也開始閱讀她的文章,發現她跟韋地一樣,是一名有著自己獨特思維的人。 《想得美》這本書在台灣的副標題是「不符合期待,也很好」,這就是貫穿本書的主題,也符合韋佳一路走來的人生。出生於醫生世家,卻毅然放棄從醫這條路,去美國就讀數學經濟系。畢業後於國際諮詢事務所擔任金融管理顧問,看似一條康莊大道,也是許多人欣羨的人生,但她也毅然放棄,在獲得升職的機會之時,離開金融業,之後更是創辦了自己的事業Ninth Gallery。 書中也有提及這段經歷,閱讀之時都可以感受到她當時的迷茫,但在我認識韋佳的時候,已經不再從韋佳身上感受到這股迷茫,反而充滿自信,無論是談論自己的想法、還是談論自己的作品時。 也許這個社會就是賦予我們每個人太多的期待了,男性需要有房有車、家庭事業美滿、子女雙全,女性受到的期待就更多了,要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生不出兒子也是女性的問題,丈夫出軌也要女性負責,等等等等。這些所謂的期待,跟詛咒其實也沒有什麼兩樣。我們不斷地去迎合這些期(詛)待(咒),卻抹殺了我們自己的想法,最後連自己想要什麼人生都搞不清楚。 幸運的是,還有韋佳這樣的人來打救大家(笑)。她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的人生,來告訴大家,就算不符合期待,也沒關係的!只要這是你真心想要的人生,那這個人生於你而言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不要再為了迎合社會無理的期待,讓自己過著痛苦的生活。 不符合期待,也很好!希望大家都可以選擇自己真心想要的人生,共勉之。

梅克爾傳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61418.html )   俄烏衝突爆發,川普往自己臉上貼金說,如果他還在位,普丁一定不敢動兵,相關言論就連許多共和黨人也感到不滿。真正在時間順序上有點關係的,是在這場戰爭之前不久,執政多年在歐洲有巨大影響力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從政壇退休,留下的巨大真空,或許讓將她視為心腹大患的普丁覺得有機可趁。 因臉友介紹去讀了《梅克爾傳》,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出乎意料地好,我很少肯定政治人物的傳記,但這本真的值得一讀。 梅克爾的父親是西德人,是位牧師,戰後因為相信社會民主主義而自願移動到東德,卻因為讓梅克爾在共產極權主義的恐怖環境下長大。年輕時的梅克爾努力地和國家保持距離,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在她三十多歲時,冷戰結束,柏林圍牆倒塌,兩德重新統一,她決意離開學術投入政壇,她身為女性和來自東德的象徵性身份,讓她在政壇一帆風順,最後成為德國總理。 雖然來自東德,但她選擇加入的卻是中間偏右的基督教民主黨,這也和她個人的意識形態相符。因為成長於極權社會,知道獨裁的恐怖,因此她十分堅持自由民主的價值,但採取務實主義的作法,她認為對抗和戰爭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不支持美國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行動。面對威權主義者如普京,習近平和川普,她也選擇對話和務實開放,即使這讓她和德國被貼上"軟弱"和"親中"的標籤。但她不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妥協,讓德國願意張開雙手接納敍利亞的穆斯林難民,即使這導致另類右翼的崛起。 梅克爾相信她的路線能讓自由民主更加堅實。梅克爾喜歡閱讀歷史,在布拉格之春,蘇聯軍隊殘酷鎮壓捷克人民時,北約並沒有軍事干預,時間過去了,歷史證明自由民主會獲得勝利,捷克人民最終也得到民主的生活方式。 梅克爾從不高舉女性主義的旗幟,也不玩弄身份政治,也引來一些激進女性主義者對她的批評。但她通過實際的行動推動了許多進步議程,也提升了德國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話語權和地位。梅克爾也對民族主義非常反感,她從不高舉德國的旗幟,從不讓"德國人"和優越感有任何掛勾。相反地,她不斷提醒德國社會,要對自身的錯誤和對猶太人的屠殺負責。也因為威瑪共和的歷史,梅克爾知道民主是多麼脆弱,那需要很多努力,而從不是理所當然的。梅克爾也不相信文字和語言的力量,演講時總是讀稿或一板一眼地說,因為德...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21986.html )   新加坡這幾個星期Covid大爆發,前線醫護工作人員都面臨沉重的壓力。很多醫護人員自己也感染了Covid需要在家隔離,沒感染Covid的醫護人員就需要值額外的班頂替,大家都撐得很辛苦。 但還是有沒同理心的人,自以為消費者是老大,對醫護工作人員大呼小叫。曾有人敢公開地大聲辱罵我的菲律賓護士,我也在公眾面前怒斥他給他一點教訓。這種人其實都很勢利眼,他看到外籍女性勞動者就自以為高人一等,看到我是華人男性醫生氣勢就軟了,這就是我們社會裡可悲的現實。 台灣聯經前陣子出版了新加坡社會學者張優遠的著作《不平等的樣貌》,這本書的英文版《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很紅,是草根去年年度排行的前三名,其內容還曾在新加坡國會上被討論過,非常全面地討論了新加坡的階級問題。本書也精準地指出,新加坡許多福利制度,其實是建立在"家庭"的單位上,這也使得新加坡的女性更容易被鎖入婚姻的父權結構裡。