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2的文章

日。嚐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42747.html ) 讀完《日。嚐》。 剛開始翻閱這本書就覺得這是一本很美的書。作者謝瀟薇來自馬來西亞北部的一個城市——亞羅士打,書中有提到自己是一個喜歡旅行也喜歡烹飪的人。也因此書中除了介紹不少美食外,也附上了食譜。 所以我每次推薦這本書的時候都開玩笑跟讀者說,這本書有四個角色:插畫、攝影、食譜和文字,作者一個人就全部包攬了,真的是太多才多藝了。讀者也常常會跟著我一起大笑,然後就會願意翻閱一下,而只要讀者閱讀到書中精美的內容,那通常成交就不會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了。 當然書中不僅在談美食、談食譜,作者也有描述她在旅行時的體會,以及她對人生的體悟。好比說她認為旅行就是為了學會在生活細節中發現美好的事物。 我尤其喜歡作者談論自己的家人,沒有特別激情的文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依舊可以從文字中咀嚼出她對家人的愛意。但人世間哪來的那麼多戲劇呢?能夠跟家人平凡度日,也許就是許多人這一輩子的幸福了。 就像作者書中也有提到我們需要滿足心靈的美食,對我自己而言,大概就是外婆以及父母親曾經煮給我吃的家常小菜了,不會太過豐盛,但偏偏就是存留在記憶之中的一個重要事物。 說來慚愧,雖然已經跟作者在訊息裡聯繫過很多次,但好幾次碰面的機會都剛好錯過了,包括接下來幫作者舉辦的讀書會,我也會在馬六甲參與書展,沒辦法參與其中。但不知道為什麼,讀了《日。嚐》後,總覺得會很喜歡跟作者一起去旅行,即便是一些我大剌剌就邁過去的地方,想必她也會從中尋找出獨一無二的美感吧。 這段疫情大家都被關了兩年,好不容易逐漸恢復正常,最近日本和台灣也都宣布將進一步放寬邊境防疫政策,也許是時候再一次踏上旅途,享受美好的風景,以及品嚐各地的美好食物了。

以學術為志業

圖片
最近讀完了「以學術為志業」,作者正是馬克思 . 韋伯 (Max Weber) ,譯者是李中文。此版本由台灣暖暖書屋出版,正逢韋伯演講「以學術為志業」一百週年,暖暖書屋決定出版此書的中文新譯本。 先談此書由來和背景,此書原是演講論文,這緣起於當時德國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持續走高,逐漸走向高度專業化和技職化。而有感大學恐逐漸變成「技職教育培訓所」的各地各校的學生們,同時也想擺脫傳統大學學生社團的束縛,各校有識的學生們組建成一個「跨校」的獨立自主的學生聯盟,是為「自由學生聯盟」。 「自由學生聯盟」的成立學生是基於「跨校」的概念而成立的,其各校聯盟成員主要致力於改善當時學生的社會處境。同時也探討「學術」的精神方向與意義,和學術之獨立等的討論,也以此對抗當時德國大學學術方向逐漸的「職業化與功能化」。不僅如此,「自由學生聯盟」也參與到一些社會問題中,如舉辦學者與勞工的相關課程等。 而在這樣獨立且左傾的學生聯盟成立後,其價值觀自然也與舊時的高教管理層格格不入。雙方關係也陷入緊張之中,加上更左傾激進的學生代表人物對職業的的批判論述,令「自由學生聯盟」巴伐利亞分會決定舉辦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講座。 「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講座構想共分為「學術」,「藝術」,「教育」,「神職人員」,「政治」等幾個項目。而作者馬克思 . 韋伯正是接下了「學術」與「政治」這兩個項目的講座。才有後來「以學術為志業」和以「以政治為志業」的兩本書的誕生。 談回此書,應對當時德國的高等教育狀況,韋伯前篇談了關於德國大學私聘講師與美國大學助教的選拔機制,與轉正獲得大學教授的機遇仕途等。但後續他也談到,作為知識分子同時也是一名大學講者,並不是一件完全「相容」的事情,在教育職場裡與不斷追求學術的進步領域裡,其根本上可以說是完全的南轅北轍。可以說前篇談的正是學者知識分子在現實世界裡謀生時的職業選項,與作為知識分子的內心困境和習性難以適應的問題,作為知識分子在面對教師這個平庸的職業職場時,內心要準備面對和承受的「平庸」。 延伸以上的課題,先跳過書本中間追求學術討論的部分。教師作為講者,作為授業者,在如何授業於學生這一塊「倫理」上。以我的看法來描述,韋伯除了要求教師應有的倫理,其立場與授業觀點應是「中性和客觀的」。教師作為授業之人,應該克制其觀點立場不偏頗的教導應教的課業內容。若學生需要解決課業問題,也應該克制觀點立場讓學生...

