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3的文章

第二性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將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讀完了。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 在1949年的歐洲,女性於社會地位依舊被迫依附男性的時候,許多言論都視女性為較為匱乏的存在,認為女性有著天然的缺陷,因此不可以讓女性獲得跟男性一樣平等的權利,甚至有言論稱這種做法是對女性的不人道。 在這種情況下,波娃的著作《第二性》橫空出世,稱女性並非天然成為女性,而是因為社會的建構,才變成女性。「性別是社會建構」的論述在我們這個時代並非太稀奇的內容,但在戰後的歐洲,這完全顛覆了當代人的思維。也因此《第二性》彷彿在歐洲投擲了一顆原子彈,掀起了60年代後的女權運動,《第二性》也被譽為「女性主義運動」的「聖經」。 諷刺的是,作為一名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社會主義者和社會理論家,波娃卻因為自己和沙特之間的關係,導致他的光芒被沙特遮掩。他一直作為「沙特的女人」存在,他所提出的理論也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庸,即便他很可能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那一位。在他過世的訃聞和文學評論中,波娃的名字都需要跟在沙特的名字後,他的經歷恰好就是兩人關係之中的「第二性」。 但從《第二性》之中就可以看出波娃的博學!書中涉及生物學、心理學、歷史、政治、社會學、神學、人類學、文學、醫學、哲學等等,但也因為涉及學科廣泛,閱讀時真的有一定的門檻,需要花上不少時間來理解波娃的文義。 有趣的是,波娃在書中並沒有否認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但他在書中強調的重點在於,男性和女性是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產物。而數千年以來,當男人奪得主要的權力後,便一直用自己的角度來定義女人和女性的特質。書中就有提到,社會將人類視為男性,但女性並非由女人定義,而是由男人以女人和自己的關係來進行定義。這種情況就存在主義來看,會讓男性變成「主體」,而女性淪為「他者」,被男性貶為異類,並被社會明目張膽地限制,無法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 而女性的限制就導致了女性失去了「向上提升」的能力,女性被迫依賴男性,他們的精力只能集中在如何獲得男性青睞(婚前)以及如何不讓男性拋棄(婚後),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女性越是被迫依賴男性,就越是只能將時間精力用在男性身上,就越不可能從男性身邊獨立。當然這並非說某個女性無法用自己的手段讓自己凌駕在丈夫和其他男性之上,但波娃強調的是,這種作為無法改變女性在社會上的從屬性,即便一些國家由女皇/王當政...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

圖片
讀完《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 作者李氣虹出生於馬來西亞,後來在台灣政大完成碩士,新加坡國大完成博士博士,曾經擔任新加坡《聯合早報》派駐台北、香港和廣州三地的首席特派員,現任《聯合早報》中國新聞組副主任,兼任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 這本書是他花了八年時間的大作,書中主要梳理台灣人的意識形態轉變。本書最大的特點,自然是作者本身是從新馬的視角來看待兩岸關係,也因為站在稍微遠離的立場,作者的論述就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尤其網路上許多探討兩岸關係的論述很多時候都帶有自己的立場。 作者先從台灣人的統獨光譜以及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談起,第二章以李登輝和史明為例子探討日本統治對台灣人意識形態的影響,第三章則探討相對於中國意識的台灣意識是如何萌發的、又是如何和中國意識對抗,第四章則分析國民黨以及「外省人」的意識形態變化,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則全面分析李登輝、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意識形態、以及三者兩岸政策的相同和相異之處,最後在結論一章中則提出三種類型的「台獨」意識。 個人覺得書中有兩個重點很值得深思,第一是作者以西方政治學對民族和民族認可的理論(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來探討「中國民族」和「台灣民族」的生成。其中國共兩黨通過「原生論」嘗試將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為「中華民族」,但作者自己卻認為台灣民族主義更為貼近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所提到的建構論,即民族並非以血緣為本,也不是出生後就一成不變之事物,而是要由自我認同為該民族的人不斷建構而成。這點不僅是台灣人,也是海外華人和香港人該用來對抗中共大中華論述的利器。 另一點則是作者以德國的「同一性理論」以及國際的「分解/分割理論」來探討李登輝、民進黨、陳水扁,以及中共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作者還借用了西德學者探討東西德關係的「部分秩序理論」或「屋頂理論」,提出兩岸關係的另一個出路。也正是因為中國和李登輝、陳水扁每次進行會談的時候都沒有使用同一理論來看待兩岸的關係,導致雙方的談判常常破裂,原因就在於此。 無論如何,這本書都可以讓關心兩岸關係的讀者有所收穫。我們自然希望看到兩岸關係可以和平解決,但這並非台灣一方單獨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共也需要釋出善意才行。但如果中共依舊以「完全同一性理論」來看到兩岸的關係,那恐怕兩岸之間只能持續劍拔弩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