新加坡無疑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但在多元的背後,從種族,性別,國籍,職業,其實都容易成為各種階級的標籤。 透過擁抱自由巿場和資本主義,新加坡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和不平等問題,也必須得到重視。近日我菲律賓護士的父親生病住院,其醫藥費高達數萬新幣,幸好同事很有心地發起了募捐,我也捐助了五千表達支持,希望可以減其個人和家庭的負擔。無論種族性別國籍職業的差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必須要有互助和共享的精神。 社會需要經濟成長,個人也需要努力工作創造產值,但賺取更多的資本不是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是要讓我們有能力去做更多的重分配,這樣才能讓社會離平等和免於壓迫的理想更接近一點。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象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04326.html ) // 本書為《PAP vs PAP:The Party’s Struggle to Adapt to a Changing Singapore》的中文版,作者為Cherian George和Donald Low,由鄺健銘翻譯。 這本書的基調是務實的,兩位作者的寫作前提是站在人民行動黨的角度去分析,並提到一個關鍵,也就是PAP的一個特點,自我更新能力。以新加坡的現況來説,懂得自我革新且更加有爲的執政黨,才是孱弱的反對黨持續進步的動力。人民會得益于這樣的良性競爭,政治生態也不會演變至政黨惡鬥、互挖瘡疤的局面。 本書提到一個重要概念--- 政府的認受性(一般使用“合法性”,原字為legitimacy)即政權被大衆認同的程度。舉一些其他國家作爲例子,如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成功脫貧,馬來西亞政府足夠捍衛馬來人和伊斯蘭權益,都是國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一旦政權做不到這些,政府的權威和支持率就會下降,類似於社會契約。然而,這樣的認受性是會發生改變的。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的地位有所鬆動,主要原因就在此。 簡單來説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的認受性來自於:一、高效的官僚機構,專業的政府機關;二、經濟高速發展,人人有飯吃;三、多元種族(或不同社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雖然存有暗湧,但因爲PAP能做到這三點,因此他們能得到大部分公民的認同,同時也讓對岸的絕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心馳神往。 然而,就像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黨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不可控因素(人民行動黨以及政府機關對可控性有病態的執著)不斷拍打人民行動黨看似穩固的黨國體制,導致它的認受性逐漸被削弱,人民行動黨,無可避免的逐漸失去威信。 這兩年來,人民行動黨在應對武漢肺炎的方式,加上客工宿舍爆發疫情,更是讓某些信奉PAP管制的信徒看到政府相對失能的一面,政府高效、專業的形象有些許幻滅;經濟增長趨緩、社會階級固化加上移民的問題,也讓不少中產以下的民衆開始質疑新加坡任人唯賢(meritocracy)的金科玉律。相比于國家是否穩健發展,自己的飯碗其實更加重要,也因爲如此,不太符合“新加坡價值”的左翼聲音最近逐漸有了市場;因應全球身份政治的風起雲湧,不少本地年輕人也開始反思國内是否有結構...

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594566.html )   就馬來半島而言,新加坡其實在地理和歷史上都遠比沙巴和砂拉越要來的親密許多。在馬來半島的歷史中,新加坡也佔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新華文學在一段相當漫長的歲月裡,都跟馬華文學脫離不了關係,一直到1965年新加坡獨立為止。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兩國人民的交流依然頻密,許多馬來西亞人會到新加坡旅行、工作,甚至定居。據2019年的統計,馬來西亞已經有50萬人在新加坡上班,有些甚至是長期在新馬兩地來回。 說來慚愧的是,雖然我本身在馬來半島土生土長,但長期以來,我個人對新加坡的了解就一直流於表面,就算是和其它國家的人相比,恐怕也不會比他們好到哪裡去。是一直到之後看了一些針對新加坡的評論,才察覺原來我對新加坡的認知如此膚淺。更可怕的是,許多馬來西亞人對新加坡的認知恐怕也是如此。 實際上,新加坡的管治模式雖然因為缺乏民主和言論自由,被人稱為威權管治模式,也因此常常引來國際民主人士的批評。但弔詭的是,由於新加坡成功從一個三流無資源的小國躋身成為一個享譽全球的一流國家,加上新加坡的經濟、科技以及教育都名列世界前茅,因此也有許多國家政治人物對新加坡的管治模式讚譽有加。馬來西亞也有許多人對新加坡的管治模式心生嚮往。