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89116.html )   最近讀了史書美的《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下稱《反離散》)。「華語語系」是近來的研究熱點,這一概念最早由史書美本人提出,並於二〇〇四年首次發表她對該術語的初步思考。後來因其獨特的批判視角和論述,引起學界廣泛討論,且正反意見僵持不下。 《反離散》由一篇導論和六個章節組成,同時有四篇附錄。作者先是在導論闡釋何為「華語語系」,接著在正文的第一章以華語語系批評及分析「離散中國人」這一概念。作者在第二章針對人們對華語語系研究的四個疑問進行回應,進一步深化她的觀點。第三章通過點出「西方理論和亞洲現實」的二元對立觀念,探討為何亞洲沒有理論以及成為理論之地的可能性。同時,作者認為華語語系正是鬆動上述二元對立觀念的方法。作者在第四章回望台灣,敘述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困境,以及分析台灣可以為世界提供什麽内容以展現其世界性。第五章則望向香港,以金庸和徐克的作品觀察性別與種族認同如何呈現華語語系的文化想象。最後,作者以馬來西亞、香港和美國為例子,探尋文學的國籍問題。 一言以蔽之,華語語系是一種多維批評,強調多元、去中心化,反離散則是為了使早已成為當地公民數代的華人斷絕外來者身份,達到融入當地的目的。華人移民因歷史因素遍佈各地,他們的後代即使已在當地生活了兩三個世代卻依舊被認為與中國有密切關係,其文學作品被歸為以中國為中心的華文文學之中。 縱觀全書,有幾點對個人來説是值得記錄下來及思考的。第一,「離散有其終時」,華語語系理論的建立是使華人融入當地的方法之一。第二,書中一再強調中國實際上是多語社會(許多國家也如此),但由於漢人的霸權而導致其他語言被忽視。第三,作者提出華語語系社群的形成過程時提出一個新穎的概念「大陸殖民」。這一概念顛覆過往人們對於殖民是往海洋發展的認知,作者指出中國實際上是進行内陸的殖民。接著作者再提出另一種華語語系社群的形成過程,「定居殖民」,意即中國移民群在移居地組成多數人口或一定數量的少數人口,例如對台灣原住民而言殖民依舊是進行中的。 正文之後,還有三篇不同學者與作者的訪談,讓讀者瞭解作者多元複雜的成長背景,以及早期的學術歷程。作者也在訪談中強調華語語系理論並非僅僅抨擊中國,實際上是根據各地情...

