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圖片
    進入社媒時代,性別議題常常是公共討論的衝突點,從名人離婚八卦到藝人性騷擾指控到單口喜劇梗的尺度,都可以引爆各路網民的混戰。 可惜的是什麼是“女性主義”往往很少得到系統性的介紹和檢視,只有在論戰試圖佔據上風才會被引述,或是被扁平污名化為“女拳”。 近日因為季風帶馬來西亞店長的介紹讀到這本好書,台灣貓頭鷹出版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由十位長期在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耕耘的台灣學者合寫編著,介紹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包括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激進主義,生態主義,國家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以不同的角度和意識形態來切入性別問題。 透過本書的閱讀可以清楚理解,不同女性主義流派之間本來就是互相批判又互補彼此之不足的,女性主義並不是鐵拳一塊。透過對不同女性主義流派之間的理解和相關歷史的認識,我們看待性別問題可以更立體,做出個人獨立的判斷,如在現實裡,我們可能在議題A比較接近自由主義的立場,而在議題B比較接近社會主義或激進主義的立場。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沒有任何的不平等是大於兩性的。兩性之間的差距,大於任何宗教和種族之間的差距。因此如何正視這個不平等的歷史,讓人類社會有更文明和進步的性別關係,是一個複雜且須不停反省和思考的問題。因此女性主義從來就不只是女性的事,所有人都應該對此有所理解和閱讀。 我覺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這本書是很好的開始。

愛的藝術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3152000.html )   在林韋佳的客廳看到木馬文化新版的《愛的藝術》,就隨手拿起來重讀,在好些年前我讀的是志文的版本。 作者佛洛姆是上個世紀重要的心理學家,德國猶太裔,以後納粹政權而移居美國。他師承Max Weber的弟弟Alfred Weber,因此是個人文主義者而不是國家主義者,受到馬克思的影響在政治上是個左派,對佛洛伊德則採取批判的立場。 年輕時讀《愛的藝術》得到很多啟發,現在年紀大了重讀對其中所說則更覺得透徹。每個人對情慾的追求和投射,其實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包括和父親和母親的關係。只有了解自身的匱乏和不滿足,才有給予和付出的能力。 現在談論愛或愛情的書很多,但在1970年代,《愛的藝術》可是石破天驚的開山之作。人類史上的書萬萬種,很少有什麼書可以說是“此生必讀”,但將《愛的藝術》列為其中之一應該很少人會反對,而且應該在年輕時就要讀,人生可以少很多崎嶇。

史記的讀法

圖片
  小時候讀《史記》,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一個慘遭宮刑的人,在遭受了那麼大的屈辱之後,為何能夠寫出一部我們今天讀起來,依然能夠對照當下,讓我們從中去思考和獲益良多的經典?我想,楊照先生這本書,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太史公誕生於史學世家。雖然他父親司馬談傾向於道家的無為而治,但他個人卻是個儒家,一種雖然表面溫良恭儉讓,但內在剛強,敢於為了自己心中的原則,違逆一切權勢的原始儒家。就像韓非子所說的儒以文亂法,在把儒家服務於其外表,內在逐漸恢復秦朝法家思想的漢武帝時代,太史公為了自己的好友李陵,得罪了漢武帝。小時候讀《史記》,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一個慘遭宮刑的人,在遭受了那麼大的屈辱之後,為何能夠寫出一部我們今天讀起來,依然能夠對照當下,讓我們從中去思考和獲益良多的經典?我想,楊照先生這本書,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在漢武帝的時代,得罪了皇帝,你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二是比死更屈辱的宮刑。 太史公選擇了宮刑。不是因為貪生怕死,而是他心中有一個還未完成的目標。他要在孔子著寫《春秋》500年之後,繼承孔子,寫下《史記》。 楊照先生在這本書裡寫到,歷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係,或者進一步說,是解釋“如何”及“為何”。按太史公對歷史的態度,歷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 而這樣理解和書寫歷史的史家精神,我們可以在《漢書。司馬遷傳》裡《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話讀到: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什麼是究天人之際?作為史學家,太史公在歷史資料裡看到了很多人和事,並從這些人和事的待遇上看到了天不可能公平。人能決定自己要不要做好人,但好人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壞人也不一定會得到應有的懲罰和報應。之所以要把天和人區分開來,就是因為有些事,在人力所及之外,是一種偶然,那是天。只有把天和人徹底分開,我們才能從歷史上看到人事的教訓,才能相信原則,和相信人事的道理。換句話說,只有究天人之際,我們才能堅信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而不會犬儒,甚至是非不分。 歷史是由許多的人和事所組成。理解這些人和事之間的聯繫,理解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環境和立場下,會有怎樣的思考,會做出怎樣的決定,繼而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就是通古今之變。 但比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清楚知道歷史不可能會有定論。所有的歷史記載都是史家的一家之...

