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3的文章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圖片
若說理性與慾望代表著人性光明和黑暗的一體兩面,黑白之間的混沌灰色則是兩色調和的成色——情緒。無力反抗低潮情緒的我甚懼「情緒」的不期而至,這意味著我又得面對情緒的反撲,然而少了情緒的存在,我們生而為人還有意義嗎?與失聯友人的不期而遇、與好友對酒當歌、擦肩而過的愛情、等待某人某事的到來……若是少了情緒的加持,這些經歷又有什麼意義?甚至可這麼說:情緒化是我們對抗「非人化」的表現。 最近的情緒與「愛」牽連甚深,故本文以首章的「情為何物」為例談之。 「什麼是愛?」這個千古難題總是困擾著世人,我們從影視作品、文學創作、現實世界當中汲取了不少「愛的形象」,這些意象建構了我們對於「愛」的想象,而人們對於「愛」的想象又可追溯至上古軸心時代的聖哲。柏拉圖《饗宴》裡阿里斯托芬所謂「人類被宙斯從中一分為二,自此人類窮其畢生,只為追尋自己的另一半」構成了數代人浪漫的「靈魂伴侶論」。 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           ① 如果這世界上真的只有一人是我的理想愛侶,那麼我遇上這個人的幾率有多大?           ② 即使我找到了一個與我相處得極為融洽、很了解我的需要、與我志趣相投的愛侶,那麼我能否保證下一刻不會找到一個與自己相處得更融洽、更了解我、更志趣相投的對象?           ③ 即使真的找才華、性格、外貌皆完美的對象,那我怎麼知道「靈魂伴侶」的標準是由這些來決定?           ④ 萬一我與那唯一的靈魂伴侶合不來,怎麼辦?           ⑤ 萬一命運給我安排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靈魂伴侶,我是否依然去愛她? 繼阿里斯托芬之後,狄奧提瑪嘗試以「愛的階梯」為回答「愛」的問題。在她看來,對肉體美的喜愛是人最直接的天性,假設我因為一個女生的漂亮容貌而愛上她,由此推論,當我遇到另一個漂亮女生時,我也應該愛上她。由是觀之,我應該愛上所有的漂亮女生。於是乎我進入了「愛的二階」,即愛上所有的肉體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肉體美將會凋零。理性會進一步逼問我:到底有什麼美比肉體美更持久?若靈魂不...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圖片
本書作者裴士鋒的開篇導論即開宗明義地宣稱要「為中國構想另一種未來」。裴書的論述架構圍繞著王夫之的思想學說為主軸,後繼以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蔡鍔、黃興等人,止於毛澤東。在過去以「中國民族主義」的宏觀歷史敘事之下,我們往往會忽視了上述人物源出何籍何省,而裴書揭示了他們的「湖南身份」,並以此串聯出一則「湖南故事」的歷史敘事暗線。 裴氏的論調不算新鮮。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學界已有周錫瑞著《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張朋園著《近代湖南人性格試釋》等,針對湖南一地的研究早已行之有年,上述的研究某程度上使我們得以窺探湖南一地在現代中國的獨特地位,也說明了裴書並非是開山之作。然而,這並非是指裴氏的研究路徑是徒勞的。愚意以為,與其說裴書講述了一道「湖南中心論」的歷史敘事,毋寧說是裴氏揭示了湖南人的「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之間的張力拉合。過去針對「湖南地方性」的研究,著眼「漢地十八省」的湖南與作為整體的「中國」之互動關係,而裴氏的作法是反客為主,以「湖南」而「中國」,透過近代以來湖南地方的社會、政治局勢變遷,觀察「湖南幫」如何主導了近代中國的變革。 湖南一地自古以來消息閉塞,交通不便,且其早期士人思想亦趨保守,不易受外界思想所影響。然而,近代中國的湖南籍人才輩出,尤其是晚清雄起的湘軍,擊垮了「受外來洋教蠱惑」的太平天國軍隊,這份榮耀形塑了湖南人的地方自豪感,自覺是「清朝/中國的守護者」,更是強化了其固有的保守之風。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我們落在傳統的國家民族主義視角之下,湘軍的勝利往往被定義為「漢族在滿清的崛起」,是「滿族衰落的起始」,而「湘」的特色是被隱沒的。 若說湘軍的崛起從意識層面形塑了湖南人的優越與保守,那湘軍戰後的大部裁撤就是從實踐層面強化了此二面向。前述的郭嵩燾原先就是湘軍所部,在攻克南京之後,郭嵩燾解甲歸田,後又升任駐英公使。旅英期間,郭氏四處參觀各地工廠、學校、政府機關,其觀念亦因此產生根本變化。歸國以後,雖有志改革,奈何遭阻,不得以二度卸職。當郭嵩燾返回湖南老家時,湘陰爆發排外風潮,而郭氏被鄉人認定「勾結洋人」,被不明所以的百姓鄉紳帖大字報辱之。郭氏賦閒湖南之時,所作的是主講城南書院,開設禁煙會,然而成效不彰。由是觀之,當時的湖南民風仍然是封閉保守的,曾國藩在湘軍內不遺餘力地推動王夫之的學說思想,但這也僅限於高級軍官之間而已,民間的啟蒙仍是極其有限的。 當時隨...