模特經紀是這樣煉成的!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73052.html )   讀完《模特經紀是這樣煉成的!》 作者Bonita Ma是一名香港人,之後在新加坡長大。他在書中有提到自己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工作,所以換了好幾份工作,最後誤打誤撞進入了模特經紀,誰料就這樣留在這個行業裡15年,還創立了自己的模特經紀公司Basic Models,旗下擁有許多國際模特。 實際上模特由於常常出現在鏡頭上,是一個頗為收到矚目的行業,但卻很少人知道其中的細節,我自己也是前幾年閱讀一些雜書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還有所謂的「部位模特」(即特定部位的模特,如頭髮、手等等),但對模特這一行業依舊一知半解。閱讀本書恰好讓我得知許多模特的「內幕」,好比說很多人誤以為模特經紀可以跟隨模特吃香喝辣」工作輕鬆、隨隨便便可以遇到明星等迷思,作者都一一反駁,這些全部不是真的,只是我們這些外人對模特行業不了解而幻想出來的美好形象。 那如果真的對模特有興趣,想要往這一行業發展,作者在書中也講解了各種模特相關的知識,包括模特的種類、對模特的要求以及模特需要的能力和特質等等。好比說書中就有提到Mother Agency和Model Agency的差別,也有提到加入大公司或小公司的優劣等等。因此想要往模特行業發展的讀者,也可以先閱讀本書,確認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成為模特,再考慮是否要選擇這一行業。 更重要的是,雖然書中一直強調經紀這份工作很辛苦,但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對自己行業的熱愛,以及敬業。包括書中貫徹始終、不斷說著的「經紀可以改變一個模特的事業」,從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對自己專業的要求以及尊敬。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籍,而且輕鬆易讀,作者雖然一直強調自己的臭臉和嚴格,但書中卻常常流露出幽默的一面,是一本適合在週末時躺在沙發上輕鬆讀完的作品。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85447.html )   台灣的出版社中,衛城出版的書的品質一直都是很不錯的,而且願意下重本做厚重的翻譯書,這在當今日益艱困的台灣書市實屬不易。 近日有幸掛名推薦了衛城的新書,《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我個人非常喜歡,感謝出版社和總編輯的邀請,讓我可以先睹為快。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往往過度受到大陸史觀的影響,對於十六世紀的東亞,我們的認識可能還是以明帝國為中心的,若對日本歷史有興趣,則會對日本的戰國史熟悉,但對這段時期東亞的海洋和各群島發生的事情和其與大陸王朝的互動,往往非常陌生,若有所知往往也是來自大陸視角。因此閱讀海洋史是重要的功課,能夠平衡我們自身過度往大陸傾斜的史觀。 大陸視角史觀的問題是常常出現“現實扭曲”,16世紀的東亞海域已經存在非常複雜的國際關係,西方列強東南亞諸國和中日王朝內的不同勢力皆在此角力,但若依中華帝國的大陸史觀歷史教育,我們會誤會十六世紀的東亞好像就是一個大大強盛的“明朝”,和周邊一些在朝貢體系內的“蠻夷”。這種“現實扭曲”往往導致對國際關係的誤判,其負面影響直到今日都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衛城去年曾出版另一本重要的海洋史著作《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探索鄭氏家族在海洋與各勢力連動的歷史,其作者鄭維中也是這本書的導讀。《馬尼拉的崛起》的時間比《海上傭兵》早一些,地理位置南一些,非常適合和《海上傭兵》一起讀,整個脈絡會很清楚。 東南亞群島的歷史處境其實非常類似,皆可以簡單地分成“王國時期“,“殖民時期”和“現代國家時期”,台灣作為東南亞群島的一部分並不例外,不同的是台灣的殖民者是東亞強權(先清帝國後日本)而不是西方殖民者,這也造就台灣社會是以漢人而非南島民族為多數人口,也衝擊了台灣走向現代國家的路徑。 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很難說,回到十六世紀,西班牙也曾在台灣北部建城,但因維持殖民地的開銷過於龐大而無以為繼。荷蘭在台灣某個程度上陷入和西班牙在台相同的困境,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巴達維亞為中心的視角內,台灣是一個不重要的邊陲,這也導致後來荷蘭失去台灣這個殖民地。 另一個偶然是,如本書的宣傳語所說,鄭成功本來要進攻西班牙治下的馬尼拉,但他暴斃在38歲,而殺...

Darwin's Most Wonderful Plants: Darwin's Botany Today

圖片
    讀完Darwin's Most Wonderful Plants: Darwin's Botany Today。 對查爾斯·達爾文,想必很多人都認識他,即便對他的生平事蹟不了解,也還是知道他提出的天擇演化理論,以及他的大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演化論和《物種起源》讓達爾文名揚天下,也載入史冊,但這個名氣也遮掩了達爾文作為植物學家的名聲以及優越。在《物種起源》發布之前,達爾文就有發表《藤壺科與花籠科》(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Balanidæ and Verrucidæ of Great Britain)這本著作,收錄他對藤壺科與花籠科這兩種植物的觀察以及研究。 在《物種起源》之後,他更是發表了六本跟植物相關的研究著作,包括《不列顛與外國蘭花經由昆蟲授粉的各種手段》(On 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British and foreign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攀緣植物的運動與習性》(Movement and Habits of Climbing Plants)、《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異花授精與自體授精在植物界中的效果》(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is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同種植物的不同花型》(The Different Forms of Flowers on Plants of the Same Species)以及《植物運動的力量》(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其中的許多觀察和研究不僅奠定了植物學的基礎,達爾文在著作中遺留下來的某些問題甚至到了現代都依舊找不到答案,從此可以看出達爾文在植物學的造詣之深。 Darwin's Most Wonderful Plants: Darwin's Botany Today一書正是通過闡述達爾文發表過的7本植物學書籍,來告訴讀者達爾文在演化論背後的另外一面,同時也藉此介紹一些相關的最新植物研究,以及植物學。 實際上,對達爾文生平事蹟有所了解的話,應該就知道他在推測出演...