Do Robots Make Love: From AI To Immortality

圖片
  This book consists of a lot of discussions on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in recent decades, then predictions on human future were made,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Authors of this book, Laurent Alexandre is a French entreprenuer and also a columnist, his field of study is mainly on Transhumanism. Whereas Jean-Michel Besnier is a French billionaire. With long dialogues, these authors provide an insight to the readers, about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or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NBIC (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gnitive Scienc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is almost inevitable, as human race always have the momentum to stride forward. In fact,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in late 20th century and 2000s, had changed most of people's live. It's only a matter of whether we realized the changes or not. E.g, vaccine had been much more popularized in recent decades.( Even before the existence of COVID vaccine.) Since that technology advancement is almo...

《無用》創刊號

圖片
  (網店鏈接: https://www.monsoon2016.com.tw/product-detail-2800157.html ) 主編 林韋地   東方傳統文化裡,對於君子的標準有所謂“六藝”作為指標;古希臘文明,也認為人應該要有身心靈平衡發展;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特別推崇versitas類型的人才(翻譯成華文應該是全才)。 我猜,在文化發展璀璨活潑的時代,社會會較為推崇更全面發展的人才,也即“全才”。 近一兩個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社會分工越加細緻,也就較為推崇專注發展特定項目的“專才”。 (當然,近年來大型企業的“跨界打劫”、個體的“斜槓”趨勢,可能宣告著社會又將推崇“全才”。) 長久的“專才”趨勢,使得多數人在攝取知識時較為偏科,讀書也會特別有企圖心(而非單純的好奇與求知)。 幸運的是,在這時代有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與林韋地醫生,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的理念下,收錄了各類文章,出版了《無用》這本刊物。 薄薄95頁,這本刊物卻涵括了文學、文化、電影、電玩、教育、歷史、社會、政治多個領域的文章,內容十分紮實。 老實說,我自己嚮往發展成“全才”,但還遠不是那麼回事。整本刊物中,我比較熟悉的領域包括電影、電玩、社會、政治等,其他的部分則讀來艱澀。這是我有待進步之處。 內容紮實之餘,封面設計很有質感,內容排版也十分獨特,值得收藏。 這本創刊號價格為30.80令吉,加上運費7.20令吉,總計38令吉而已,可謂物超所值。   #無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 #莫知無用之用也 #創刊號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圖片
Timothy Snyder 著 劉維人 譯  許家豪 審訂 我從2018年開始持續寫評論文章(最近很少寫了),間中遇見不少人對民主政體有極大的質疑,我便一直覺得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寫出一本書闡明我心目中理想的民主框架。 民主與共和的概念源自幾千年前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演變至今,融入了諸多元素,十分複雜,故此我每每在寫文章論述時都會使用“民主框架”一詞,我認為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框架。當然,要能寫出一部關於民主框架的著作,真的要等到哪天我福至心靈、因緣俱足時。 《暴政》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路。 2016年Donald Trump當選總統幾天後,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Timothy Snyder在面子書上寫下20條捍衛民主的忠告,他的帖文迅速廣為流傳。於是Snyder便對這20條忠告加以論述,終成《暴政》這本書。 20條忠告或20堂課,篇幅都不長,作者會在論述理論重點之後加上一兩段歷史小故事,所以即使不太喜歡看政治論述的朋友,也可以當作看歷史故事那樣輕鬆看完這本書。 這本書雖然文字不多,一條條忠告一堂堂課卻囊括了一個民主框架裡,政治體制、社會群體中各方面的倫理;該如何對強權、對暴政保持警惕;甚至公民社會之間,社群關係都論及,因為公民社會的組織與動員能力會是對抗暴政的關鍵。 有批評者認為Snyder的20堂課缺乏連貫的脈絡,如果要以嚴謹的眼光去看這本書,確實如此。 我個人認為,如果把這本書當作當前民主框架的使用手冊去看,則豁然開朗。把這本書當成使用手冊,書中的忠告實用就好,而Snyder書中忠告就很貼切全球化、社群網絡使社會分化對立等等威脅下的民主框架。 事實上,民主框架多數時候不以效率見長,其優點是權力制衡(check and balance)與自我修復的韌性,重點是避免強權或暴君的出現。 強權或暴君的出現,卻往往是群眾默許或授予權力而來的。社交網絡普及的時代,理論上任何政治人物都可以從中撈取巨大聲望,進而達成集中權力的目的。然則許多人還對此未有警覺,或根本就在盼望“聖君賢臣”、“強國強黨”可以拯救世界。 大眾需要被提醒,《暴政》這本書裡好幾堂課就在提醒這些事。 21世紀的新時代裡,民主框架經歷了20世紀末的美蘇冷戰之後,又面臨新的挑戰。《暴政》的20條忠告直指種種新挑戰。 本書在結語的部分,提及了必然式的歷史觀念。 柏林圍牆倒塌時,美國政治學者F...