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若說理性與慾望代表著人性光明和黑暗的一體兩面,黑白之間的混沌灰色則是兩色調和的成色——情緒。無力反抗低潮情緒的我甚懼「情緒」的不期而至,這意味著我又得面對情緒的反撲,然而少了情緒的存在,我們生而為人還有意義嗎?與失聯友人的不期而遇、與好友對酒當歌、擦肩而過的愛情、等待某人某事的到來……若是少了情緒的加持,這些經歷又有什麼意義?甚至可這麼說:情緒化是我們對抗「非人化」的表現。 最近的情緒與「愛」牽連甚深,故本文以首章的「情為何物」為例談之。 「什麼是愛?」這個千古難題總是困擾著世人,我們從影視作品、文學創作、現實世界當中汲取了不少「愛的形象」,這些意象建構了我們對於「愛」的想象,而人們對於「愛」的想象又可追溯至上古軸心時代的聖哲。柏拉圖《饗宴》裡阿里斯托芬所謂「人類被宙斯從中一分為二,自此人類窮其畢生,只為追尋自己的另一半」構成了數代人浪漫的「靈魂伴侶論」。 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 ① 如果這世界上真的只有一人是我的理想愛侶,那麼我遇上這個人的幾率有多大? ② 即使我找到了一個與我相處得極為融洽、很了解我的需要、與我志趣相投的愛侶,那麼我能否保證下一刻不會找到一個與自己相處得更融洽、更了解我、更志趣相投的對象? ③ 即使真的找才華、性格、外貌皆完美的對象,那我怎麼知道「靈魂伴侶」的標準是由這些來決定? ④ 萬一我與那唯一的靈魂伴侶合不來,怎麼辦? ⑤ 萬一命運給我安排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靈魂伴侶,我是否依然去愛她? 繼阿里斯托芬之後,狄奧提瑪嘗試以「愛的階梯」為回答「愛」的問題。在她看來,對肉體美的喜愛是人最直接的天性,假設我因為一個女生的漂亮容貌而愛上她,由此推論,當我遇到另一個漂亮女生時,我也應該愛上她。由是觀之,我應該愛上所有的漂亮女生。於是乎我進入了「愛的二階」,即愛上所有的肉體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肉體美將會凋零。理性會進一步逼問我:到底有什麼美比肉體美更持久?若靈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