偷月光的人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988178.html )   《偷月光的人》是一部由本地作家爽敖所著的故事集,全書收錄了三十一篇小故事。這些故事充滿童趣、行文清新利落,大多有著生活哲學寓意,適合作為中小學生的讀物或者成人的療愈小品。書中的許多故事都將動物或物品擬人化,也有外星人、神明、精靈等非人角色。這些角色設定都有一個共同點 ——即從它們的視角回望人類社會,點出那些被人類遺忘的最純粹的道理,如 < 蝸牛的時間 > 、 < 豐收祭 > 、 < 魔法 > 和 < 小花 > 等等。 < 蝸牛的時間 > 講述了主角幫助蝸牛過馬路後,身為時間使者的蝸牛為了報恩,便讓主角進入它的世界內。在蝸牛的世界裏,主角不僅瞭解到每個個體對時間流動感受的不同,蝸牛的一番話也讓他領悟到所有他人對自己傾注的時間,都是一種被愛的證明。 另外,有的故事沒有一定的寓意,但它的天馬行空一樣為讀者打開新世界,如 < 夜間兼職 > 。這篇故事是關於一名男子到盆栽店應徵夜間兼職,工作内容竟然是照顧外出工作的精靈們。深夜時分,精靈們會到街上收集白天時人們落下的各種情緒轉換為供自身存活的能量,並留下能量轉換的副產物——「希望」。這也就是為什麽人們在陽光普照的早晨街道上,會覺得一切充滿生機與活力。 我看完《偷月光的人》後不禁去想,已成年的作者究竟如何維持孩子般的觸覺與思維,寫下這一則則溫暖可愛的故事?當我們的天真爛漫在冷酷的現實中消磨殆盡,這曾經每個人都有的東西竟成了奢侈品。或許,就像 < 想象石 > 中所要傳達的「想象力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腦海中,無需依靠想象石」那樣,其實童心一直在我們內心的某個角落,它沒有隨著時間消失,只是有待我們再次喚醒它吧。

改朝換代,理想崩壞 -馬來西亞的威權反撲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74497.html )   個人真心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華裔選民在來屆大選想要知道如何做一個良好選民與參與公民社會的一本指南書。此外我認為這一本書也很精準的批判了希盟政府在選前選後如何換了思維進而成為自己批判對象的模樣。 此書記載了11篇深度文章剖析了希盟,巫統,馬哈迪朋黨,公民社會團體,媒體與當下保守甚至激進宗教團體對大馬社會於2018至今的在希盟執政下的影響。譬如奕慧撰文寫的改教議題,其實希盟裡的民主行動黨很有意願要改變這個議題,然而其盟友在宗教色彩渲染深層的社會氛圍選擇默不作聲,而導致改教議題沒了下文。而迪澎撰文關於媒體的文章更顯現了媒體自由在希盟政府執政初期得到比較寬鬆的對待,而在媒體報導對希盟政府不利的新聞則會被政治人物控告,而他表示執政的政治人物有更好的方法與媒體打好關係,但他們選擇了較為簡單粗暴懶惰的方法去箝制新聞自由;南發這對馬哈迪朋黨的批判就如臉書的他一樣犀利,而看他的那一篇炙熱卻帶理據脈絡的文風,更加清楚的表現了馬哈迪的朋黨回歸是因為大家相信老人家會在暮年改過自新的共業。 最後的結尾用至翰的文章收尾,我覺得運用的很是巧妙。至翰在此書最後一篇文是在說公民社會團體的社運份子進入了體制是對公民社會的猥褻與背叛。詳細內容不贅述,但他的結尾收得很巧妙,在此節錄 “….充斥機會主義的短線操作的惡習,那麼恐怕在來臨的第15屆大選將重蹈覆轍,要人民繼續看大局含淚投票,體制改革最後只不過淪為競選口號而已” 作為公民社會一員應該盡到的責任,不侷限於投票而已。「公民社會組織應有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向政府問責,監督政府政策,提倡透明施政,倡導更好的替代政策給政府、機構與私領域,鼓勵公民參與,捍衛人民權利公共利益和社會價值觀,為社會服務(尤其赤貧邊緣群體)」