總編時間

圖片
讀完《總編時間》。 作者郭清江總編已經在媒體界超過30年的歲月,從記者開始做起,一直到2016年起擔任《星洲日報》的總編輯。本書收錄了作者從2015年至2021年刊登於《星洲日報》「總編時間」專欄裡的文章,述說各大新聞背後的故事,也藉此闡述作者個人的理念。 我家裡訂閱的報紙就是《星洲日報》,我個人也對《星洲日報》取材和報導的角度感到比較舒適,也比較喜歡它們刊登出來的內容。 而作為華文報紙,處在前線的《星洲日報》所刊登的新聞自然免不了收到各種政治解讀。最常看到的就是批評《星洲日報》挑起種族之間的緊張情緒。但這種說法相當可笑,正如作者自己在書中的文章也有提到,媒體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公正報導新聞,而如果所報導的新聞沒有錯誤,又何來挑起種族之間緊張情緒的說法呢?反而很多時候是政客們挑起了種族之間的衝突後,卻不當一回事。 雖然書中收錄的內容某些已經失去了時效性,但閱讀本書,回顧當時發生的事情,我個人覺得還是很重要的。在好幾年之後回看一些政治人物「此一時彼一時」的言論,想必可以讓我們對這些政客們的言行舉止有更深的體悟。而我總感覺華人是極其善忘的族群,有一本書將當時的點滴記錄下來讓我們不斷回顧,也是好事。 至於什麼新聞應該刊登,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自己的想法,除了盡可能避免各種血淋淋的照片以外,他也認為媒體應該作為族群之前的橋樑,因此推出了很多跨族群的專欄,讓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友族同胞的生活以及習俗。我其實很喜歡這些專欄,總覺得可以讓華人跨出自己的同溫層,但讀了這本書後才察覺到原來是作者努力推出的成果,真心佩服。 在現代生活節奏快速,網路媒體和自媒體都蓬勃發展的當下,常常會有質疑紙媒是否還有繼續存在必要的爭議。但我相信紙媒和網路媒體是可以相輔相成的,關鍵依舊還是新聞業者是否有秉持著報導新聞的初衷,而並非僅僅是依靠聳動的標題來騙取流量,那這樣的媒體公司還不如沒有。 而雖然某些課題上我和作者抱持的立場有所差別,但我的確很贊同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來的新聞理念,也希望可以看到馬來西亞有更多如作者一般的新聞業者。

愛的藝術

圖片
我覺得這雖然是一本60年前的老書,但我認為很適合現在的人靜下心來慢慢讀的一本書,尤其在這大家誤解愛為何物的年代。 本書內容都圍繞在討論「什麼是愛」,從資本主義的角度,從宗教的角度,從心理層面的角色,從社會規範的角度,從為什麼人類需要愛的需求上進行嚴密謹慎的探討。簡單概括,作者認為愛就是給予。 而本書最著重的內容盡在「第二章——愛的理論」中很詳細的說明。作者佛洛姆認為讀者必須在了解愛為何物才有辦法繼續探討如何去「實踐愛」。而在此篇章中他把愛的核心價值定義成“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缺乏這四者價值觀都很可能是偽愛。在此章節中他很詳細的剖解了愛的對象為-兄弟,母愛,男女愛,自愛,對神的愛。 其中他不斷提到仍需要愛是因為要避免疏離感,而母愛則是人類第一次接觸到的愛,並認為母愛是無私,偉大的;而父愛則是有競爭,賞罰分明,畏懼的(但我認為這是時代的局限,人類在進步,現在的父愛也具備無私偉大的奉獻)。而很有意思的,在“對神的愛”章節中他批判了那些盲目崇拜的信徒,人類對神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在行為中與“被人格化”的神的美德品行相近。其中「自愛」的章節他有說到自私與自愛是兩個不一樣的價值觀;自私與無私很可能是一種無法去真正愛而產生出來的病態。 在「愛的實踐」的篇幅,他首先說明了藝術應該是要靠自律,專注和耐心才能夠很好的成為某領域的行家;而實踐愛的藝術,則需要靠著信仰與勇氣,因為愛取決於相對程度的不客觀,更需要發展出謙卑,客觀性與理性來去壓抑我們的自戀扭曲產生的不客觀。 我認為這本書除了一些內容有局限性(譬如他說同性戀無法理解愛),我覺得內容都很不錯,尤其在如何避免投射錯誤的愛在被愛對象上,本書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