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網店鏈接: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04326.html

 

 季風帶文化近日出版了我們在台灣的第十四本書,《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作者是移居香港的知名新加坡學者Cherian George和Donald Low,這本書的英文原版《PAP v. PAP: the party’s struggle to adapt to a changing》是草根在2021年度銷售排行榜的前三名,華文版由季風帶總編輯鄺健銘翻譯。

本書主要討論在2020大選後的新加坡政治格局,在2020大選,人民行動黨遭受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慘敗",(建國之前到是曾選得更差),得票率只勉強超過六成,(和蔡英文2020的得票率相差不遠,在5%以內),在野黨工人黨贏得史上新高的十席和兩個集選區,(因此也掌握了兩個巿鎮理事會),在其他一些選區在野黨也是惜敗,差距非常接近,"國會在野黨領袖"這個全新的職位被創立,感覺已經有兩黨制的雛形。新加坡的投票和澳洲一樣是強制的,因此投票率超過九成五,選舉結果顯示有將近四成的新加坡人民明確表示期望新加坡政治出現新的變革。

與台灣和馬來西亞的情況類似,新加坡社會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光譜,而且在近日因為工人黨議員辣玉莎引爆的爭議,兩派在社群媒體上的交鋒已日趨白熱化。作為一個小國,新加坡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一方面要維持西方民主憲制和議會政治,一方面必須強化中央集權來抵抗外來勢力的介入,種種國家安全至上的思維,也引來"新加坡不民主"的批評。新加坡"能力至上"的意識形態也逐漸受到動搖和挑戰,越來越多新加坡人認為很多精英配不上他們的高薪,其有利位置更依賴人際關係和加入權貴集團,富二代超速撞爛名車的新聞更加深了這樣的印象,一些人民行動黨政治人物的發言讓人覺得"離地"和不知人間疾苦,臉書貼張掃地的照片也讓人覺得根本沒掃過地。社會的貧富差距一直擴大,對外來勞動力的依賴一直增加,本土文化受到全球化和大中華的雙重打壓,民間和媒體也明顯缺乏活力和創造力。

在此歷史的關鍵點,Cherian George和Donald Low在《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一書對人民行動黨批判甚力,但他們並沒有期望新加坡會在短期內實現政黨輪替,而是對人民行動黨提出建設性的批評,期望改變從人民行動黨的自覺開始,讓新加坡在政治文化上能更走向自由開放,在經濟能更適度地左傾。有趣的是,自新馬分家以來,兩個國度其實提供了各自社會所需的言論空間,即在馬來西亞可以用力批評新加坡,在新加坡可以用力批評馬來西亞,如今,香港似乎也將加入這個平衡算式之中。

我個人認為,爭論新加坡是不是個民主國家沒有太大建設性意義的,(近日又有個很流行的詞形容新加坡叫"非自由民主",Non-liberal Democracy),重點是如何讓新加坡更民主,並且在維持主體性的範圍內適度開放,(不要期望新加坡會擁抱台灣或美國那樣的新自由主義模式,因為那會對外在強國完全沒有抵抗力,相反地,預期民進黨長期執政一黨獨大的台灣以後會更像新加坡,如所謂"雙語國家")。《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並不是一本"新加坡棒棒"的書,如薩伊德所言,"批評大於團結",我相信真心的關懷必然導致批判,因此可見兩位作者對新加坡的感情。

新加坡是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唯二從建國以來都維持民主憲政的國家,新加坡未來會更像西方議會民主兩黨或多黨制,還是回頭擁抱亞洲威權家長制,對區域內到全亞洲的意識形態走向絕對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這是為什麼新加坡很重要,必須深入了解和關心。

接續《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和《依法治國的迷思:新加坡國家威權法治史》,閱讀季風帶文化這三本專書可以破除新加坡的刻版印象,台灣聯經近日也出版了《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天下文化則出版了《吳作棟傳:新加坡的卓越關鍵》,可以樂觀期望台灣讀者會對新加坡越來越了解。"新加坡學"並不是要盲從和歌頌新加坡模式,而是新加坡能作為重要的參照,如新加坡人氣部長尚德曼曾言,"在新加坡做得成功之處,幾乎沒有一項是新加坡自己天馬行空發明出來的",向世界和他者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新加坡精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