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257384.html )   讀完《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蕉風》創刊於1955年11月10日,先是由友聯出版社發行,總部設立在新加坡;馬來亞獨立後才遷移到吉隆坡,取材以馬華文學為主,1999年休刊。2002年由南方大學學院復刊,並改為半年刊的形式發行。是對馬華文藝有著深遠影響的雜誌。 也因此,探討馬華文學,就不能不對《蕉風》進行研究。2016年8月20至21日,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與馬來西亞留臺聯總合辦了「文學、傳播與影響:《蕉風》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研討會後,由《蕉風研究論文集》出版計劃小組以公開徵稿的方式,邀請學者撰寫《蕉風》相關的研究論文,並集結成本書。 作為創刊於冷戰時期的文藝刊物,《蕉風》一開始就深受冷戰和國共鬥爭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於1949年成立,中華民國依舊退守在台灣,彼時的馬華也處於國族和民族的形成,需要思考馬華文學之後的政治認同。 正是在這種時候,一群反共亦反蔣的中國文人在香港成立了友聯出版社,並南下馬來亞,創立了《蕉風》和《學生週刊》。可見《蕉風》一開始的成立,就是為了找出「共產中國」和「自由中國」以外的第三條出路,畢竟那個時候的「自由中國」本質上也不過是獨裁統治,也難怪會有對國民黨統治失望的中國文人想要探討更為自由的文學疆域。 當時的左翼馬華文學受到共產中國的影響,強調現實主義,在國族和民族的認同上則傾向落葉歸根。反觀《蕉風》一開始就強調現代主義,並在國族和民族的認同上傾向「馬來亞化」、落地歸根的態度,貌似高舉右翼的大旗。但有趣的是,隨著主編的不同,《蕉風》在取材上也會出現在左翼和右翼之間反复的情況。所有主編同樣著重的是文學的自主獨立性,馬華文學的在地化,以及「非共」的態度。 從這點也能看出,友聯南下的香港文人,對馬華文學是有一定的期許,他們相信馬華文學可以走出迥異於中國文學的道路(無論哪一個中國),並成為世界的一個主流文學。可惜歷史的發展並沒有讓他們的期許成真,馬華文學不被馬來西亞視為國族文學的一部分,在513事件後,馬來民族主義高漲,在期許無法達成的情況下,這些香港文人最終只能選擇離去...

爬樹的羊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545067.html )   《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 2013-2016 )》是一本馬華當代 散文選,書裡有各種主題不同的散文,對其中兩篇感到喜愛和印象深刻,即是方肯老師的《夜》和梁靖芬老師的《漏網》。《夜》書寫的是夜間的活動,與父親的故事。《漏網》是在書寫老年人在學習新科技的各種情況,作者將許多細節都一一書寫出來,讀起來還是挺生動和貼切的。 編者的細心 採集和編繪,讓不同的散文都能呈現出來和和聚集起來。 每篇散文都真實而抒情,讓人閲讀起來有不一樣的體會。對於馬華文學的接觸,我也曾像「無頭蒼蠅 」一樣,不斷去發現和瞭解不同作家的文本,但其實像 「無頭蒼蠅 」並無不好,能以這種方式找尋自己喜歡的作家類型和文本類型。但生活中若有個方向固然是好的, 這本書說不上是教科書,它不會教你如何書寫散文,但是裡頭的作品可能會讓你有不一樣的啓發。書裡的散文篇幅不會太大,初接觸文學者都可以當作這本是內容扎實的入門讀物。或是喜愛閲讀散文者,也可接觸這本散文選,除了能閲讀不同的散文,也可以認識馬華作家,這也可以是對瞭解馬華文學的起始。 書名取的喻義還是存在的,很多人都覺得羊爬上樹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其實羊也能爬樹,就如書中同篇名的 「 爬樹的羊 」 寫道: 「 順服的、逆著本性,艱難地爬上了樹。 」 馬華文學我覺得大概也有這樣的喻義存在吧,創作和傳播馬華文學的過程或許是艱難的,但只要有人還在傳播(寫、看、聼等),我們也能像爬樹的羊一樣,爬上那以為無法爬上的樹。