但這種嚮往,並非真正理解了新加坡的管治模式才油然而生的嚮往,而是一種「以成敗論英雄」、認為新加坡的各個方面都比馬來西亞優異才誕生的嚮往。我個人覺得這種態度其實不太可取。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對陳思賢教授的這一本《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感到如此期待的緣故,從陳思賢教授的資料便可以得知,陳教授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也不斷參與和評論新加坡的公共政策。所以這是一本由對新加坡公共政策有深刻了解的在地學者針對新加坡的管治模式所撰寫的著作,讓我對其充滿信心。 翻開本書後也確實讓我驚喜連連。陳教授在書中對新加坡的管治模式進行深入淺出的說明,包括新加坡政府如何建構國家論述以合理化人民行動黨的威權政體,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日常管理模式來加強國家論述的內容。這除了讓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管治模式的優缺點以外,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管治模式是如何影響新加坡的公民社會。我個人要特別指出的是,陳教授對新加坡的管治模式其實不無批判之...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082660.html )   終於讀完了!600多頁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獨裁者毛澤東的內宮密錄,少一點耐心都很難讀完的鉅作,時間點,人物,地點都記錄的鉅細靡遺。 李志綏醫生作為毛的貼身保健士,親身經歷了毛的性格,處事風格,權鬥手段與矛盾的個性之外,還有“喜歡游泳”的愛好,衛生習慣,性生活,生活方式等等。 這本書從毛澤東病衰將死的彌留之際作為序,然後記載了李從仰慕毛澤東,懷疑毛澤東,到撇棄不屑毛澤東為人處事的轉變。作為貼身保健士,他見識了毛的剛愎自用,每次拿“不能跟黨作對”來當做自己的盾牌。每每自己在共產黨聲勢低落的時候都會“以退為進”; 毛的剛愎自用還展示在對知識分子的不尊重,尤其他提倡“百花齊放”的時期,促請知識分子對國家與黨提出建議,但當知識分子的建議“拔到老虎毛”,毛一轉眼就記仇,他日將他們“清算/下方/勞改”。 對於土方煉鋼的大躍進時代造成中國慘烈的人禍,毛總是是輕描淡寫的把自己的錯誤當成“經驗”來學習,希望當可以從“大躍進中學到經驗”草草帶過自己的錯誤;在彭德懷批評毛主打的大躍進,劉少奇與鄧小平在人大會議提倡去個人崇拜,都進一步促使毛發動文革來鞏固他個人的聲望。 此外這書也記載了很多關於毛的妻子江青的事蹟。因為毛喜歡結交很多女伴(他採信道家的“採陰補陽”),一直和江青維持“不離婚”的夫妻關係,她因為毛的不檢點,也因為自己沒有政治權力而變得很敏感的“怕光,怕吵,怕冷”;直到毛下放權力讓她擁有政治力量,她在文革的時候完全沒有“怕光,怕吵”的病症,反而神采飛揚。 作為第一代“韭菜收割王”,毛除了權謀權鬥很厲害之外,在利用完某個對象群體後馬上棄之不理的歷史事蹟也在此書記載著。譬如文革時期紅衛兵的魯莽(畢竟”反過頭”難鎮壓),他立刻轉而支持工人,認為年輕人應該受磨練,所以一堆年輕的紅衛兵就被下放鄉區。 此書還記載了作者李志綏醫生捲入政治風暴的歷史事蹟。他有被毛下放“鍛煉”的經驗,也有通過毛“試驗”的經驗。作為一個醫生,他每每堅持職業操守都冒著被套上“反革命”的帽子,每次都很驚險的過關,內容很精彩不贅述。 毛作為一個近代史上的獨裁者,他成功的摧毀了中華文明的秩序。他的接班人只能延續“黨(毛)”的威權,才能保證不被鬥倒。若中國真的要好,...

民粹時代

圖片
  這本書於2018年買的,我2019年上旬挑戰讀一次,可是裡面的生澀名詞讓我讀到一半暫擱,也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讀書量暫時駕馭不了;於是2020再次挑戰,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 第一章很學術性的定義民粹主義的兩個類型(既1. 繞過民主議會體制花言巧語操縱選民;2. 站在人民立場,批判舊有政治與精英的運動)然後民粹主義中的人民分為何(ordinary people,our people,united people) 此書貫穿了美洲與歐洲區的民粹主義政黨,從以前美國人民黨的民粹,阿根廷的裴隆崛起,到歐洲法規民族陣線,奧地利自由黨與比利時的民族主義政黨Vlaams belang來比較他們崛起的共同點。 其中有一個篇幅寫的讓我啟發,“福利沙文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支持充實福利與社會的保障,但若你是移民外國人,你就是濫用本國資源的累贅與負擔。 當然,這本書也提及了川普旋風與脫歐的脈絡,大概就是一個很迅速的了解英美民粹的原因(沉默多數與“被遺棄者”的逆襲)。 此外此書還提及了瑞典社會公投民粹的壞處(少數聲音被多數人覆蓋,逐漸排出他們與社會的連接而進而造成撕裂的可能) 此書作者有寫到民粹與民主體制是相扣在一環的,民粹主義會帶給“活化民主”的現象,但是也會為民主社會帶來威脅。(for eg - 批判移民,異教徒的民粹) 結尾作者比喻的很好,民粹主義就好像亂入酒宴的“爛醉者”,他們講出了在宴席上賓客不敢抱怨的事實,雖然賓客在宴席不以為然,但是內心深處“暗自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