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博客來-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電子書)

Timothy Snyder 著

劉維人 譯 

許家豪 審訂

我從2018年開始持續寫評論文章(最近很少寫了),間中遇見不少人對民主政體有極大的質疑,我便一直覺得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寫出一本書闡明我心目中理想的民主框架。

民主與共和的概念源自幾千年前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演變至今,融入了諸多元素,十分複雜,故此我每每在寫文章論述時都會使用“民主框架”一詞,我認為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框架。當然,要能寫出一部關於民主框架的著作,真的要等到哪天我福至心靈、因緣俱足時。

《暴政》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路。

2016年Donald Trump當選總統幾天後,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Timothy Snyder在面子書上寫下20條捍衛民主的忠告,他的帖文迅速廣為流傳。於是Snyder便對這20條忠告加以論述,終成《暴政》這本書。

20條忠告或20堂課,篇幅都不長,作者會在論述理論重點之後加上一兩段歷史小故事,所以即使不太喜歡看政治論述的朋友,也可以當作看歷史故事那樣輕鬆看完這本書。

這本書雖然文字不多,一條條忠告一堂堂課卻囊括了一個民主框架裡,政治體制、社會群體中各方面的倫理;該如何對強權、對暴政保持警惕;甚至公民社會之間,社群關係都論及,因為公民社會的組織與動員能力會是對抗暴政的關鍵。

有批評者認為Snyder的20堂課缺乏連貫的脈絡,如果要以嚴謹的眼光去看這本書,確實如此。

我個人認為,如果把這本書當作當前民主框架的使用手冊去看,則豁然開朗。把這本書當成使用手冊,書中的忠告實用就好,而Snyder書中忠告就很貼切全球化、社群網絡使社會分化對立等等威脅下的民主框架。

事實上,民主框架多數時候不以效率見長,其優點是權力制衡(check and balance)與自我修復的韌性,重點是避免強權或暴君的出現。

強權或暴君的出現,卻往往是群眾默許或授予權力而來的。社交網絡普及的時代,理論上任何政治人物都可以從中撈取巨大聲望,進而達成集中權力的目的。然則許多人還對此未有警覺,或根本就在盼望“聖君賢臣”、“強國強黨”可以拯救世界。

大眾需要被提醒,《暴政》這本書裡好幾堂課就在提醒這些事。

21世紀的新時代裡,民主框架經歷了20世紀末的美蘇冷戰之後,又面臨新的挑戰。《暴政》的20條忠告直指種種新挑戰。

本書在結語的部分,提及了必然式的歷史觀念。

柏林圍牆倒塌時,美國政治學者Francis Fukuyama福山寫出了《歷史的終結》這一論文,他以為在20世紀共產政權垮台之後,民主將會是此後的必然趨勢。如今看來,福山的理論顯然是種傲慢與短視。我注意到,這種必然式的歷史觀念其實也廣泛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對內對外的宣傳與相關論述中。

Snyder就認為,必然式的歷史觀念其實是反歷史的,或說是阻礙人們客觀看待歷史。倘若抱持必然式的歷史觀(天真以為歷史選中了某人某黨去實施“歷史任務”),則人們將難以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歸納出規律,影響人們的世界觀。

人類文明的發展沒有必然,我們當前的民主社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一天天建構出來。今天,明天後天之後的民主社會又如何?是今後的我們將要天天夜夜去捍衛與推廣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