我是許涼涼

圖片
    《我是許涼涼》以都會女子作為主題,書寫一篇篇都會女子的愛情故事,但書裡的所有故事並不是甜蜜而美好,卻是殘忍而真實的。書封是以鮮艷的紅色為主,紅色給人的感覺象徵著奪目顯眼。乍看之下,書封的紅色也猶如讓人不得不直視或無法忽視的鮮紅傷口。裡頭所出現的心碎、心酸、遭遇傷害等,都將裹著甜蜜包裝的愛情的隱藏面帶了出來。這不是一本在純粹談風花雪月的書。每個描述的細緻感受,從外在的身體書寫到内心深處的書寫、女人在愛情裡經歷的各種處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讓人有所感悟。 對於書中的章節〈我是許涼涼〉和〈少女學〉都較為喜歡,因為被當中的情節和文字刺痛,所以衍生出喜歡。然而,刺痛我的每瞬間,都是作者在忍痛地揭開愛情的糖衣。當中較為深刻的是作者以〈男朋友的妹妹〉、〈唇蜜〉和〈離子燙〉將愛情的改變和討好緩緩帶出。這三篇寫的是女人從髮型的轉變、臉上的彩妝的渲染、性格和穿著的迎和,無不是女人在愛情裡的改變和討好。對於改變和討好是值得深究的事情,有人說愛就是包含了那些必要的犧牲、改變和討好。但真正自在的愛情該是讓你不再患得患失地做自己。 書中讀到很多不同都會女子所經歷的愛情傷害,殘忍而悲涼。戀愛的時候,人總覺得可以克服年紀、階級、財富、不適合等的命題。但是回到現實裡,就如書裡所描述般,其實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我們不適合」或是不再喜歡而停止這段關係。女人則會在這段關係裡慣性地尋找答案,或是試圖改變自己、委屈自己、自我欺瞞,用各種方式以延續這段關係。 讀到這裡,我是心酸的,並不是我覺得在愛情裡繼續委曲求全留住一段關係的女人是難堪的,或是人們所定義的不理智。反之,我喜歡她們因為愛情等待或停留的義無反顧,但同時卻心酸她們那些對待自己的殘忍。 在擁有各種的經歷之後,我漸漸沒有義無反顧的勇氣,只想迫不及待揭開愛情的假面之後,轉身離開。可能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 可以義無反顧追逐選擇他人,但也可以選擇自己。

People Like Us: What it Takes to Make it in Modern Britain

圖片
讀完People Like Us: What it Takes to Make it in Modern Britain。 作者是Hashi Mohamed,作為英國第一個索馬利亞裔的訴訟律師(大律師barrister,或稱「辯護律師」、「出庭律師」),他在書中有詳細解說自己的人生。他父親和母親來自索馬利亞,但他父親之後到肯亞工作,他也在肯亞出生。9歲是他父親遭遇意外死去,不久後索馬利亞內戰,他也被迫離開自己的母親,以難民的身份抵達英國。之後他在英國求學,並獲得英國的公民權,還成功當上了訴訟律師。 在許多人眼中,這是一個很輝煌的成就,也可以拿來作為「在英國,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有所成就」的例子。但Hashi Mohamed本人在書中剛開始不久就反駁了這種說法,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功只是依靠努力,甚至他說自己的成功存在許多幸運的成分。在書中,他除了要探討自己為何能夠成功,也希望藉此指出英國社會流動近乎失效的情況。 當然Hashi在書中提出的許多論點其實都不算是太新鮮的內容,有許多關於社會流動的研究已經被公開報導,也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當Hashi將這些論點給一一闡述的時候,你突然會發現原來這些阻礙社會流動的內容彼此之間息息相關。好比說書中有提到為何出身會影響到社會流動的可能,這除了從家庭處獲得的資本以及人際網絡之外,也在許多方面影響到下一代的能力。 例如說Hashi就有指出,由於階級較高的家長傾向於有時間和精力可以跟小孩進行溝通,或者念誦故事書給小孩聽,階級較高的小孩在入學之前能夠掌握到的詞彙就已經比階級較低的小孩要來得多。這還不包括階級較高的家庭有足夠的資源讓小孩獲得額外的學習機會,好比說參與夏日營增廣見聞、補習等等。 而人際網絡也會影響下一代能夠獲得的人生導師,階級較高的小孩幾乎不需要擔憂這個問題,因為家長的人脈已經足以讓他們找尋到合適的人生導師,但階級較低的小孩卻需要足夠的努力加一定的運氣,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導師。而且階級較低的小孩有許多來自少數族裔的家庭,要找到能夠理解少數族裔困境的人生導師就難上加難了。 甚至你的出身也會影響你的口音,而口音雖然在本地貌似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英國,人們會歧視特定口音的人群。即便沒有歧視,人們不知覺的偏見,也會讓他們比較能夠接受或親近特定口音的人士(尤其是跟自己口音接近的人),這自然也增加了社會流動的成本,尤其對那些非英文母語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